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传承之约莫西第一次见到约书亚,是在城郊的“旷野书屋”。暮春的细雨打湿了雕花木门,她蹲在书架前翻找一本1930年版的《出埃及记注释》,指尖刚触到“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的章节标注,身后就传来带着书卷气的声音:“这本注释对‘摩西与神相交’的解读很深刻,它说‘面对面的交通,是传承的根基’,你要是研究‘属灵传承’,或许能用上。”
她回头,撞进一双盛着坚定光的眼。男人穿件浅灰色亚麻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上串着的木质念珠,怀里抱着本翻旧的《圣经人物传》,书脊内侧贴着张泛黄的经文卡片,写着“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叫约书亚,”他指了指她手里的书,“你是来查‘摩西与约书亚传承’的?看你反复停在‘十条诫’的段落,像是在找‘使命传递’的答案。”
莫西愣住。作为神学院的实习教师,她最近总陷在教学困境里——准备的“摩西生平”课程,学生反馈“太枯燥,没共鸣”;带小组查经时,有位年轻信徒问她“摩西能与神面对面,我们怎么才能感受到神的同在”,她竟不知如何回应;连导师都劝她“先放下理论,多去体验真实的信仰生活”。她像个在旷野里迷路的旅人,直到上周在教堂听到牧师讲《民数记》12章,那句“我要与他面对面说话,乃是明说”像道微光,才让她来这处以“旷野”为名的书屋,想在古籍里找回“传承与交通”的奥秘,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莫西,”她攥紧手里的书签,指尖沁出细汗,“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摩西能与神如此亲近,而我们现在却连‘听神说话’都很难?就像我想把摩西的信心传给学生,却连自己都没活出那种亲近。”
约书亚把《圣经人物传》放在橡木长桌上,从背包里取出一张手绘的“摩西旷野路线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何烈山”“西奈山”“摩押平原”等关键地点。“你看这条路线,”他指着地图,“摩西在何烈山遇见神,在西奈山领受十诫,在摩押平原托付约书亚——这不是偶然,是神一步步预备‘传承’的过程。”他翻开书,指着其中一页的插图,“这是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过约旦河的场景,他能得胜,不是因为自己厉害,是因为他继承了摩西‘与神相交’的信心——传承的核心,从来不是知识的传递,是信心的接续。”
他的话像细雨浸润心田,慢慢化解了莫西心里的焦虑。那天他们在书屋待了一下午,阳光从天窗漏下来,在书页上投下移动的光斑。她说起教学里的无奈:为了设计一堂生动的课程,熬了三个通宵;为了帮学生理解“十诫”,翻遍十几本解经书,却还是没人能领会。约书亚则讲起他的经历——三年前放弃城市的金融工作,来这里经营书屋,最初连房租都凑不齐,靠“神必带领”的信念和老信徒的帮助撑下来;有次书屋遭遇洪水,他抱着重要的古籍在二楼守了一夜,祷告时想起“不离开会幕”的约书亚,第二天竟发现古籍都完好无损。“你看那个靠窗的座位,”他指着角落,“有位老牧师每周都来这里祷告,他带出来的年轻牧师,现在都在各地服侍——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像约书亚继承摩西那样,一代接一代。”
“下周书屋要办‘传承见证会’,”约书亚收拾书时忽然说,“会邀请不同世代的信徒分享‘信心传递’的故事,墙上会挂‘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的经文。你要是有空,来做分享嘉宾吧,或许能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你要的‘教学灵感’。”
莫西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宿舍翻看学生的反馈表,看到那位年轻信徒写的“希望能像摩西那样,真实感受到神的同在”,忽然想起《出埃及记》33章的“惟有他的帮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或许“亲近神”的秘诀,就是像约书亚那样“不离开会幕”,在日常里持续与神相交。于是周六下午,她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大纲,走进了书屋的见证会现场。
见证会的气氛格外热烈,分享的人里有祖孙三代都服侍神的家庭,有师徒接力传福音的牧师,还有像莫西这样,在教学中寻求突破的教师。当一位老牧师说“我年轻时跟着我的导师查经,现在我的学生也在带小组,这就是神的传承”时,莫西忽然明白,自己之前的课程少的不是“知识”,是“生命的见证”——就像摩西用四十昼夜领受十诫,她也该先在自己的生命里经历神,才能把真实的信心传给学生。
从那以后,莫西成了书屋的常客。她会在周末跟着约书亚整理古籍,听老信徒分享信仰故事;约书亚则会陪她修改课程大纲,用“摩西与约书亚”的传承案例帮她设计互动环节。他们的相处像摩西与约书亚,在彼此的生命里成为“帮手”,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神的预备。
深秋的时候,莫西的“摩西与约书亚传承”课程成了神学院的热门课,学生们说“终于能从课程里感受到信仰的温度”。约书亚在书屋的“会幕模型”前向莫西求婚了,他手里拿着一枚用古银打造的戒指,内侧刻着“传承之约”四个字:“莫西,神让我们在古籍与见证里相遇,是要我们一起成为‘传承的纽带’,像摩西托付约书亚那样,把‘与神相交’的信心传给下一代,你愿意吗?”
莫西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书屋的庭院里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出埃及记》34:28:“摩西在耶和华那里四十昼夜,也不吃饭,也不喝水。耶和华将这约的话,就是十条诫,写在两块版上。”那天的阳光格外温柔,庭院里的藤萝架像天然的“会幕”,亲友们用鲜花在墙上拼出“十诫”的图案,空气中满是传承与祝福的气息。
婚后,他们一起扩建了“旷野书屋”,增设了“传承课堂”,既为信徒提供灵修空间,也为神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书屋的墙上挂着四幅经文拓片:“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惟有他的帮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耶和华将这约的话,就是十条诫,写在两块版上”“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
有天下午,一个神学院的学生来课堂问:“老师,我以后想当牧师,可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怎么才能像约书亚那样,承接前辈的信心呢?”
约书亚蹲下身,指着墙上的拓片说:“约书亚能承接摩西的使命,不是因为他完美,是因为他‘不离开会幕’——持续与神相交,持续在神面前预备自己。你现在在神学院学习,就是在‘会幕’里预备,只要不放弃亲近神,神一定会让你成为合祂使用的仆人。”
莫西则拿出《出埃及记》,翻到摩西求见神的段落:“摩西也有过软弱,他曾说‘他们必不信我’,可神还是使用了他。你不用怕自己不够好,只要愿意顺服,神会在你的软弱上彰显祂的能力,就像祂带领摩西那样带领你。”
学生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不离开会幕”。莫西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教学困境——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属灵的传承,是像摩西与约书亚那样,把“与神相交”的信心、“遵行诫命”的使命代代传递,让每一代人都能在神面前成为“合宜的器皿”,承接祂的托付,直到祂的应许成全。
很多年后,莫西和约书亚的儿女也成了服侍者。儿子接过了书屋的管理工作,继续守护这处“传承基地”;女儿则成了神学院的教师,像母亲那样,把“摩西与约书亚”的传承故事教给学生。他们的女儿在一次讲道中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古籍的知识,更是‘传承之约’的真理——神让摩西领受十诫,让约书亚带领百姓,也让我们在每个世代里,成为信心的传递者。人类繁衍的意义,就是让这份与神相交的爱、遵行诫命的信,永远在世代里延续。”
每年暮春,莫西和约书亚都会带着子孙们在书屋的藤萝架下祷告,感谢神保守这处“旷野会幕”,也感谢祂赐下“传承之约”。风吹过书页的声音,像在诉说着古老的应许,经文“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的回响,在书屋的上空轻轻飘荡——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传承之约”,在时光里永远坚固,永远鲜活。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