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万物安息时的恋人尘土与气息里的永恒恋歌
第一章陶土边的初遇,如尘土造人
林砚第一次见到沈舟时,是在城郊“拾光”陶艺工作室的后院。彼时她刚辞去广告公司的策划工作,抱着一摞自己画的陶瓷纹样稿,站在堆满陶土的工作台前,对着旋转的拉坯机手足无措——她想做一套刻有《创世记》经文的餐具,却连最基础的拉坯都学不会。
“掌心要贴紧陶土,指尖跟着转盘的速度走,别太用力。”温和的男声从身后传来,带着陶土特有的湿润气息。林砚回头,看见一个穿着米白色工装的男人,围裙上沾着深浅不一的陶土痕迹,手里还拿着一块刚揉好的泥团,“我是沈舟,这工作室的主理人。刚才看你在这儿试了半小时,陶土都被揉硬了,要不要我教你?”
林砚有些不好意思地松开手,看着转盘上歪歪扭扭的泥胚,语气里带着几分挫败:“我想做一套刻有‘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的餐具,可怎么都拉不出规整的形状。”她指着纹样稿上的经文,“以前总觉得陶艺很简单,真正上手才知道,连捏紧泥土都要学。”
沈舟接过她的纹样稿,指尖轻轻拂过纸上的字迹:“陶艺和创造很像,神用尘土造人,也要先揉匀泥土、赋予形态;我们做陶瓷,也要先懂泥土的性子,再慢慢塑形。”他把手里的泥团放在转盘上,打开开关,双手轻轻覆在泥团上——随着转盘转动,原本不规则的泥团渐渐舒展,变成了一个圆润的碗胚,“你看,就像神造亚当,吹入生气才成为活人,陶瓷也要注入心思,才算是完整的作品。”
林砚看着他熟练的动作,听着他随口说出的经文,心里突然暖了起来。那天下午,沈舟手把手教她拉坯、修坯,还教她如何在半干的陶坯上刻字。夕阳把后院的玻璃窗染成金红色时,林砚终于成功拉出了一个小小的碗胚,虽然不够规整,却刻上了歪歪扭扭的“第七日”三个字。
“已经很好了,”沈舟帮她把碗胚放进晾坯架,“下次来教你上釉,等烧出来,就是独一无二的‘安息日碗’。”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块晒干的陶土碎片,递给林砚,“这是我第一次做坏的作品,留着当纪念吧——每个创作者,都要从‘失败的泥土’开始。”
林砚接过陶土碎片,指尖触到他的手心,像被阳光烫了一下。她看着沈舟收拾工具的背影,突然觉得——这个满是陶土气息的工作室,这个懂泥土、信真理的男人,让她找到了久违的踏实感,就像尘土终于找到归处,心里的空缺被悄悄填满。
第二章窑火旁的相守,如安息赐福
从那天起,林砚成了“拾光”陶艺工作室的常客。她会在周末的清晨带着自己烤的面包来,一边帮沈舟揉泥,一边听他讲陶瓷的历史;沈舟会在傍晚的窑火旁,教她调配釉色,给她讲不同窑温对陶瓷的影响。他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有时是林砚蹲在晾坯架前,给每个坯体贴标签;有时是沈舟站在窑炉边,和她一起等待作品出炉。
有一次,林砚刻好的“安息日碗”在施釉时出了错——她不小心把釉料滴在了刻字的凹槽里,原本清晰的“第七日”被糊成了一团。她蹲在工作台前,看着被弄脏的碗胚,眼圈突然红了:“明明已经很小心了,怎么还是搞砸了……”
沈舟走过来,没有安慰她,而是拿过一支细毛笔,蘸了点清水,轻轻刷去凹槽里的釉料:“釉料像恩典,多了会遮盖原本的心意,少了又不够温润,要刚刚好才好。”他重新调了浅淡的釉色,教她如何顺着刻痕薄涂,“就像神赐福第七日,不是让我们懈怠,而是让我们在安息中找回初心。作品出点错没关系,重要的是知道怎么修正,怎么重新注入心思。”
接下来的一周,林砚每天都来工作室,重新刻坯、施釉。在沈舟的帮助下,她终于做出了一套完整的“安息日餐具”——碗上刻着“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盘子上刻着“赐福给第七日”,杯子上刻着“歇了一切的工”。烧窑那天,他们一起守在窑炉边,看着窑火从橘红变成暗红,直到天亮才敢打开窑门。
当那套带着浅灰釉色、刻着经文的餐具从窑里取出来时,林砚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碗口虽然不够圆,釉色也有些不均,可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却比任何精致的工艺品都让她心动。“沈舟,谢谢你,”她拿起一个杯子,轻轻碰了碰他手里的碗,“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沈舟笑了,从窑边的架子上拿下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一只刻有亚当名字的小陶人:“这是我给你做的,《创世记》里说神用尘土造人,我们用陶土做小像,也算对‘创造’的一点致敬。”他顿了顿,语气认真,“林砚,和你一起做陶瓷的日子,就像安息日一样,让我觉得踏实又安心。我想,神造男女,本就是要彼此相伴,一起经营生活,一起在创造里感受恩典。”
林砚看着手里的小陶人,指尖轻轻拂过“亚当”两个字,突然觉得心跳漏了一拍。她抬头看着沈舟,眼里映着窑火的光:“我也是。以前在广告公司,每天忙着赶方案,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来到这里,和你一起揉泥、烧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安息’——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和对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第三章传承中的使命,如样式相传
随着对陶艺的深入了解,林砚和沈舟开始一起做更有意义的事——他们在工作室里开设了“亲子陶艺课”,教家长和孩子一起做陶瓷,还会在课上给孩子们讲《创世记》里神创造天地、用尘土造人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在做陶坯时,不小心把泥胚捏碎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我怎么都做不好,我是不是很笨?”
林砚走过去,把他扶起来,拿过一块新的泥团:“你看,神用尘土造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我们做陶瓷,就像神创造一样,要慢慢试,慢慢改,碎了再重新捏,总会做好的。”她蹲下身,和小男孩一起揉泥,“我们一起做个‘小亚当’好不好?用泥土做他的身体,再给他画上笑脸。”
小男孩点点头,擦干眼泪,跟着林砚一起揉泥、塑形。沈舟则在一旁,给其他孩子讲“神照着自己的样式造人”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是神照着他的样式造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就像你们做的陶瓷,每个都不一样,却都很珍贵。”
亲子课结束后,小男孩拿着自己做的“小亚当”陶坯,开心地对爸爸妈妈说:“我也要像神创造一样,以后做更多好看的陶瓷!”看着孩子眼里的光,林砚和沈舟相视一笑,心里满是欣慰。
他们还一起发起了“陶瓷传情”活动,把学员们做的陶瓷作品送给养老院的老人和山区的孩子。有一次,他们带着一批刻有经文的陶瓷杯子去山区小学,孩子们拿着杯子,兴奋地互相展示:“你看,我的杯子上有‘安息日’三个字!”“我的杯子上有小太阳!”
校长拉着他们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们,这些杯子不仅好看,还让孩子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你们用陶瓷传递的爱,比任何礼物都珍贵。”
离开小学时,沈舟轻声说:“神照着自己的样式造人,又赐福给我们,就是要让我们把这份爱和真理传递下去。就像我们做的陶瓷,从泥土到成品,要经过很多工序;爱与真理的传递,也要我们一步一步去做,去影响更多人。”
林砚靠在他的肩膀上,看着车窗外掠过的田野,心里满是幸福:“以后,我们还要做更多有意义的陶瓷,把神的恩典,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传给更多人。”
第四章尘土里的永恒,如气息相传
又过了两年,林砚和沈舟的“拾光”陶艺工作室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信仰与艺术空间”。他们不仅开设了陶艺课,还定期举办“安息日分享会”,邀请大家一起读经、品茶,用陶瓷作品分享自己的故事。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他们一起做的“创世记系列”陶瓷——有刻着“尘土造人”的陶板,有绘着“第七日安息”的瓷盘,还有捏成亚当夏娃小像的陶偶。
有一天,沈舟在工作室的后院,用他们第一次一起揉过的那块陶土,做了两个小小的戒指坯。他把林砚叫到窑火旁,打开刚冷却的窑门,拿出那对素烧的陶戒——上面没有华丽的装饰,只刻着彼此的名字,还有一行小小的“尘土与气息”。
“林砚,”沈舟单膝跪地,手里拿着那对陶戒,眼神里满是温柔,“从我们在陶土边相遇,到一起烧窑、开课,一起用陶瓷传递爱,我越来越明白,神用尘土造人,吹入气息,是要让我们彼此相伴,成为对方的‘生气’。你愿意嫁给我吗?以后,我们一起守着这个工作室,一起做更多有温度的陶瓷,一起把‘创造’的恩典传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也知道,自己是神照着他的样式所造,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
林砚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她用力点头,伸出手让他把陶戒戴在无名指上。素烧的陶土贴着皮肤,带着窑火的余温,比任何钻戒都让她心动。“我愿意,”她抱住沈舟,声音带着哽咽,“沈舟,谢谢你让我明白,人类的繁衍,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爱与真理的传承——我们会像神赐福安息日一样,把家经营成充满恩典的地方,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在尘土与气息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使命。”
后来,林砚和沈舟有了一对儿女,儿子叫沈尘,女儿叫林息,寓意着“来自尘土,归于安息”。每天清晨,他们会带着孩子在工作室里揉泥,教他们认识泥土的纹理;每个安息日,他们会一家人坐在窑火旁,读《创世记》里的故事,听沈舟讲陶瓷的烧制过程,听林砚讲经文里的恩典。
孩子们渐渐长大,也成了工作室的“小小陶艺师”——沈尘会帮着爸爸揉泥、修坯,林息会跟着妈妈在陶坯上刻字、画纹样。有一次,林息在一个陶碗上刻了“亚当的后代”,歪歪扭扭的字迹旁边,还画了一家四口的小像。沈舟把这个碗放进窑里烧制,出炉后,它成了工作室里最珍贵的作品,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看着孩子们围着陶碗开心的样子,林砚和沈舟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神用尘土造人,赐下安息与传承,不仅是为了让生命延续,更是为了让爱与真理一代代传递下去。就像他们手里的陶瓷,从泥土到成品,要经过无数次揉捏与烧制;他们的家,也会在神的恩典里,经过岁月的打磨,成为充满爱与使命的港湾,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尘土与气息里的永恒恩典。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