00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权力之巅:从中央选调生开始 > 第54章 陈捷在研究室的学习生活
最新网址:www.00shu.la
    从四合院出来,走在洒满金色夕阳的胡同里,林南东感觉自己还像是做梦一样。

    他侧过头,看着身边神色平静的陈捷,心中涌起一股强烈预感。

    研究室的这片天,因为这个年轻人的到来,恐怕,要起波澜了。

    果不其然。

    几天后,在国家医改领导小组的内部会议上,魏振国院士,将那份来自政策研究室的报告,作为核心议题,进行了重点推荐。

    他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系统地阐述了“一体两翼”的顶层设计和“三医联动”的改革路径。

    当发改委的钱闾和卫生部的孙钢,听到自己之前的观点,被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更高维度的框架内时,都露出了恍然大悟和由衷佩服的神情。

    一场原本可能旷日持久的路线之争,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弥合了。

    会议最终决定,采纳“三医联动”的核心思路,作为新一轮医改的总体框架,并决定,选取若干个城市,作为国家级试点,进行探索。

    消息传来,中央政策研究室综合局,一片欢腾。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综合局,特别是文稿二处,立下了天大功劳。

    周海在全局大会上,不点名地表扬了年轻同志敢于创新,善于思考,为整个医改的顶层设计,贡献了关键性的智慧。

    虽然没有点名,但所有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地,投向了坐在最后排的陈捷。

    陈捷脸上,没有丝毫骄傲与自得,依旧是那副谦和而平静的模样。

    会后,林南东将他叫到办公室,关上门,亲自给他泡了一杯自己珍藏的龙井。

    “陈捷,”林南东看着他,眼神无比复杂,有欣赏,有感激,更有一份作为前辈的欣慰,“这次,谢谢你。”

    他没有说谢谢你为处里立功,而是简单地说了谢谢你。

    因为他知道,陈捷给他的,远比一份功劳要多得多。

    陈捷给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窗户,让他看到了一个更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维度。

    “林处,您千万别这么说。”陈捷连忙站起身,“没有您和周主任的信任与支持,我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这份功劳,是属于我们集体的,更是属于您的。”

    林南东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半开玩笑地说道:

    “你啊,什么都好,就是太滴水不漏了,有时候让我这个当处长的,都觉得有点压力。”

    他看着陈捷,沉吟片刻,语气郑重起来:

    “陈捷,经此一役,你在研究室,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但我也要提醒你,你现在,已经进入了很多人的视野,这里面,有欣赏你的,自然,也免不了会有嫉妒你的。”

    “你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一定要记住周主任跟你说的话,懂得藏拙,懂得守静,把才华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时时刻刻都锋芒毕露。”

    “是,林处,我一定谨记。”陈捷诚恳地点了点头。

    林南东这是在跟他说肺腑之言,是在真正地关心和爱护自己。

    这份情谊,他记在心里。

    从处长办公室出来,陈捷深吸了一口气。

    医改风波,算是告一段落。

    他不仅完美地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魏振国这条线,他与国家卫生系统的高层,建立起了一种无形联系。

    这又是一颗看似闲棋,却可能在未来,发挥出关键作用的落子。

    ……

    医改风波的尘埃落定,并未在中央政策研究室激起太大波澜。

    对于这里的每一个人而言,完成一项重大课题,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

    短暂兴奋过后,一切又迅速回归到那近乎压抑的平静与高效之中。

    对陈捷而言,这正是他上一世,作为技术官员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

    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的应酬,没有盘根错节的人情世故,更没有需要费心揣摩的领导喜好。

    在这里,唯一的硬通货,就是你的思想,笔杆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人都像一颗高速运转的齿轮,埋首于自己负责的那一小片领域,但又通过一份份报告、一次次研讨,与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紧密相连。

    陈捷甚至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写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成为未来某项国家政策的一块基石。

    这种感觉,让他无比着迷。

    他就像一块被扔进瀚海的干瘪海绵,以一种近乎贪婪的姿态,疯狂地吸收着这里的一切养分。

    研究室资料馆,成了陈捷新的图书馆。

    这里存放着大量不对外公开的内部研究报告、历史文献、以及历次重要会议背景资料。

    这些在外界看来珍贵无比的秘辛,在这里,只是最基础的工作素材。

    陈捷每天都沉浸在这些故纸堆里,灵魂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个国家过去六十年的每一次重大决策进行着无声对话。

    他看到了成功,也看到了曲折,看到了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看到了基层执行中的种种偏差。

    这种以上帝视角复盘历史的感觉,让他对权力运行逻辑、政策制定的艺术,有了远超上一世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而陈捷的谦逊与好学,也很快赢得了处里所有老同志的好感。

    文稿二处的老张,是国内宏观经济史的专家,陈捷便时常拿着一些关于建国初期经济政策的资料,虚心向他请教。

    “张老师,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当年我们要在已经有了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基础上,还要提出大干快上的口号?这在客观上不是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经济结构失衡吗?”

    面对陈捷这种学生气十足的问题,老张总是乐于解答。

    他会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国内的赶超心态、以及领导人个人风格等多个角度,为陈捷细细剖析。

    而陈捷总能在解答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那您说,这种热情驱动的经济模式,背后反映的是不是一种我们民族性格深处,对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焦虑?这种焦虑,在今天,是不是依然以某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这种举一反三、直指本质的追问,常常让老张这样的老专家都陷入沉思,继而对这个年轻人的悟性赞不绝口。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