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徐吉标传 > 第二十三章:江淮烽火起 延安志士行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在延安城东的桥儿沟,中央党校坐落于此。这片土地,曾经是外国人传教的地方,如今已成为中共培养革命力量的摇篮。一栋大教堂、众多平房,还有新添建的屋舍与窑洞,构成了党校独特的风貌。

    党校里的学员皆是中**员,其中 12 班和 13 班的学员尤为特殊,他们都是从国民党监狱释放出来的干部。每个班 30 人,时常合班进行大课学习。在 13 班,秦忠一(程明远:)出任班长,黄岩担任支部书记。班里安徽籍的学员有周子健、陆学斌、刘宠光、刘子峰等,大家相处得亲如一家。

    每到礼拜天,秦忠一总会带领大家前往延安城边的合作社。合作社里商品琳琅满目,可对于生活艰苦的学员们来说,没钱就只能望洋兴叹。奇怪的是,每次消费都是秦忠一结账。学员们满心疑惑,把他睡的大炕等所有可能藏钱的地方都翻了个遍,却连一文钱都没找到。然而,只要下馆子,依旧是秦忠一去结账,大家既觉得自在又深感好奇。12 班的活跃分子兰萍(~~),也听闻 13 班有秦忠一这么个神通人物。

    延安城墙根有一家小酒馆,老板是安徽程姓人。他与秦忠一结识后,发现两人不仅同宗,辈分还相近。在这遥远的异乡,能遇到本家亲人,自然格外欣喜。每当秦忠一(程明远:)带人光顾小店,店老板总是热情招待。程明远向来不欠店家银两,展现出良好的风范。

    当时,尽管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国民党依旧对延安地区进行严密的物资封锁。为了战胜敌人,延安的抗日军民毅然展开了大生产运动,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努力实现物资的自给自足,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而中央党校的学员们,也在这特殊的时期,一边学习,一边以各自的方式,为这片红色土地贡献着力量。

    初冬,陕北大地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悄然覆盖,银装素裹间透着丝丝寒意。程家饭庄迎来了一批熟悉的面孔,正是秦忠一、刘宠光、刘子峰、黄岩、陆学斌以及兰萍。他们一迈进饭庄,身上裹挟着的风雪气息还未散尽,便迫不及待地喊着程老板,让他赶紧弄个硬菜,好暖暖身子,抵御这冬日的严寒。

    程老板一脸无奈地站在众人面前,苦笑着说道:“今儿个真不是我不给大伙面子,这半个月备的菜,全被公家买走了,实在对不住各位啊!”众人听闻,脸上纷纷露出失望之色。秦忠一见状,赶忙起身,走到陈老板跟前,笑着说道:“老兄啊,咱们这些人不讲究那些。您再仔细找找,有啥能吃的,就上啥。”

    程老板犹豫了一下,随后悄悄凑到秦忠一耳边,低声说道:“今天刚打了条狗,皮都还没剥呢,不知道大伙吃不吃?”秦忠一眼睛一亮,连声道:“好啊,这年头哪能蒙到这等好事?快点弄来,也让我们大伙解解馋。”

    说罢,程老板赶忙去准备。不一会儿,后厨便忙碌起来,炊烟袅袅升起,饭庄内逐渐弥漫起一股别样的热气。众人围坐在一起,虽身处艰苦的环境,却因这意外的“美食”而有了别样的期待,在雪花纷飞的初冬,饭庄内的气氛也变得格外热烈起来,暂时忘却了物资匮乏的困扰与战争带来的阴霾。

    1937 年 12 月,凛冽的寒风席卷着陕北大地,而在延安抗大的校园里,一场关乎使命与征程的抉择正悄然上演。安徽籍学员程明远、刘宠光、刘子峰、江靖宇、朱明、孙仲德、张如平、曹云露等人,即将迎来抗大二期十四队的毕业时刻。

    彼时,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安徽地区的党组织亟待恢复,以凝聚力量抵御日寇。中★★央审时度势,决定从这批学员中抽调程明远、孙仲德、曹云露、张如平四位同志,派往安徽开展工作。然而,因组织另有安排,程明远被留下前往中央党校继续深造。

    于是,张如平与曹云露先行一步。他们肩负着重任,踏上了归乡之路。途经河南时,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出色的联络能力,他们成功与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接上关系。随后,二人马不停蹄地回到安徽,与在皖西北坚持艰苦斗争的宋天觉(宋超:)胜利汇合。

    1938 年 1 月,在安徽寿县姚庙(今长丰境内:),安徽工委正式成立。曹云露担任书记,张如平出任组织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宋天觉则负责宣传部工作。他们积极组织力量,组建起一支拥有 200 多条枪的游击大队,这支队伍在河南省委朱理治的领导下,成为江淮大地上抗击日寇的一股新生力量。

    同年 3 月 29 日,孙仲德、顾鸿等 53 人告别延安,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他们沿着平汉路,先后辗转武汉、九江,抵达南昌新四军办事处,而后又从浙江金华转至皖南,最终到达新四军军部。一路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风雨兼程。

    5 月 1 日,军部下达任命,孙仲德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这一任命,不仅是对孙仲德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赋予了他在抗日战场上更为重大的使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些从延安走出的志士,带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决心,奔赴各自的岗位,在江淮大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谱写着壮丽的篇章。

    1938 年 5 月的延安,阳光洒满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中央党校内,13 班班长程明远正沉浸在紧张的学习之中,汲取着革命理论的养分,为日后更艰巨的任务磨砺自身。

    然而,局势瞬息万变,抗战形势对党组织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天,程明远突然接到中央指示,3 日后务必前往长江局报道。时间紧迫,任务重大,这一决定如同一声激昂的号角,催促着他即刻踏上新的征程。

    中央党校组织干事曹逸欧,同时也是程明远的同班同学,迅速为他开具了介绍信。这张薄薄的纸张,承载着党组织的信任与期望,是程明远肩负使命的凭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安排,程明远没有丝毫犹豫与迟疑。尽管心中满是对同学们的不舍,对延河水的眷恋,对宝塔山的深情,但他深知,革命的事业高于一切,个人的情感需服从于民族大义。

    他匆匆收拾行囊,与十三班的同学们一一告别。同学们眼中满是祝福与期许,他们明白,程明远此去,是为了在更广阔的战场上为革命事业拼搏。程明远转身,最后一次深情凝望延河水,那潺潺流淌的河水,见证了他在延安的成长与蜕变;再看一眼宝塔山,那屹立不倒的宝塔,是革命信仰的象征,激励着他勇往直前。

    随后,程明远毅然决然地踏上南下的征程。他的身影,在黄土飞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却带着延安赋予的坚定信念,向着长江局的方向大步迈进,去迎接新的挑战,为抗战事业开启新的篇章。

    不久,程明远来到了武汉一所旧时洋房。这里站前为日本驻中华民国领事馆,现被长江局租用了。程明远通过了身着八路军军装的门岗的盘查。由王近群副官指引,来到了一间很宽敞的客厅门前。副官敲门,将程明远引到客厅,迎面遇到了好几位熟悉的面孔,其中有陈绍禹、秦邦宪、林伯渠等。程明远走上前去,与阔别多年的老首长一一握手问好。还没来得及坐下,又见一位老熟人,他叫刘顺元。他拉着程明远的手向各位首长介绍。陈绍禹道,我早就认识他了,老安徽活地图。秦邦宪道,我们打交道时间长。他在鄂豫皖交通站功劳不小。30 年代初,安徽省委被破获后,是我力主让他挑起皖西北中心县委书记一职。明远接任后,不负众望,创造了和发展了那个时期共★★最鼎盛时期。明远同志作为工农干部,实属不易,不简单了。

    程明远听到老首长们的夸赞,脸上浮现出谦逊的神情,诚挚地说道:“为党做事,这是我分内该做的,吃点苦根本算不了什么。”此时,刘顺元环顾四周,认真地征求各位首长的意见,试图为陈明远确定最合适的工作安排。

    陈绍禹率先发言,神情严肃且认真地分析道:“目前安徽党组织才刚刚恢复元气,各县的党组织也在陆续组建,在这样的关键时期,程明远回到安徽,定能发挥重要作用,为家乡的党组织建设贡献力量。”秦邦宪紧接着点头赞同,并补充说:“我们此前已经派彭康在六安成立了安徽省工委,我认为可以把陈明远分配到他那里,具体的工作安排,就由省工委来决定。”

    程明远听完各位首长的讨论与决定,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依次向陈绍禹、秦邦宪等首长庄重地敬礼道别,眼神中透露出坚决与果敢。随后,他跟随刘顺元领取介绍信。当接过介绍信的那一刻,他深知这张纸承载着的是党组织沉甸甸的信任与期望。程明远小心地把介绍信塞在裤边里,仿佛那是他此次征程的“秘密武器”。

    怀揣着介绍信,程明远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回安徽家乡的路程。一路上,他思绪万千,想象着即将投身的工作,憧憬着能为家乡的党组织建设添砖加瓦,为抗击日寇的事业贡献更多力量。他的步伐坚定有力,每一步都踏在为革命事业奋斗的道路上,向着家乡,向着新的使命大步迈进。(未完待续)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