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 > 第433章 房玄龄的教导
最新网址:www.00shu.la
    三更的梆子声敲过,东宫的烛火依旧亮着。

    李福趴在案上,奏折堆成的小山几乎将他淹没,朱笔“啪”地掉在“山东士族抵制均田制”的卷宗上。

    这是他接手朝政的第三个月,李承乾以“龙体违和”为由彻底退居后宫,将六科奏章、三司议案一股脑推到他面前。

    起初他还凭着银号理事的经验勉力支撑,可越到后来越发现,朝堂比账本复杂百倍。

    士族的阳奉阴违,武将的据理力争,文官的相互掣肘,像无数根线缠得他喘不过气。

    “殿下,歇会儿吧。”

    内侍捧着参汤进来,看着李福眼下的青黑,声音发颤的说道,

    “这是今日的第八份弹劾折了,都是说您‘偏袒寒门,打压士族’的。”

    李福抓起弹劾折,上面崔雄的字迹有些刺眼:

    “太子轻信寒门,强推均田,致使山东粮价波动,民怨渐生......”

    他猛地将奏折摔在地上,怒吼道:

    “民怨?

    是士族囤粮抬价的民怨,还是百姓没田种的民怨?”

    他想起白天朝堂上的争吵。

    崔雄带着世家官员,以“惊扰祖业”为由反对清查隐匿田产。

    程咬金虽不再直接顶撞,却联合武将们拒绝削减军饷补贴灾民。

    连文官集团内部都因“是否严惩贪腐”吵成一团,王敬直主张“除恶务尽”,另一位老臣则坚持“中庸维稳”。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李福瘫坐在椅子上,手指插进头发里,

    “均田是为了让百姓有地种,减饷是为了让灾民有饭吃,严惩贪腐是为了让国库干净......为什么他们都要反对?”

    内侍不敢接话,只是默默捡起地上的奏折。

    案角露出半张纸,是李承乾临走前留下的,上面只有一行字:

    “遇事不决,可问玄龄。”

    “备车。”

    李福猛地站起来,青袍上还沾着墨渍,

    “去房府。”

    三更的长安城,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巡夜的金吾卫提着灯笼走过。

    马车碾过青石板,发出“咯噔”声,像敲在李福紧绷的心上。

    他掀开轿帘,望着房府方向的灯火。

    那是长安少有的、深夜还亮着灯的府邸,据说房玄龄每晚都要核完当日政务才肯安歇。

    房府的门童显然认识东宫的马车,慌忙跑进去通报。

    “殿下深夜到访,可是遇到难处了?”

    房玄龄咳嗽着从里面走了出来,看着李福问道。

    李福看着他鬓边的白发和案上的药碗,突然红了眼眶:

    “房相,我撑不住了。”

    他将朝堂的争执、弹劾的奏折、士族的刁难一股脑倒出来,语无伦次地说着自己的委屈。

    “我只是想让百姓好过些,为什么他们都觉得我在争权夺利?

    为什么连程将军都不肯信我?”

    房玄龄静静地听着,直到李福说完,才缓缓开口:

    “殿下可知,当年太宗推行均田制时,比您难十倍?”

    他指着清册上的标记:

    “那时山东士族联合关陇旧部,拿着兵器守在田埂上,说‘宁死不交出祖业’。

    太宗怎么办的?

    他没硬抢,而是让士兵帮着士族耕种,秋收时按市价买他们的粮,三年下来,士族发现合作比对抗划算,才慢慢松了口。”

    李福愣住了:

    “可......可父皇说过,对士族不能纵容。”

    “纵容是一回事,急躁是另一回事。”

    房玄龄叹了口气,

    “殿下的均田令没问题,错在太急。

    您让银号查出隐匿田产,当日就要收回,不给士族转圜的余地,他们自然要抱团反抗。”

    他拿起一份奏折,正是李福下令“十日之内清退所有违规田产”的旨意:

    “您看这里,十日太短了。

    士族的田产牵连佃户、粮仓、水渠,强行清退,受苦的还是百姓。

    不如改成‘半年为期,分三批清退’,银号给愿意配合的士族低息贷款,让他们有资金另置产业,他们何苦跟您硬碰硬?”

    李福的手指在“十日”二字上顿住,突然想起银号处理坏账时的做法。

    从不是立刻催缴,而是允许商户分期偿还,还贴息鼓励他们重整生意。

    原来治理天下,竟和打理银号有相通之处。

    “那武将们呢?”

    李福又问道,

    “我削减军饷补贴灾民,程将军说‘士兵流血流汗,凭什么要他们让着灾民’。”

    “因为士兵的爹娘也是灾民。”

    房玄龄的声音低沉了些,

    “您该让听风楼去查,西州的士兵里,有多少是山东灾民的儿子。

    然后请程将军去军营,让士兵们自己说,愿不愿意分点粮给家乡的爹娘。”

    他顿了顿,补充道:

    “再告诉程将军,银号会给军属放贷,让他们能种好地、做好买卖,军饷虽减,家人的日子却能好过,他未必不同意。”

    李福的眼睛渐渐亮起来。

    他看着房玄龄案上的清册,上面不仅有田产记录,还有每个士族族长的喜好、软肋。

    崔雄最疼长孙,那孩子在国子监读书,总因出身被排挤。

    另一位士族老臣的弟弟是商户,去年欠了银号的钱,正愁没门路偿还。

    “房相早就查清了?”

    李福惊讶的问道。

    “老臣当了三十年宰相,这点本事还是有的。”

    房玄龄笑着说道,

    “士族不是铁板一块,武将也不是只认军功。

    您要做的,不是砸开他们的硬壳,是找到壳上的缝,轻轻一撬就开了。”

    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卷《贞观政要》,翻到“纳谏”篇。

    “太宗当年也被魏征气得摔过杯子,可他知道,争吵不是坏事,说明大家还在乎这江山。

    殿下要学的,不是让所有人都赞同您,是让他们吵着吵着,就找到一条对大唐有利的路。”

    窗外的天色泛起鱼肚白,李福看着案上的清册和奏折,突然觉得没那么沉重了。

    他想起银号的账本,每笔收支都有来龙去脉,每个数字都连着活生生的人,朝堂的争执,何尝不是另一种账本?

    士族的田产,武将的军饷,百姓的温饱,都是需要仔细核算的数字,急不得,也偏不得。

    “多谢房相。”

    李福站起身,深深一揖,

    “孤明白了。”

    “明白就好。”

    房玄龄送他到门口,指着东方的朝霞,

    “殿下看,天总要亮的。

    太宗当年说,治天下就像种庄稼,要懂时节,知肥瘦,急不得。”

    李福走出房府时,巡夜的金吾卫刚换班。

    他没有坐马车,而是沿着朱雀大街慢慢走,晨光洒在他身上,驱散了些许疲惫。

    路过银号总铺时,他看见崔明正带着伙计卸粮,门口贴的新告示上写着“士族田产清退专项贷款,年息三成”。

    “崔主事。”

    李福走进银号,拿起告示,

    “改成‘配合清退者,年息两成,另赠新稻种’。”

    崔明愣了愣,随即笑道:

    “殿下这招妙!

    士族最看重利,也最爱面子,赠稻种显得朝廷体恤,他们更愿意接台阶。”

    李福望着伙计们忙碌的身影,突然想起父亲说的“江山的账本”。

    原来这账本上,不仅有银钱,有田产,还有人心。

    让士族有体面,让武将有底气,让百姓有盼头,这才是最难算,也最该算清楚的账。

    回到东宫时,李一正捧着新到的奏折等候,上面有崔雄的名字,却不再是弹劾,而是请求“暂缓清退曲阜孔家田产,因其涉及文庙祭祀”。

    李福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复道:

    “可暂缓三月,银号拨款修缮文庙,另择十亩良田补偿孔家,确保祭祀无缺。”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