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伯特利之约林雅各第一次见到苏约瑟,是在城郊的“旷野牧场”。仲冬的雪粒落在枯黄的草叶上,他蹲在羊圈旁记录羊群的健康数据,笔记本上的字迹被风吹得歪歪扭扭,身后忽然传来带着干草香气的声音:“这片牧场的牧草湿度不够,得往西北方向的洼地迁移,那里背风,还能找到未冻的草根,你看这几只小羊的毛已经开始发涩了。”
他回头,撞进一双盛着暖光的眼。女人穿件米白色羊毛外套,颈间围着驼色围巾,怀里抱着本翻旧的《牧场经营与信仰》,书脊内侧贴着张泛黄的经文卡片,写着“我要和你同下埃及去,也必定带你上来”。“我叫苏约瑟,”她指了指他手里的测温仪,“你是来支援冬季牧场的志愿者?看你喂羊的手法,像是第一次来旷野。”
林雅各愣住。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他最近像被扔进了无边的雪原——申请的“濒危肉羊保护”项目被驳回,理由是“投入高、周期长”;来牧场做志愿者,却连最基础的羊群迁徙路线都摸不准;连父亲都在电话里叹着气劝他:“雅各啊,别在牧场折腾了,回城里找份安稳工作吧。”他像只迷失在旷野的羊,直到上周在教堂听到牧师讲《创世记》35章,那句“你上伯特利去,住在那里,要在那里筑一座坛给神”像道路标,才让他来这处以“伯特利”为名的牧场,想在牧草与羊群间找回“归向与应许”的意义,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林雅各,”他攥紧手里的笔记本,指尖沁出细汗,“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想守护这些羊,却总做不好?就像雅各逃避以扫时在伯特利遇见神,可我连一片牧场都守不住。”
苏约瑟把《牧场经营与信仰》放在牧场的石桌上,弯腰抱起一只瑟瑟发抖的小羊,用围巾裹住它:“你看这小羊,就算在寒冬里,只要找到温暖的依靠就能存活——就像经文里说的,神让雅各上伯特利筑坛,不是要他靠自己的力量,是要他记住‘神与他同在’。”她打开牧场的老仓库,里面整齐码放着几十年的迁徙日志,“我爷爷在这里牧养了一辈子羊,遇到过七次暴雪,却从没放弃过。他说‘神让以色列下埃及不害怕,我们在牧场也不用怕,因为祂必带领’。”
她的话像冬日的暖阳,慢慢驱散了林雅各心里的阴霾。那天他们在牧场待了一下午,夕阳把雪原染成金红色。他说起项目申请时的委屈:为了写一份完整的计划书,熬了四个通宵;为了说服评审专家,跑了六趟科研院,却还是被拒绝。苏约瑟则讲起她的经历——五年前放弃海外的动物保护工作,回到牧场继承家业,最初连辨别牧草种类都要靠爷爷的笔记,靠“神必带领”的信念慢慢摸索;有次遇到狼群袭击,她和牧人们一起祷告,后来来了一群牧民帮忙,竟奇迹般地赶跑了狼群,保住了大半羊群。“你看那片松树林,”她指着远处,“是我爷爷当年种的,现在成了羊群的避风港——神既然让雅各在伯特利得安慰,也会让我们在困境里得帮助。”
“下周牧场要办‘旷野见证会’,”苏约瑟收拾工具时忽然说,“会邀请周边的牧民来分享‘神带领’的故事,牧场的石头墙上会刻‘我必使你在那里成为大族’的经文。你要是有空,来帮忙组织吧,或许能在牧民的故事里,找到你要的答案。”
林雅各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他在宿舍翻看《创世记》,看到雅各在伯特利筑坛的记载,忽然想起自己的名字“雅各”——父母给她取这个名字,就是盼他像雅各那样,在旷野里遇见神的应许。于是周六清晨,他带着精心准备的羊群健康手册,走进了牧场的见证会现场。
“旷野见证会”的气氛格外热烈,牧民们围着篝火,分享着自己在牧场遇到的神迹:有位老牧民说,去年暴雪时,他的羊群被困在山谷,祷告后竟发现一条未被积雪覆盖的小路;有位年轻牧民说,他的母羊难产,祷告后顺利生下两只小羊。林雅各站在人群里,听着这些故事,忽然明白:“筑坛”不是形式,是把自己的困境交托给神;“成为大族”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应许,是在信靠里看见神的带领。
从那以后,林雅各成了牧场的常驻志愿者。他会在周末跟着苏约瑟巡牧羊群,把动物科学的专业知识教给牧民;苏约瑟则会陪他修改项目计划书,用“伯特利之约”的经文帮他梳理思路。他们的相处像牧场与羊群,彼此依赖,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神的美意。
深冬的一天,林雅各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之前驳回他项目的科研院,主动联系他,说愿意资助“濒危肉羊保护”项目,还邀请他加入科研团队。他激动地把消息告诉苏约瑟,苏约瑟笑着说:“你看,神在伯特利应允了雅各,也在牧场应允了你,从来不会落空。”
开春的时候,林雅各的项目正式启动,他在牧场建立了“濒危肉羊繁育基地”,专门培育和保护稀有的肉羊品种。苏约瑟在基地的羊圈旁向他求婚了,她手里拿着一枚用牧场的银矿石打造的戒指,内侧刻着“伯特利之约”四个字:“雅各,神让我们在旷野里相遇,是要我们一起见证‘神必带领’的应许,一起把这片牧场变成‘伯特利’,也把神的爱传给更多人,你愿意吗?”
林雅各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牧场的篝火旁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创世记》35:1:“神对雅各说:‘起来!上伯特利去,住在那里,要在那里筑一座坛给神,就是你逃避你哥哥以扫的时候向你显现的那位。’”那天的雪格外温柔,牧民们送来亲手做的奶豆腐和烤饼,羊群在远处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像在为新人祝福。
婚后,他们一起扩大了“旷野牧场”的规模,增设了“伯特利课堂”,既教牧民科学养羊技术,也向他们分享圣经里的“应许之约”。课堂的墙上挂着三幅经文拓片:“你上伯特利去,住在那里”“我必使你在那里成为大族”“我要和你同下埃及去,也必定带你上来”。
有天下午,一个牧民的孩子来课堂问:“叔叔阿姨,我们在牧场养羊,真的能成为‘大族’吗?我想让我们的羊群永远都这么多。”
苏约瑟蹲下身,指着远处的羊群说:“当然能。神应许雅各会成为大族,也应许我们的羊群会增多。就像你的爸爸妈妈会生你,你以后也会有自己的孩子,羊群会一代代繁衍,我们的信仰也会一代代传递——这就是‘成为大族’的奥秘,不只是数量的增多,更是生命与爱的传承。”
林雅各则拿出迁徙日志,教孩子认识牧场的路线:“每一次羊群迁徙,都是在跟着神的带领;每一次我们守护羊群,都是在承接神的托付。我们现在好好养羊,将来就能把牧场和信仰都传给你,让‘伯特利之约’永远延续下去。”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抱起一只小羊,眼里满是欢喜。林雅各看着他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困境——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承接神的“伯特利之约”,把“在旷野里信靠神、在困境里得带领”的信念代代相传,让每一代人都知道,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神都会像带领雅各那样带领我们,像应许以色列那样应许我们,让我们成为“大族”,也成为别人的祝福。
很多年后,林雅各和苏约瑟的儿女也成了牧场工作者。儿子接过了“濒危肉羊繁育基地”的工作,继续培育新的羊种;女儿则成了一名宣教士,专门向草原上的牧民传讲神的爱。他们的女儿在一次讲道中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养羊的技术,更是‘伯特利之约’的真理——神让雅各在伯特利筑坛,也让我们在生活里‘筑坛’,把每一个困境都变成遇见祂的地方;人类繁衍的意义,就是把这份遇见与应许传递下去,让每一个人都知道,神必与我们同在,必带领我们走过每一片旷野。”
每年仲冬,林雅各和苏约瑟都会带着子孙们在牧场的石头墙前祷告,感谢神让羊群平安过冬,也感谢祂赐下“伯特利之约”。风雪吹过牧场的声音,像在诉说着古老的应许,经文“我必使你在那里成为大族”的回响,在草原的上空轻轻飘荡——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伯特利之约”,在时光里永远坚固,永远鲜活。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