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主考官的声音落下后,几个皂衣衙役抱着印刷好的卷子,挨个号舍分派。纸页摩擦的 “沙沙” 声混着考生压抑的呼吸,这种氛围也让人越来越紧张。
卷子 “啪” 地甩在王明远面前的木板上。
他没急着就开始做题,还是和之前一样,先依次看下每道题的内容。
第一题: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结合 “温故而知新”,试述为学之道。
(这题考《论语》基本功,需要融合理解作答,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第二题:《孟子・离娄上》有云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试析德法相辅之理。
(这题考辩证思维,治理之道,但是又有点深意,答题的时候得把握好尺度)
第三题:《大学》言 “格物致知”,宋儒与汉儒释义迥异,孰为治学正途?
(这题考学术视野与思辨能力,但涉及学术流派之争,需谨慎应对)
第四题:今岁多地遭蝗灾,粮价飞涨,流民渐增,当如何安民生、稳社稷?
(这题在府试这个阶段着实有些超纲,而且直击当下民生难题,需拿出切实办法,估计也是想通过这题筛选下真正的有才学之辈。)
第五题:以 “秋夜读书” 为题,作五言律诗,限 “光” 韵。
(这题感觉出题者很有巧思,和以往的春耕、劝农、劝学、花鸟鱼虫完全不一样,这是考验考生的发散思维了,还好难不倒他,之前他就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词。而且有柳教谕赠予他的改良版词的加持,应该问题不大。)
又思索了一遍后,定了定神,他提笔蘸饱了墨,先在草稿纸上落笔,依次作答。
第一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他脑中瞬间闪过前世工地上那些考了一堆证却图纸都画不利索的“理论家”,还有只会埋头苦干不懂总结优化的“老黄牛”。
每次被优化的永远都是这些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感觉扯远了。
于是笔走龙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非独悦于温故,实悦于温故而知新也!……”
他巧妙地将“时习”解释为实践应用之悦,“温故知新”则点出反思升华之乐,二者结合,方为真“学道”。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第二题: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有点像前世工地上光讲人情,安全条例形同虚设,迟早出事。要严格遵循施工规范和质检流程才是保障。
其实扣工资扣多了自然就遵循规范了!
而且他又想起来当初高空抛物,害他穿越过来的那个罪魁祸首了!
隐隐有点头疼,赶忙打住不继续往下想。
专心思索了一番后下笔:“善如春风化雨,能润民心于无声;法如规矩绳墨,可束恶行于有形。然春风无绳墨则散漫无归,绳墨无春风则僵冷难行……”
比喻生动,将抽象的德法关系具象化,点明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写完第二题后,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抬头一看,日头已经偏西,不知不觉已经过了这么久。
这会也才感觉到腹中饥饿,看来是答题答的太入神了。
他想起大哥考篮中给他准备的大饼。赶紧掏出来,就着竹筒里的凉水,大口啃了起来。
饼子厚实有嚼劲,麦香混合着椒盐的咸香,瞬间抚慰了辘辘饥肠。
对面号舍的考生见他吃得香,也忍不住咽了口唾沫,窸窸窣窣地翻找起自己的干粮。
一时间,这片考区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咀嚼声。
吃饱喝足,精神稍振。
王明远目光投向第三题。
第三题: “格物致知”,汉儒宋儒之争?
这题有点“学术打架”的味道。汉儒重“格物”,像老农研究种子土壤;宋儒重“致知”,像高僧参禅悟道。
他略一沉吟,提笔:“汉儒格物,如匠人析木,务求纹理分明;宋儒致知,似禅师观心,旨在明心见性。治学之道,岂能非此即彼?……”
他主张兼容并蓄,既要汉儒的实证精神,也要宋儒的内省功夫,走“求真向善”的融合之路。观点鲜明,不偏不倚。
答完三题,天色已擦黑。
考棚里陆续点起了蜡烛,昏黄的光晕在号舍间摇曳,映着一张张或疲惫或专注的脸。
王明远却果断收笔。
晚上点烛做题?风险太大!
万一打个盹烛火点了卷子,哭都没地方哭!
虽说有衙役巡视,但是总有注意不到地方。
消防安全齐参加,预防火灾靠大家!
唉,要是人人都像他一样自觉就好了,那么多人都还在秉烛夜战,真是又卷又肝!
他麻利地将卷子细心收好,把当桌子的木板撤下,铺上自带的薄毡,和衣躺下。
号舍狭窄,他蜷着腿,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叹息声,还有不知哪个倒霉蛋被蚊子骚扰的拍打声,好像隐约还有几个屁声……
迷迷糊糊,半睡半醒。
次日清晨。
感觉整夜睡得也不踏实,天刚亮,王明远便已经醒来,整理好考舍,倒了一点水打湿手巾,简单擦洗,让自己清醒一下。
然后便招呼巡场的衙役,捂着肚子冲向那令人望而生畏的茅厕。
路过茅厕旁臭号周围考生,感觉都面如土色,精神状态奇差,他也无不感叹自己的幸运。
到了茅厕后,经过一夜的“发酵”,那味道简直辣眼睛!
他屏住呼吸,速战速决,逃也似的冲回自己的号舍,感觉鼻腔里还残留着那股销魂的气息。
又用湿布巾狠狠擦了把脸,才勉强驱散那股味道和残留的睡意。
要不要吃早饭?算了,没胃口。
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快速答剩余的题后再说。
第四题:蝗灾!粮价!流民!
这道策论题着实有些难度,王明远闭目凝神,脑中飞速运转。
柳教谕课堂上那些关于“常平仓”、“劝分”、“以工代赈”的零星话语,结合他前世刷新闻看到的救灾案例,渐渐在脑中拼凑成型。
他猛地睁眼,提笔如飞:“蝗灾肆虐,赤地千里,粮价腾贵,流民塞途,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治之之道,当急缓相济,标本兼治!
施行细则......”
“速开官仓,设粥厂于通衢,按丁授食,勿使一人饿毙!严查囤积居奇,奸商抬价者,枷号示众,平价粜粮,以安民心!
施行细则......”
“檄令州县,悬赏捕蝗!民捕蝗一斗,换粮一升!既除蝗害,又济民饥,一举两得!更遣老农,指点乡民掘除蝗卵,断其根源!
施行细则......”
“敕令各府,整顿常平仓!丰年足额籴入,荒年平价粜出,以平抑粮价,备不时之需!刊印防蝗治蝗农书,广布乡里,使民知所防,知所治!
施行细则......”
“劝谕地方绅衿富户,捐粮助赈!捐多者,勒石记名,载入方志,以彰义举!官民同心,其利断金!
施行细则.....”
一条条对策,清晰具体,既有雷霆手段,也有长远布局,更注重官民协作,而且还一一列出了执行细则,显然不止是纸上谈兵。
写完最后一个字,王明远长舒一口气,感觉像是打完了一场硬仗。
最后就是诗赋题了:以 “秋夜读书” 为题,作五言律诗,限 “光” 韵。
这几年他的《明远诗词大注》中这种偏门的词也有很多,像:烛光、日光、月光、甚至透过雾的光都收集了。
他根据昨晚想好的排列组合,很快就写好了:
露冷凝虚幌,青编对夜长。
书册展龙鳞,心源汲古沧。
云衢通月魄,文浪涌天章。
欲破乾坤秘,孤灯即太阳。
有了柳教谕帮他整理的“秘籍”,这次的诗赋明显比之前的有水平了很多。
在这批学子中怕也已经能称得上品之作了,王明远看完也自觉满意,内心给自己和柳教点了个大大的赞。
全部答完后,王明远伸了个懒腰,已经快到中午了,这会也是实在饥饿难耐,于是快速的掏出干粮解决午饭。
吃完后,他逐字逐句核对着草稿,修改了几处不够凝练的语句。
确认无误后,才郑重地铺开正式答卷,开始誊抄。
笔尖饱蘸浓墨,落在雪白的宣纸上。
馆阁体方正圆润,却在他笔下透着一股内敛的锋芒,字字如珠,行行贯气。
任谁见到这手字,不敢给他明远大帝三分薄面!!!
时间在笔尖流淌。
当最后一笔稳稳落下,王明远只觉得浑身力气都被抽空了,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
他轻轻吹干墨迹,小心翼翼地将答卷放在一旁。
又复核了一遍无误后,才缓了口气,简单修整下。
没过多久,收卷的锣声再次响起!
“时辰到!停笔!收卷——!”
衙役们如狼似虎地冲了进来。
卷子被衙役收走,王明远瘫在板壁上,听着远处收卷的呼喝声,脑子里只剩一个念头:这场考试,总算熬过来了。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