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方舟之约林方舟第一次见到顾洪渊,是在城郊的自然博物馆“方舟展厅”。初夏的蝉鸣漫过玻璃穹顶,她蹲在按比例还原的诺亚方舟模型前,指尖刚触到“透光处高一肘”的标注线,身后就传来带着厚重感的声音:“这个模型的隔间比例有偏差,按《创世记》6:16记载,方舟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高度应均等,你看这里的中层明显矮了半肘。”
她回头,撞进一双盛着沉静光的眼。男人穿件深卡其色工装服,裤脚沾着些许泥土,怀里抱着本翻旧的《圣经植物志》,书脊上贴着张泛黄的经文卡片,写着“我却要与你立约”。“我叫顾洪渊,”他指了指模型的中层隔间,“你是来做‘方舟与生命保全’研究的?看你反复测量透光处高度,像是在找经文与现实的契合点。”
林方舟愣住。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她最近总陷在科研困境里——主导的“濒危物种基因库”项目因资金短缺停滞,合作的保护区抱怨“光有理论没用”;整理文献时,看到诺亚方舟“每样两个保全生命”的记载,却被导师斥为“宗教神话,无科研价值”;连父母都劝她“别钻牛角尖,先拿到学位再说”。她像艘在迷雾里打转的船,直到上周在教堂听到牧师讲《创世记》6章,那句“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像盏航灯,才让她来这处展厅找“生命传承”的灵感,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林方舟,”她攥紧手里的卷尺,指尖沁出细汗,“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保全生命’的真理,到了今天反而被质疑?就像我想为濒危物种留条后路,却连让导师认可都做不到。”
顾洪渊把《圣经植物志》放在展厅的休息凳上,从背包里取出一张手绘的方舟结构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经文出处,连“各样食物积蓄”的储存位置都标注得清晰。“你看这张图,”他指着透光处,“神吩咐留透光处,不只是为了采光,更是为了让挪亚看见外面的天地,知道立约的应许不会落空。”他翻开书,指着里面的植物标本,“我在保护区工作了八年,去年干旱时,我们靠‘每样种子留两份’的方法,保住了三种濒危植物——这不是神话,是‘保全生命’的智慧,和诺亚方舟的真理本质相通。”
他的话像清泉漫过干涸的土地,慢慢化解了林方舟心里的焦虑。那天他们在展厅待了一下午,阳光从穹顶移到墙面,方舟模型的影子在地面上慢慢拉长。她说起为项目奔波的日子:跑了十几家企业拉赞助,却都被以“短期无收益”拒绝;深夜在实验室培育种子,看着幼苗枯萎时忍不住掉眼泪。顾洪渊则讲起他的经历——五年前保护区遭遇山洪,他抱着种子库的样本在临时帐篷里守了三天,靠“神必保全”的信念撑到救援;有次发现某种昆虫只剩最后两只,他仿照“每样两个”的方式搭建繁殖箱,现在这种昆虫已恢复到上百只。“你看那个玻璃柜里的蝴蝶,”他指着展厅的标本柜,“三年前只剩一对,现在它们的后代已经能在保护区里自由飞舞——神既然吩咐挪亚保全生命,就不会让我们的努力白费。”
“下周保护区要办‘生命方舟’科普活动,”顾洪渊收拾图纸时忽然说,“会展示我们培育的濒危物种,现场还会按经文还原方舟的食物储存区。你要是有空,来帮忙做讲解吧,或许能让更多人看见‘保全生命’的意义。”
林方舟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实验室翻看培育成功的种子样本,想起牧师说的“每一份生命,都是神立约的见证”,忽然想起《创世记》6:19的“每样两个,要到你那里,好保全生命”。于是周六清晨,她带着项目计划书,走进了保护区。
科普活动的现场格外热闹,林方舟站在“种子储存区”前,指着一排排贴着标签的种子瓶说:“这些种子就像诺亚方舟里的活物,每一份都承载着生命延续的希望。神让挪亚收集每样两个,是要他守住生命的根基;我们今天保护濒危物种,也是在守住神赐给我们的生命之约。”台下的观众里,竟有一位之前拒绝她赞助的企业老板,主动上前说:“你的理念让我感动,我愿意资助你的基因库项目。”
从那以后,林方舟成了保护区的常客。她会在周末跟着顾洪渊监测物种,把环境科学的专业知识用在保护工作里;顾洪渊则会陪她修改项目计划书,用“方舟立约”的真理帮她完善方案。他们的相处像方舟的榫卯,在彼此的生命里精准咬合,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神的预备。
深秋的时候,“濒危物种基因库”项目终于落地,林方舟还在保护区建立了“方舟科普站”,专门向公众普及“生命保全”知识。顾洪渊在科普站的“种子墙”前向她求婚时,手里拿着一枚用树脂包裹种子制成的戒指,内侧刻着“方舟之约”四个字:“方舟,神让我们在生命与信仰的交汇处相遇,是要我们一起守住‘保全生命’的约,一起把这份约传给下一代,让更多人知道,每一份生命都值得被珍视,每一次传承都是神的应许,你愿意吗?”
林方舟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保护区的“方舟广场”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创世记》6:18:“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妇,都要进入方舟。”那天的阳光格外温柔,广场上的彩旗印着各样动植物图案,像在见证“生命之约”,志愿者们送来用鲜花编织的“方舟”,上面挂着“每样两个,保全生命”的经文布条。
婚后,他们一起扩大了“方舟科普站”的规模,增设了“亲子自然课堂”,既教孩子们认识濒危物种,也带他们读《创世记》里的方舟故事。科普站的墙上挂着四幅经文拓片:“方舟上边要留透光处,高一肘”“我却要与你立约”“每样两个,要到你那里,好保全生命”“你要拿各样食物积蓄起来”。
有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课堂上围着顾洪渊问:“叔叔,为什么诺亚要带每样两个动物呀?少带一个不行吗?”
顾洪渊蹲下身,指着墙上的拓片说:“神让挪亚带每样两个,是为了让生命能延续——就像爸爸妈妈生宝宝,是为了让爱能传承。我们今天保护动植物,也是在传承神的爱,让每一种生命都能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活,继续见证神的创造。”
林方舟则拿出培育的幼苗,教孩子们移植:“这棵小苗就像方舟里的小生命,需要我们用心呵护。你们现在呵护小苗,将来就能守护更多生命,这就是‘方舟之约’的意义——把保全生命的责任,一代代传下去。”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幼苗,在广场上种下属于自己的“生命树”。林方舟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科研困境——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简单延续,更是承接神的“方舟之约”,把“保全生命、传递爱”的使命代代相传,让每一代人都知道,我们既是生命的守护者,也是立约的见证者,每一次繁衍、每一次守护,都是在回应神“保全生命”的应许。
很多年后,林方舟和顾洪渊的儿女也成了环保工作者。儿子接过了“濒危物种基因库”的工作,继续守护生命的根基;女儿则成了一名科普作家,写下《方舟与生命——一份跨越世代的约定》。书里有这样一句话:“诺亚方舟不是遥远的传说,是刻在每个生命里的真理——神让我们保全生命,也让我们繁衍后代,不是为了让地球变得孤单,是为了让爱与约,在世代里永远鲜活。”
每年初夏,林方舟和顾洪渊都会带着子孙们在保护区的“生命树”下祷告,感谢神保守濒危物种的生命,也感谢祂赐下“方舟之约”。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像在诉说着古老的约定,经文“我却要与你立约”的回响,在保护区的上空轻轻飘荡——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方舟之约”,让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因约相聚,因爱传承,所有的繁衍与守护,都是为了荣耀那位创造生命、立定永约的主。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