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第十八章寒假的“社会实践”腊月的风裹着碎霜,刮在脸上像细沙蹭过。林晓雨缩在羽绒服里,怀里抱着卷得方方正正的红宣纸,纸边还沾着点金粉——那是她前一晚熬夜写的春联,字是跟着爷爷练的柳体,横平竖直里透着点生涩,却被她用塑料封袋装得格外仔细。
“晓雨,等等我!”苏晴从后面跑过来,帆布包里塞得鼓鼓囊囊,拉链都快拉不上了,“我妈早上现蒸的枣糕,还热着呢,奶奶们肯定爱吃!”她献宝似的把包凑过来,透过透明的保鲜盒,能看到枣糕上嵌着的蜜枣,红得发亮。
两人站在公交站台上,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得飞快。远处的公交车缓缓驶来,车身上“关爱老人,温暖新春”的标语被霜气蒙得有点模糊。晓雨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屏幕上是昨晚查的“陪老人聊天注意事项”:别问“子女怎么不来看你”,多听少说,记得夸老人的手艺……这些字她看了好几遍,连标点都记在了心里。
养老院在城郊,下车后还要走一段窄路。路边的杨树枝桠光秃秃的,枝头上挂着的红灯笼被风吹得轻轻晃,灯笼穗子上的霜粒落在地上,踩上去“咯吱”响。晓雨看着怀里的春联,突然有点紧张——这是她第一次做社会实践,之前只在作文里写过“关爱老人”,真要面对那些可能沉默寡言的爷爷奶奶,她怕自己连话都说不圆。
“别紧张,”苏晴看出她的局促,用胳膊肘碰了碰她,“我上次跟我妈来送过衣服,爷爷奶奶都特别好,就是有时候没人说话,有点闷。”她指着前面那栋红砖墙的小楼,“你看,那就是养老院,院长说今天让我们陪张奶奶,她平时不爱出门,就喜欢在屋里坐着。”
推开养老院的大门,暖融融的气息裹着淡淡的药香扑面而来。大厅里摆着台旧空调,出风口“嗡嗡”地吹着热风,墙上贴着几幅孩子画的年画,颜色鲜亮得晃眼。院长是个头发花白的阿姨,手里拿着个登记本,看见她们进来,眼睛一下子亮了:“可算来了!张奶奶在二楼203房,你们去的时候轻点儿,她早上可能没睡好。”
上楼梯时,晓雨能听到各个房间里传来的声音——有收音机里的京剧声,有老人聊天的絮语声,还有护工阿姨叮嘱吃药的声音。走到203房门口,门虚掩着,能看到里面靠窗的位置坐着个老太太,背有点驼,手里捏着根毛线针,却没在织东西,只是盯着窗外的光秃秃的梧桐树发呆。
“张奶奶,我们来看您啦!”苏晴轻轻推开门,声音放得软软的。张奶奶慢慢转过头,脸上的皱纹像揉皱又展平的纸,眼睛有点浑浊,却仔细地打量着她们俩。晓雨赶紧把怀里的春联递过去,塑料封袋上的金粉在阳光下闪了闪:“奶奶,这是我写的春联,快过年了,给您贴在门上。”
张奶奶接过春联,指尖在红宣纸上轻轻摩挲着,没说话,只是把春联放在了手边的小桌上。桌上摆着个搪瓷杯,杯身上印着“退休快乐”的字样,边缘磕掉了块瓷,露出里面的黑铁;还有一本摊开的相册,页角都卷了边,上面蒙着层薄灰。
晓雨和苏晴坐在床边的椅子上,一时有点尴尬。苏晴先打开帆布包,把枣糕拿出来,递了一块给张奶奶:“奶奶,这是我妈做的枣糕,甜而不腻,您尝尝?”张奶奶接过枣糕,却没吃,只是放在了搪瓷杯旁边,手指又捏起了那根毛线针,针上还挂着半截没织完的藏青色毛衣。
“奶奶,您织的毛衣真好看,是给家里人织的吗?”晓雨看着那半截毛衣,针法很整齐,领口的地方还织了朵小小的梅花。张奶奶的手指顿了顿,毛线针从指间滑下来,落在了毛衣上,她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给我孙女织的,她去年说想要件厚毛衣。”
“那您孙女肯定特别开心!”苏晴笑着说,“我奶奶也给我织过毛衣,我穿了好几年呢。”张奶奶没接话,只是拿起桌上的相册,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这就是她,去年考上大学,去外地了,好久没回来了。”
晓雨凑过去看,照片里的小姑娘笑得眼睛弯弯的,和张奶奶眉眼很像。相册这一页还夹着张车票,是去年秋天从本地到上海的,边角都被摸得发软。“奶奶,您想她了,怎么不跟她视频啊?”晓雨突然想起自己手机里存着和表姐视频的记录,现在老人都爱用视频聊天,说不定张奶奶只是不会弄。
张奶奶的手顿了顿,把相册合上,放在腿上:“我不会用那玩意儿,上次护工姑娘帮我弄过一次,没看清她脸就断了,后来就没敢再试。”她的声音低了些,“她学习忙,我不想打扰她。”
晓雨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她掏出手机,解锁屏幕,把相册里自己和表姐视频的截图给张奶奶看:“奶奶,我帮您弄,很简单的,您看,这样点一下就能看见她了。”张奶奶凑过来,眼睛睁得大大的,浑浊的眼球里映着手机屏幕的光,像看到了什么稀世珍宝。
苏晴也凑过来帮忙,晓雨按照张奶奶说的号码,慢慢在微信里找“朵朵”——那是张奶奶孙女的小名。等待接通的那几秒,房间里静得能听到空调的“嗡嗡”声,张奶奶的手紧紧攥着晓雨的衣角,指节都有点发白。
“奶奶?”屏幕里突然跳出个扎着丸子头的姑娘,正是照片里的朵朵,背景是大学宿舍的书桌,摆着几本专业书,“您怎么想起给我视频了?”
张奶奶看着屏幕里的孙女,嘴唇动了动,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顺着皱纹滑到下巴上:“朵朵,你……你吃饭了吗?上海冷不冷?”她想伸手摸屏幕,又怕碰坏了,手指悬在半空,最后轻轻落在了手机边缘,像在摸孙女的脸。
“我吃饭了奶奶,上海不冷,我穿了您织的毛衣呢!”朵朵在屏幕里转了个圈,露出身上的藏青色毛衣,正是张奶奶织了一半的那件款式,“您织的毛衣特别暖,同学都问我在哪儿买的。”
张奶奶笑了,眼泪还挂在脸上,嘴角却翘了起来,像朵慢慢绽放的菊花。她絮絮叨叨地问着孙女的学习、吃饭,朵朵也耐心地答着,还把宿舍里的绿植、自己画的画拿给奶奶看。晓雨悄悄把手机支架打开,放在桌上,让张奶奶不用一直举着手机,自己则和苏晴退到窗边,看着阳光下祖孙俩的互动,心里暖暖的。
快到中午时,晓雨和苏晴要走了。张奶奶拉着晓雨的手,把那半截藏青色毛衣塞给她:“姑娘,你手巧,帮我把这毛衣织完吧,等朵朵放假回来,我想让她穿上。”她还从抽屉里拿出个布包,里面装着几颗大白兔奶糖,硬塞给晓雨和苏晴:“这是朵朵上次回来买的,我没舍得吃,你们拿着。”
走出养老院时,太阳已经升到头顶,把地上的霜都晒化了。晓雨手里攥着那几颗大白兔奶糖,糖纸在阳光下泛着光,怀里抱着张奶奶织了一半的毛衣,毛线软软的,带着老人身上的暖香。苏晴边走边说:“原来陪老人不是要做什么大事,就是跟她们聊聊天,帮她们看看想念的人,就够了。”
晓雨点点头,想起刚才张奶奶视频时的笑容,突然明白院长说的“老人缺的不是吃的穿的,是有人听她们说话”。她掏出手机,给妈妈发了条消息:“妈,周末我们一起去看姥姥吧,我想跟她视频聊聊天。”
接下来的寒假,晓雨和苏晴又去了养老院三次。第一次带了朵朵寄回来的照片,贴在张奶奶的相册里;第二次帮张奶奶把毛衣织完了,领口的梅花比张奶奶织的还精致些;第三次则带了自己做的灯笼,挂在养老院的院子里,红通通的,特别喜庆。
开学前一天,晓雨收到张奶奶发来的微信,是一段小视频——朵朵穿着那件藏青色毛衣,陪着张奶奶在养老院的院子里散步,两人手里都拿着晓雨做的灯笼,笑得特别开心。视频最后,张奶奶还特意加了行字:“谢谢姑娘,你们带来的不是灯笼,是暖。”
晓雨看着视频,心里像揣了个暖炉。她想起这次社会实践,原本以为是自己在帮助老人,最后却发现,是老人让她明白了“陪伴”的真正意义——不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把时间分给对方,把耐心留给对方,让那些孤单的时光,因为有人在意而变得温暖。
她把视频转发给苏晴,附上一句话:“下次寒假,我们还来好不好?”苏晴很快回复:“必须来!我还想帮李奶奶学视频,帮王爷爷写春联呢!”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晓雨手里的毛衣针上——那是张奶奶送给她的,说让她以后织毛衣给自己的家人。晓雨拿起毛线,学着张奶奶的针法,慢慢织起了一朵小小的梅花,针脚虽然还很生涩,却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个寒假学到的东西,会像这朵梅花一样,永远开在她心里,提醒她:陪伴,才是最好的温暖。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