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九月秋风渐凉,吹落满城秋叶,却吹不散贡院外那一片黑压压的人潮。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
数以千计的考生自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人声鼎沸,众学子无不期盼,又无不忐忑。
大门徐徐拉开,嘈杂的人群为之一静。
“退避!”
府兵开道,官吏抬着一卷卷桂榜走出,开封府试、国子监试和别头试三榜齐放,相继高悬于贡院外,墨迹犹新。
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声惊呼:
“中了!我中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青衿书生激动得面皮涨红,振臂欢呼不止,狂喜之色显露无遗。
“恭喜容直兄!”
“贺喜袁解元!”
“容直兄魁星高照,今科折桂有望!”
相熟的学子纷纷拱手道贺,满面艳羡——此人正是今科开封府试的解元袁毂。
“咦?这位列第二的苏轼是何许人也?”
无人识得,亦无人在意,众人齐齐抬首,于桂榜中找寻自己的名字。
“恭喜子瞻!”
“哥哥厉害!”
苏辙、王汾和胡宗愈由衷替苏轼高兴。
王、胡二人略有些意外,寄应六子平日里经常“商业互吹”,他二人以为是互吹,岂料苏子瞻来真的……
苏辙却不以为怪,以哥哥的才学,考取第二名理所应当。
“子由,你瞧!”
苏轼眼尖,很快在榜单中段找到弟弟之名。
兄弟俩相顾欣然,十年同窗磨一剑,今朝齐跃第一关,千言万语涌到嘴边,化作一言:“今夜,吴记川饭!”
王汾和胡宗愈亦榜上有名。
人群中庆贺声此起彼伏,间或夹杂着低低的抱怨和咒骂。
苏轼四人奋力挤出人潮,林希、林旦早已候在人群之外。别头试的参考者较少,榜单不过寥寥数行,一眼便可览尽,不须费什么工夫。
六人相视,见彼此面上皆带笑意,心知这第一关已尽数跨过。
细问之下,方知林子中高居别头试榜首!
苏轼笑道:“早知子中兄才思过人,幸而去了别头试,倘若在府试参考,我等只怕要各降一名!”
“侥幸而已!”林子中连连摆手,“府试可谓千军万马争渡,子瞻能轻取榜眼之位,才学深厚,林某叹服!”
一时间,贺喜之声与商业互吹交织,六人意气风发,笑语不绝。
程颢和程颐则显得沉静许多。
二人抬眼扫视榜单,面色如常,唯紧抿的嘴唇稍微泄露了内心的忐忑。
当两人的名字先后映入眼帘,兄弟俩才暗暗松一口气,彼此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刘几亦约上二三同窗一起看榜。
他一眼便看见自己的名字高居榜单前列,心中激荡如潮涌,面上却浮起一丝遗憾。
“唉……”他轻叹一声,口吻略带着不满意,“竟只得此位,实在有负胡公厚望……”
众人肚里暗骂“装甚”,面上却不得不附和:“惜哉!以之道兄之才,若非一时失手,解元岂会旁落他人?”
“正是,之道兄大才,来年省试定当一鸣惊人!”
刘几谦虚两句,唇角不禁高高扬起。
他挤出喧嚷的人群,没走几步,早有十数名富商家的院公蜂拥迎上,个个毕恭毕敬,争相延请。
循着众院公所指望去,只见不远处,十数乘装饰华贵的青帏小轿静静停驻,皆有健仆环护。轿中所坐,正是意欲“榜下捉婿”的京中巨贾。
这些富商早将众士子的底细摸透。
刘几出身贫寒,少失怙恃,既未娶妻,又是今科夺魁的大热,自然成了富商眼中炙手可热的乘龙快婿。
目光扫过众人,刘几扬声问道:“哪位是通利坊谢家的管事?”
此语一出,余人皆默然,唯见谢家管事王伯挺直腰板,越众而出,叉手恭敬道:“老仆在此,恭请刘小官人移步。”
刘几早已打问清楚,谢家乃京中巨贾,家中有女初长成,不仅美貌贤淑,更通晓诗书礼易,琴棋书画。
娶商贾之女虽为资财,却也不能唯财是取。唯有这等才貌双全、容德兼备的佳人,方堪与他相配。
轿子里,谢居安面沉如水。
那逆女离家出走已逾三月,京中稍有名望的庖厨皆已寻遍,竟杳无音讯。
他不禁起疑:那逆女寄回来的书信,莫非只是幌子?她其实根本不曾拜师,说不定是同哪个男人私奔了……
每念及此,便觉怒火上涌,难以遏制。
逆女虽未寻回,榜下捉婿之事却耽搁不得。
今科参考的众学子中,他最看好刘几。
不止他,京中的富商巨贾,十有八九亦作此想,争夺之烈,可想而知。
早在解试之前,谢居安便已遣人密会过刘几,彼时欲以六百贯系捉钱先行定下婚约。
对方未肯应承,只道“秋闱之后再议”,显是待价而沽。
如今秋闱放榜,刘几果然高中,这系捉钱少说也得翻倍。
这倒无关紧要,只要能聘得乘龙快婿,千金何吝?只那逆女不知所踪,真个气煞人……
“老爷——”
轿外传来王伯的呼唤。谢居安深吸一口气,敛去眉间阴霾,面带些许笑容,掀帘而出。
双方见礼毕,谢居安道过贺,随即切入正题:“前番所议之事,不知小官人意下如何?谢某已备下系捉钱一千二百贯,小女的妆奁亦不下万贯之数。”
“刘某尚在权衡,王家可是许以一千五百贯……”
见其抬价,谢居安反倒安下心来:肯抬价,便是存了结亲之念,至少不会推到省试之后。
区区三百贯,于他不过九牛一毛。
但谢居安到底是生意人,哪能任由对方漫天要价?
他正色道:“谢家女儿是何等品貌才情,小官人该当有耳闻,绝非寻常商贾之女可比!非是谢某夸口,以小官人之才学,必有锦绣前程,唯小女堪为良配。”
略一停顿,又道:“三百贯算得了甚?他日结为连理,谢家上下皆是小官人的臂膀!”
刘几心中确已属意谢家这门亲事。
他岂不知省试之后,系捉钱还能水涨船高?
然秋闱放榜,无论中举与否,按规矩皆须迁出太学,另觅居所。没了太学发放的例钱和免费餐食,在吃穿用度上难免捉襟见肘。
这几日又在吴记川饭连享美食,早已囊中羞涩。距省试尚有数月,他急待银钱周转,同谢家定亲,无疑是解这燃眉之急的上上策。
一千二百贯,数目已相当可观。且这系捉钱是白拿的定金,纵使今科落榜,也无需退还分毫。
当然,以他的才学,断无可能落第,无非是名次高低之别罢了。
刘几本欲再抬价码,转念一想:自己寒窗十载,饱读圣贤书,岂能行那市侩之举,自坠身份?
遂改口道:“婚姻大事,终非儿戏,可否容某与令嫒一晤?便是隔着屏风叙谈片刻,亦是好的。”
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谢家千金是否真如谢掌柜所宣称的那般品貌才情俱佳,攀谈几句,自见分晓。
“这……”
谢居安知其用意,此乃常情,并不过分,只恨那逆女……
一念及此,怒意又生。
他强压心头火气,颔首应允:“自然使得。只是小女自幼深居闺阁,不曾与外男叙过话,性子腼腆羞涩,需容她有个准备。两日后,再遣人请小官人过府一叙,如何?”
“如此甚好!”刘几欣然拱手,“那刘某便静候谢掌柜佳音!”
目送刘几的背影没入人潮,谢居安的脸色逐渐沉下来。
他扭头吩咐王伯:“加派人手暗查!名厨查尽便查无名之辈,厨娘无果便访男厨!还有那些洗手不干的庖厨,也须仔细探问,看谁最近新纳了徒弟!”
眼下唯有这条线索,他只能循着这条线索查下去。
王伯躬身应“是”,领命而去。
榜下人群渐散,几家欢喜几家愁。
中举者自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相约登楼,谈笑间,已以“同年”相称,畅想着琼林赐宴的光景。
落第者则形色黯然,或低头疾走,恨不能立时遁形;或捶胸顿足,直呼“苍天不公”;或神情恍惚,呆立榜前,一遍又一遍查验榜单,犹自不信……
唯有一仆役打扮的男子逆着人流挤至榜前,伸长脖颈,在国子监试的桂榜上凝神搜寻。
他反复看了三遍,确认无误后,这才转身折返。
欧阳府中,欧阳发只觉坐立难安。
他不敢亲临放榜现场,唯恐榜上无名,徒惹耻笑不说,更令父翁蒙羞。只遣了个识字的仆役代为探看,此刻心焦如焚,如坐针毡。
“小官人!”
见仆役归来,欧阳发的心猛地提到嗓子眼,忙问:“如何?”
眼中不由得燃起一丝希冀,说不定会有奇迹发生……
仆役却只是摇头,如实道:“榜上未见小官人大名。”
“你确定没看错榜?”欧阳发仍不死心,“我参考的是国子监试,而非开封府试……”
“不会有错,小的仔仔细细核验了三遍,确凿无疑。”
“……”
欧阳发喉头一哽,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
今日是放榜日,吴铭并未刻意关注过秋闱的相关讯息,只是店中往来食客不乏考生,难免会有所耳闻。
谢清欢揣测道:“今日怕又是考生云集……”
“非也!”吴铭摇头,“放榜之后,来店里光顾的考生定会骤减。”
谢清欢一怔,稍一琢磨,立时明白过来。
考取功名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关者寥寥,而占了大多数的落榜者,哪里还有闲情逸致饮酒作乐?更无颜与昔日同窗相见。
果不其然,较之昨日,今日店中的青衿数量锐减,连每日饭时必至的欧阳发也未现身。
到店的书生无不春风得意,即便是程颢、程颐这般沉稳持重之人,眉宇间亦难掩喜色。
二苏入夜方至,寄应六子中的另四人另有宴约,并未同来,同行者换成了四张新面孔。
听六人间的交谈称谓,吴铭认出其中一人,正是今科开封府试的解元袁毂。
历史上的苏轼和袁毂因科举相识,颇有些交情,后来俱在杭州为官,搭档期间,互有诗词唱和。
只可惜,袁毂虽在解试一鸣惊人,省试却惨遭滑铁卢,直到下下届科举才考中进士。
“吴掌柜!”
吴铭叉手贺道:“恭喜二位苏君高中!”
苏轼笑道:“我二人不足道哉!容直兄乃今科解元,这才是真才子!”
“侥幸罢了!”袁毂摆摆手。
此类恭维之词,他今日已听得无数次,初时悦耳,久则无味,索性岔开话头:“久闻吴掌柜厨艺卓绝,我等特来叨扰。”
吴铭引六人落座,递上食单。
苏轼奇道:“咦?吴掌柜今日竟未在灶间掌灶,反在店堂里迎客?”
“夜市麻辣烫由小徒烹制,其味与吴某烹制一般无二。”
“麻辣烫?”
吴铭将此菜的吃法告知。
六人皆觉新奇有趣:吴掌柜又出了新花样!
苏辙更关切另几样菜肴:“可有炸鲜奶?红糖凉虾哩?”
得知皆无,略显失落:“那便来杯凉茶罢。”
点完菜,吴铭回柜台坐定,继续当他的掌柜。
不多时,李二郎呈上一应餐具,袁毂等人乍一见剔透莹润的琉璃杯,无不瞠目结舌。
这都快成吴记川饭的保留戏码了,新客到店基本都要走这个流程,吴铭早已见怪不怪。
一碗浓香滚烫的麻辣烫落肚,四位初来乍到的新客已被彻底征服,赞不绝口。
苏轼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言辞间带着几分行家的挑剔:“若是在别家尝得此味,某必称其佳妙。但这里是吴记,我只能说,不过尔尔。”
他搁下见底的瓷碗,脸上犹带餍足之色:“吴掌柜的拿手好菜,唯有提前预定雅间,方能品尝一二。”
四人闻言,相顾惊诧。
此等佳肴,在苏子瞻口中竟似不值一提!
却不知吴掌柜的拿手好菜,又该是何等的美味!
袁毂喉头连滚,忽然灵光一现,提议道:“既然官府不办鹿鸣宴,我等何不自开筵席,凑份子订个雅间,一饱口福?”
所谓鹿鸣宴,指由各地州府官员为得解举子饯行、励志的酒宴。
此风俗起源于唐代,北宋时达到鼎盛。
只不过,京师通常不办,一来不必践行;二来,地方州府的解生多则数十人,少则仅一二人,开封府的解生却有足足四百人,委实请不起。
京城的解额远远多过地方,这也致使宋代的“高考移民”屡禁不止。
欧阳修和司马光曾就此发生过激烈辩论:前者主张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后者主张分地区录取。
考试公平和地域公平自古以来便是教育决策的两个基本维度,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未解决。
袁毂的提议得到众人的一致赞同,齐声唤道:
“吴掌柜——”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