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用红枫染流年 > 第2章 你在他乡还好吗(二)
最新网址:www.00shu.la
    话说阿运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凭着头脑灵活,运气倒也不差,后来不知怎么在桂林市城区附近的一个村找到对象,并修了一栋房子结婚生子。2010年左右开了一个加工厂,据说生意还不错。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也可能市场疲软吧,几年前赚的一些钱基本赔进去了,不过我后来去他家,感觉生活还过得去吧,起码不用负担债务,小日子过得还蛮幸福。2016年7月,我从县里司法机关到城区司法机关任职后,他还请我去他家吃过饭,家里比较简朴。只是他已经做爷字辈了,膝下的孙子已经有几岁了,没有读过几年书的他,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归属感了。

    在桂林工作后,我曾去他的家中。他的家中条件一般,有一个大房间摆放了一些书刊。估计是他本人没有读什么书,而又不愿意别人说他没文化,因此一些房间有意放置了一些书籍,来点缀家里的装饰和文化口味。由于他没有读完小学,所以在一些认知上一直停留在感性认知上,一些思想和观点明显有粗浅的痕迹。只不过我不愿意点拨他而已,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认知理应不在一个层次上,一些问题没有必要说得那么透。不过他依然对年幼无知的过往表示歉意,也许他认识到了什么,不过我觉得既然往事如烟,我们都是沧海一粟,没必要纠结于过往了吧。

    但是他弟弟阿杨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阿杨比较随性一些,性格豪爽,喜欢结交一些江湖人士,为人比较仗义。从他两兄弟的性格上来看,阿运更精明一些,小算盘打得贼精贼精的,没有阿杨的大气。阿杨因为豪爽的原因,赚了钱就与一帮狐朋狗友大吃大喝,不太计较钱物,这样他的朋友更多一些。他偶尔外出务工,但挣钱不多,还能养家糊口吧,有一年喝酒后驾驶摩托发生交通事故,一命归西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据说不到四十吧。想想以前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日子,真生出一些悲情来,唉,生命如此短促,真该好好去珍惜它,这也是命吧。

    不过阿杨还真与我家有些交集。我家的老房子在他家的前面,他家每天出门都要经过我家的屋檐下,甚至抬头从窗户上可以看到我家里的状况。所以,有时候为了更私密一些只能把他家人经过我家的窗户关上,这里才更觉得私密一些。多年后,1984年左右,当时落实政策,中专文凭以上的在外工作的老师可以全家迁出农村,成为非农业户口。由于父亲在农村的势力比较单一,刚把户口迁出源村,自己家的田地就被拿了出来,这样由于没有田地,生活就显得更加艰难。当时爹爹、奶奶虽然去世,但随着余大山的出生,一家五口人全凭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勒紧裤带过日子,除了能吃饱饭其他都是奢望,感觉那时候的生活真的很苦。到了以后,父母干脆把旧房子卖给了阿杨,这样我们家与源村就彻底没有了什么联系,只是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回去祭祖扫墓。2021年,随着我家的朋友阿忠的去世,我家基本上没去扫墓,只是委托一个关系比较好的,让他去扫墓烧点纸钱。

    我对农转非后父母立即把田地拿出来,一直有一些耿耿于怀。有些人从农村出去工作二三十年之后,他在农村的田地还没有拿出来,而我家做损自己家的事为何如此决绝?这也许就是父母的智慧吗?父母把自己家的田地拿出,意味着我们三兄弟再也没有几亩田地可以把我们今后几十年的生活支撑,我们唯有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在社会上拼得一席之地才有生存之道。我知道已经断了自己的后路,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选择的,读书拼搏就是唯一出路。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让我们三兄弟没有了退路,只有选择前行背水一战,要么成功走出一条星光大道,要么就此一无所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父辈的大胆决策让我们这个家庭走向新生,几十年后,我们仨兄弟有各自的事业,日子都过得不错,终于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知识改变命运,逆境唯有自强自立,经历过浴火的洗礼,我们三兄弟像凤翼破茧燃起了新生的光芒。

    隔壁蒋村还有阿贞、阿发、阿荣、唐贻龙几个同龄人。阿贞头脑灵敏智商高,他的数理化在初中时就比较拔尖,是老师心目中的佼佼者,一直作为重点生培养的对象。他也一直在重点班学习,作为尖子生,老师一直给他开小灶,这样他在初中时就显示了过人的能力。让我这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差生自愧不如,尽管我也比较努力,而且懂事也不晚,可无论我怎么努力,他每次的成绩都远远碾压我们同龄人,令我等汗颜不已。

    同时,他的智商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棋盘上。每次下军棋与他对垒,只要我吃他一小棋子,他就牢牢地记住了我的棋子,而且能精准判断我的军长、司令之类的大棋子的摆放位置,让我防不胜防。在试探几步棋子之后,他指挥若定,出手凶狠果敢,要么能吃掉我的军长,要么能用炸弹炸掉我的司令。这样军中无主帅,他又能很快判断我炸弹位置,用较小的损失就能引爆我的炸弹,从而让我根本无招架之力,很快就被他所击败。十有九输,估计唯一能赢他一次也是他看我输得太多下不了台面,而给我一个薄面而已。这家伙就是有这样的手段,不管读书还是下棋,我都不能赢他。

    他家就在源村小学附近,从他家门口到学校门口不足一百米,穿过阿荣家就到了学校。因为荣荣几个叔父是一个大家庭,他的祖辈应当是一个大户人家,所以祖传的一大整栋房子分给他几个叔叔和他父亲一大家子住。这样阿贞家与学校就是一屋之隔,甚至阿贞在家里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所以他得天独厚具有先天的优势,让大家羡慕不已。特别是一些比较远一点的同学,这来回上学估计有十来里路程,不仅中午不能在家吃饭,还要带着一点干粮到学校做午餐,而他却可以随时享受着家里的美食。甚至下课的十分钟,他可以从家里拿着刚出锅的红薯走着吃着,让人流口水。那些路程远的同学每天来来回回让人倍感艰辛,而他却能在家里听到上课的铃声去教室也不会迟到,真令一些同学眼红。

    每次周末回家,我都要找他玩,因为有共同的语言,加上我俩都有上进心,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所以每次碰面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他经常与我说起他一定要考上他心目中的理想的大学,然后博取功名利禄,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个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知道我们没有非农户口的优势,他们可以考取技校,还有招工招干都有独特的优势。当时一些重要岗位只注明招非农户口,非农户口和农村户口虽然一字之差,却犹如远隔重山,分明是两个水火不容世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差距不是一般的明显。

    所以,农村户口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只有拼尽全力地博取功名,而当时能考取一个中专就能跳出农门,这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我们命运的一个契机。只是我的成绩与他不在同一个层次,他可以通过努力左右自己的命运,而我成绩平平,又没有其他任何优势,在他面前我只是一个丑小鸭,一个陪衬而已。

    尽管我们之间差距不小,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我心目中高大的形象。这个勤于思考又特别上进的同学,他一直是我前进路上的楷模,我以他为荣,并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也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优秀生,并朝着既定的目标不停地努力,意图缩小我们之间的差异。当然,我也有我的优势,因为父亲是第一届兴中师范生,在那个知识相当贫乏的时代,这中专生就是知识分子,吃国家粮的干部。所以,我有自己的优越感,那就是父亲在哪里教书,我都能跟随着父亲的脚步。借助父辈的光芒,能每天与老师们打成一片,跟着他们一起生活,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孤傲、自立和无私。每天能耳濡目染他们的一言一行,感受到生活多么不易我们也要冒雨前行。老师们用自己的过往经历,教诲我做一个自立自强、敢于追求的新少年。

    每周到了星期五下午准点回到源村的家,吃了晚饭之后有时告诉父母在阿贞家住而不回家,或者次日相约出去做些家务。不过他家劳力多,上面还有姐姐照顾,他父亲很有经营头脑,还经营磨豆腐的业务,每天靠卖豆腐有些微薄的一些收入,不过这在当时的农村,也算一个大户人家了。他们一家的整体生活水平,因为他父亲有一门小手艺,生活就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上初中的时候,他只顾认真一门心思搞好学业,学业着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得益他学医的姐姐盯得他很紧,逼着他进步,加之其天资聪慧,在赶考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在童年、少年和高中时代,我们交往比较密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境遇,共同的追求,使我们有兄弟一般的情怀与憧憬,那时的我们真有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味道。我们既是故交,穿着开裆裤子长大的兄弟,同时,我们有着相同的理想和追求,命中注定我们会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与奋斗。我与他同吃同住同打柴,注定有着不解之缘,这种兄弟情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买得来的。

    后来,我们都进入S县高中就读,只不过他是一马平川,顺风顺水撷取了重点高中的果实。而我呢,初中毕业后又在桥头初中复读一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取这所重点高中。说是上了重点高中,只不过打了政策的擦边球,按照规定当时红乡、W镇所在地的学生只要上了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直接录取到S县高中就读。就这样本来成绩平平的我,却阴错阳差地上了这所重点高中。当时就读高中是有一定比例的,很多学生因为成绩问题而无法获得高中的入场券。这样也因无法猎取敲开天堂之门的敲门砖,就无法上中专、大学,就无法跳出农门,也就无从改变命运。这是一道泾渭分明的分水岭。

    S县高中是全县唯一一所重点高中,当时师资力量雄厚,聚集着一群刚出校门的精英式大咖人物,如文玉、彭明、光明等大腕金牌教师,也汇集着全县高中生的精英。当时全县还有文中、黄中共三所高中,只不过这两所高中与S县高中则是两重世界,夏虫语冰不可同日而语,永远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能够进入S县高中就读的,不是全县高中生的佼佼者,就是考霸神童之类的大腕人物。阿贞通过三年高中和一年补习班的努力,终于考取了西大食品工程专业,跳出了农门了。按照当时的政策,技校生和中专生都可以由国家统一安排就业,能考取大学的佼佼者,那是人中龙凤,马中良驹,天之骄子。

    在注重专业化、知识化的年代,他回来之后就当上了某局的股长,尔后又到食品厂做了副厂长,几年后年纪轻轻就担任某局副局长,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只不过后来走了霉运,因为做生意出了点事儿,当时我本人与县里几名实权领导搭得上话,在那些好心人的帮助下,帮他调到某行政部门工作。不过这家伙头脑灵活,天生是做生意的料,几年下来,做生意小有盈余,在桂林市也购了一套房子,据说在县城还有二处房子,尽管没有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儿子也挺孝顺的,这样他也有了一个好归属了。

    阿荣,此人天资聪明,自己也很努力,他是家中老小,他之上还有两个姐姐,家里人对他都很好。为了能为家庭挣些收入,他的两个姐姐小学辍学就在家做农活,她们牺牲了自己成就了她们的弟弟。荣荣的父亲也是老师,多年后,我们的父辈一起到仁渡初中当老师,我们也跟着来到这里就读。他父亲是落实政策后重新当老师的,为人很善良性格温和,乐于助人,斯文斯理,很难得见他生气的样子。即使实在忍不住了,他也不会狂怒,而只会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在仁渡初中教书的那几年,我们一起在那所学校吃住,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诲,感悟做人的道理,体会人生的冷暖真情,那些年可谓同甘共苦,在人生的履历中使我又增添了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虽然学校比较简陋,老师每人一间房间,他与父亲住一间,我也与父亲住一间,只不过他的成绩比较优秀,远远胜过我这个头脑简单的人。

    记得一件往事,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是70年代吧,有一天我与蒋龙、唐龙三人到我家附近的老师种的菜地偷菜。一不小心被人发现了,过了几天被老师知道了,在一天放学的时候,校长集中全校学生在操场开会,点名批评“三龙”偷老师种的青菜,有违学生操守。我们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心中好生难受,居然做起了小偷,你说可恶不可恶?其实我也不知道偷这个青菜去干什么,家里地种的什么青菜都有,哪用得着偷菜呢?只不过年幼好玩罢了。

    后来有人告诉我们,这个黑状就是阿荣所为,当时我们恨死这小子了,怎么能出卖小兄弟呢?这样的人不是叛徒是什么?私下我们几个兄弟说这小子不可靠,长大了如此谁敢认他做兄弟?兄弟可不是用来出卖的,哪能如此不仗义呢?从此在心中对他就有了一些芥蒂,总感觉像有臭虫在头上飞。如今往事如烟,一转眼就有近五十年了吧,时间老人啊,你能否慢些走呢?

    后来,阿荣凭着自己的努力,跳出了农门,他考取了一所大专学校,后分配在一个公司工作。后又通过关系调到了北海一所监狱工作,当上了狱警,工资待遇都还不错,这算是老天对勤奋读书者的一种奖励吧。

    阿发初中中途辍学就从事了农活,这人话语不多,为人有些腼腆,也很实在很有正义感。他父亲原来在县食品处工作,后来因为不知什么原因就被辞退回家了。多年后落实政策每月有些退休补助,也为家里分担了许多困难,这一落实政策,每月都有一些固定的收入,比起一般家庭而言他家又算富裕户了。

    因为两家长辈都是独苗,在农村凭家族势力强大才有话语权,因而我们两家在当地都是弱势群体。由于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遭遇,所以我们两家走得比较近,关系一直比较紧密。他从小不爱学习,也没有读过什么书,初中还没上完就帮家里干起了农活,由于他与余林的关系也不错,农忙时不时到我家里帮我们一把,很讲兄弟感情。

    他的母亲也很善良,前些年我与夫人还到过他家,他修了一栋三层的楼房,住得比较宽敞明亮,由于他夫妇俩比较孝顺,老人过得也比较幸福,只是他父亲去世的时间比较早一些。前几年本想有时间去看一看他老人家,小时候没少在他家吃油茶、饭什么的,不想几年后他老人家也不在了,让人不胜唏嘘。都说好人一生平安,怎么让好人走得那么快?

    阿华的女儿小芳毕业后还到资县司法机关做过聘用制书记员,也挺能吃苦耐劳,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就是属于早当家这一类勤奋者。她为人诚实,工作努力,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几年后我到了桂林城区工作,她也去了一个城区司法机关做了聘用书记员。后来考取了城区一个社区工作人员,她很执着,过了几年后还考取了城区的一个乡镇的公务员,功夫不负有心人,苍天不负奋斗者,她的努力总算换来了一个好的归属。不过这阿华折腾了好多事务,前些年带着老婆、儿子媳妇一家人到城区搞装修,事业也小有成就。也购置了房子,与儿子媳妇一家子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乐业安居,生活有滋有味。他是一个没有文化,但思想解放、开明,最终能做到农村包围城市,却在城市扎根的一个比较棒的较为成功者之一。

    记得儿时我是最笨的那一个,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生在农村,却不懂农活。记得那时候已经分田到户,春插时周末回家跟着父母去做农活,在插禾苗时本来插得好好的,可一下子这禾苗插得根本没有半点章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凡我插过的禾苗歪歪倒倒得不成样子,根本没有遵循最基本的规则,无论我怎么努力,怎么去注意都无法做好这个事儿。每每看这样的事儿发生,父母就不停地叹息:“平平(我的乳名)这么笨,以后怎么生活?”

    我也知道自己笨,也想把这些事儿做好,可我真的很努力了,也很执着很小心,我想只要是不挨骂也行,可偏偏做不来,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父母骂也骂了,道理也反复讲,听得我耳朵都起了老茧。我也恨我自己,也曾尝试过各种办法改变自己而把事情做好,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如之奈何?于是心里恨自己,我怎么这样无能?也很自卑,于是我认定我生来就是世界最笨的人,自卑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余林就是天资聪明,做什么像什么,里里外外都是做农活的一把好手。小时候直到读初中都是他跟着母亲在家读书兼做农活,他是很勤劳的一个人,做事任劳任怨。那些年,他在家里附近的小学读书,家里的农活基本上是他跟着母亲做得比较多。而我就比他幸运得多,记得曾在邻近的苏村小学、仁村学校、桥头初中读书,直到父亲到黄中高中工作,我还跟着去读了一个多学期。由于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外面学习、生活,所以别人都说我有一介书生之气,“腹有诗书气自华”,整天与一帮老师们在一块学习和生活,我也早就沾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气息。

    父亲一直在附近的这几所小学做校长,他毕业于兴中师范,也是第一届第一班班级毕业,是兴中师范成立之初的建设者和见证者。在他们那个年代,能够到一所师范上学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了,因为在那个年代,注重知识培养,有长远目光的人少之又少,就是读一个初中,在村里也是很幸运的事儿了。在这一点上,应该感谢长辈们的见识和格局,否则,我们一家人就无法走出一条星光大道来。而只能在源村的那一亩三分地里折腾,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所谓的“田园生活”。我敢肯定那里绝对不会有“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的浪漫而又神秘的归隐田园生活,等待我做的是一日又一日挥汗如雨、日夜劳作的苦难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果不是我们努力去改变命运的话,那福报如何才能落到你我的身上呢?

    得益于父母的严厉的教育,着实受益匪浅。“养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凭着父母的棍棒教育,让我从小就树立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读书才有出路,读书才能跳出农门,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化作一生追求的动力和毕生矢志不渝的理念。所以,尽管天资愚笨,但读书还比较努力,只是天资缺乏读书思考的细胞,也没有注意学习方式,只是用着硬办法,硬着头皮去撞,纵然已经是头破血流,纵然在乱石山冈走投无路,也丝毫没有断绝奋斗之念。

    在书上看到一些诗人描述着农民劳作的情节,很浪漫、很煽情、很有诗情画意,其实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幻觉。如果你有万贯家财,又不要承受任何的风吹雨打的话,有足够的银子让你在这样的一种田园梦境中生活,当然很惬意。在屋前屋后种些花儿、水果、青菜,每天唱着歌儿哼着小曲,衣食无忧自由自在,这种鲜衣怒马的贵族生活,岂是一般人皆可企及的。

    可对于家里一贫如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每天都要围着柴米油盐折腾时,相信诸位绝没有这种浪漫的想法了。面对每天入不敷出,面对生活的种种重压,面对医疗、住房、教育的不堪重负,你只有昼夜不停地劳作,用泪水和汗水换取最基本生存的物质。生活教会你不相信眼泪和同情,唯有自强自立,唯有依靠自己的拼搏,才能走出那一片沼泽地。相信你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无法体会到诗人笔下的田园意境了。

    余林在村里小学读书兼做农活,而我跟随着父亲在外读书,一块与老师们在学校生活,体会到了读书人的快乐和气氛,也培养了自己的志向,暗暗发誓一定要向这些老师们一样,拿上国家发的“红本本”。所谓“红本本”就是非农户口的标志,有了这个小红本就可以每月凭着这粮食供应证,到粮食供应部门领取三十斤左右的大米,这红本本成了农民和非农户口的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碑。别看这三十斤大米不怎么多,可在当时可以救一家子人性命,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这个小红本简直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所在。同时还每月定点供应几斤猪肉,这样就与农民相比有了一个相对较大的优越感了。如果有幸拿到了这小红本,那就吃上了皇粮,人的命运就从此改变,一生的幸福就随着这小红本得到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这红本的主人就会因吃国家粮改变了命运。

    在幼年的那些时日,每天虽谈不上学习很努力,但每天跟着老师学习是必备的功课。尽管自己也想提高成绩,无奈这数理化对我来说就是一本天书,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结果。父亲有时也想辅导我的学习,可无论他怎么教,这数理化对我来说还是一窍不通,几番下来,我的头很痛。而父亲呢也很不耐烦,辅导的我的声音也高了八度,有时候不免暴跳如雷,手指在桌子上敲得直响,我甚至不敢吱声,生怕那暴怒的耳光随时会落在我的头上,手指也直顶着我的脑门。

    我知道他是恨铁不成钢,生了一个如此笨的儿子,让他费尽了心血而没有任何的长进。就这样一次次辅导一次次失望,在无数次咬牙切齿地呵呵声中,终于放弃了他亲自辅导的念头。他终知道我不是读书的料,一个脑子不懂得思考和转弯的人,让他老人家伤透了心。于是他不再亲自辅导,放弃了他帮我开小灶提升我的成绩的念头。随便我怎么去折腾,对于我的学习他显然有些心灰意冷,而又找不到任何解决的办法。自生自灭,顺其自然而不去刻意点拨,让这小子走一步算一步,大千世界总有他一碗饭吧,随便他怎么样了。其实刻意又能如何?不知道如何去思考,不知道找一种捷径的学习方法,更不知道如何总结与提高,思维僵化头脑简单而又不思变通,应该是当时我最大的症结所在。

    其实我不是不懂事,打有记忆时起我就有了一些自强自立的个人想法。当然,我又不能说出来,一个连自己父亲都调教不好的小子,能有什么出息呢?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的思想越来越明朗,目标越来越清晰,那就是量力而行,能考一个中专什么的,拿到那个诱人的“红本本”跳出这苦海一般的农门,是我一直不离不弃的最佳的选择。

    于是我又不甘这样混下去,我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尽管这数理化对我来说似天书,可该学的还是要学习的,还是要花些时间慢慢去琢磨。虽然它们对我无所谓,而我却对它们很讨厌,但又无法逃避,更无法选择,这是标准的必答题目,没有给我任何的勾选的机会。好在这村上的小学和初中,大家成绩都不怎么样,区别不是很大。

    当然,除个别小伙伴有着傲人的天赋和超强的记性力之外,绝大多数小伙伴对学习普遍没有大的兴趣。他们整天嘻嘻闹闹,全然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也不管自己今后何去何从,及时行乐,管它春夏与秋冬。学习对他们而言,绝对是可有可无之事,没必要去理会它。有它又如何,没它又如何,这地球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学习而停止了运转,它到哪里来,该到哪里去,似乎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绝大多数人只读完初中甚至小学毕业后就万事大吉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学校就纯属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混一张小学或者初中文凭,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成绩如何。祈祷早日离开学校,帮父母干些农活赚些口粮,然后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繁衍生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才是他们的重中之重。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