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豪 > 第224章 来解围的梅尧臣
最新网址:www.00shu.la
    这话,就有些难为人了。

    在欧阳修这位文坛盟主面前,陆北顾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就算真有什么高论,也不好刚进门就发表吧?这岂不是显得极没有礼貌?

    而就在这时,松涛阁虚掩的雕花木门再次被推开了。

    一位身着半旧灰色直裰、身形清癯的老者出现在门口,他年约五旬开外,眉毛稀疏,但胡子却很长。

    他刚才在门外,应该是听到了欧阳修的话,再加上陆北顾面生,所以他的目光自然地落在身旁这位俊朗少年身上。

    老者见陆北顾眉宇间尚有因欧阳修刚才那句“高论”而未能完全褪去的紧张,心中了然。

    他与欧阳修相交数十年,深知这位老友性情诙谐,最爱打趣,不仅打趣自己,也打趣别人。

    “永叔又在寻后辈开心了。”

    老者声音略带沙哑,看着欧阳修,笑着说道。

    “老夫梅尧臣。”随后老者又对陆北顾道,“小友不必紧张,方才欧阳公所言‘一聆高论’,不过是他素性诙谐,见你年少新至,故出言逗趣,试你胆识心性罢了。此乃欧阳公待后辈亲近之意,绝非当真要你立时献上什么惊世之论,且放宽心。”

    梅尧臣,正是以平淡诗风著称,关注现实题材,被后世尊为宋诗“开山祖师”的一代诗坛大家,同时,也是欧阳修发起的宋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他的这番话如同春风拂面,温和地点破了欧阳修的玩笑性质,又不动声色地替陆北顾解了围,更暗示了欧阳修此举背后隐含的亲近.欧阳修也不是跟谁都开玩笑的。

    此时,欧阳修被梅尧臣点破心思,也不尴尬,反而捋须哈哈大笑起来:“知我者,圣俞也!老夫不过见小友气度不凡,想添几分热闹罢了。”

    “欧阳公谬赞,学生愧不敢当.在座诸位先生、仁兄皆学养深厚,见识卓绝,学生初来乍到,唯愿洗耳恭听,增益见闻。若有愚见,待稍后斗胆求教便是。”

    陆北顾这番应答既回应了欧阳修的调侃,又给足了在场所有人面子,更将自己置于虚心求教的位置,姿态放得很低。

    这场全明星聚会,陆北顾也确实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除了交朋友,陆北顾其实也很想了解一下,他当前跟这些有能力中进士的年轻人们,是否存在差距,如果存在,差距又有多大。

    大致了解了,他才好给自己接下来的学习计划做适当调整,以确保这距离礼部省试最后的一百天时间里,能做到有的放矢。

    “少年人不必过谦!坐下坐下。”

    欧阳修闻言,见陆北顾姿态放得低,反而有些不好意思继续捉弄他了,摆摆手道:“老夫不过随口一言,莫要拘束,青松社集会,自在畅快便好。”

    随后,欧阳修指了指旁边的空位,那里显然是特意为梅尧臣留的。

    等到梅尧臣坐下,欧阳修又道:“倒是你,待会儿定要罚酒三杯!”

    “我又未迟到,如何是我罚酒三杯?”梅尧臣奇怪道。

    “诶!你来得恰到‘迟’处,刚好坏了我的事,这岂不是‘迟到’?这酒嘛,罚得有理!”

    欧阳修这歪理,引得在座众人忍俊不禁。

    又过了一会儿,陆续又进来几个人,等到人齐了,晏几道一个眼神,清风楼的管事便退了出去。

    很快,松涛阁的门再次被推开。

    数名清风楼的茶博士鱼贯而入,他们步履轻盈,动作娴熟地开始为在座的宾客布置案几。

    首先奉上的是茶饮。

    精致的定窑白瓷茶盏被轻轻放在各人面前,盏内茶汤色泽明亮,热气袅袅,散发出清雅悠长的香气。

    随后茶博士手持银瓶,为客人徐徐点注,姿态优雅。

    茶盏旁,还配有几小碟细盐等调料.这是宋时点茶饮茶的习惯之一,可根据个人口味微量添加。

    “建州团茶。”

    欧阳修抬了抬下巴颏,看着下首的晏几道,说着:“还得是丁晋公会喝啊,这一块茶饼不便宜吧?”

    丁晋公指的就是真宗朝的宰执丁谓,建州团茶这种小茶饼,正是始制于丁谓任福建转运使之时,最初是专供禁中饮用的,后来随着产量的增加,可饮用的人群在仁宗朝开始逐步扩散。

    而建州团茶也是有等级的,虽然都统称“大小龙凤团茶”,但其实里面的说法很多。

    团茶依据采制的时间、场地、芽状和品位,分很多档,学名叫“纲次”,有细色五纲、粗色七纲,细色五纲并列有各纲品名和入贡数,粗色七纲未列品名,仅分纲列入贡数,而除了这些官焙,民间还有私焙。

    “没什么便不便宜的,能入得欧阳公的口,自然是这些茶饼的荣幸。”晏几道莞尔道。

    晏殊当了这么多年宰执,如今刚刚去世,人情冷暖当然是有,但要说晏几道的生活水平马上就大跌一截,那也不可能。

    现在的晏几道,依然维持着他贵公子的生活,只是身边的有些人,可能刻意开始跟他保持距离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这次晏几道出钱举办青松社聚会的事情,晏几道虽然必定可以恩荫入仕,但他也有结识一些青年才俊,拓展自己朋友圈的意图。

    而欧阳修也很给晏几道面子,从座次里就可以看出来,晏几道是这些年轻人里,位置最靠近欧阳修的原因也简单,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喜欢提携后辈,诸如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年轻时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了重用,甚至富弼还成了晏殊的女婿,而晏殊更是欧阳修那一年科举的主考官。

    故而晏殊虽然离世了,但这份恩情,欧阳修还是认的,并且要报偿在晏几道身上。

    “好茶!”欧阳修率先端起茶盏,轻嗅茶香,浅啜一口,赞道,“清风楼这龙团,火候、点注都恰到好处,诸位请用。”

    众人纷纷举盏品茗,气氛轻松融洽。

    陆北顾也依样而为,感受着这大宋顶级文士圈子的雅致日常,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终于彻底放松下来。

    这里不是学校,不是考场,确实不能绷得太紧,否则反倒显得格格不入。

    “今日之会,可类昔年西京乎?”梅尧臣笑着问道。

    “当然。”

    欧阳修哈哈大笑。

    这段对话是有典故的,欧阳修的作风跟赵抃、宋庠这些严正古板的传统士大夫不太一样,属于那种比较会享受的,而他的这种作风的来源就是刚进入仕途时遇到的上官,西京留守钱惟演。

    钱惟演是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出身极高,当时欧阳修、梅尧臣都在他手下任职,而钱惟演对这些青年才俊特别的好,不仅不让他们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们吃喝玩乐放松心情,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

    有一次,欧阳修和梅尧臣等人离开洛阳去嵩山游玩,傍晚下起了雪,不久之后钱惟演的使者就赶到了,还带来了厨子和歌妓,并传钱惟演的话说“洛阳衙署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吧”。

    正是在钱惟演的这种支持下,欧阳修和梅尧臣等人开始琢磨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手段,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古文”。

    宋代古文运动的根子,就在这段经历上面。

    所以,欧阳修也从不掩饰自己宴饮行乐,活在当下的作风,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正是在这种心态下诞生的产物。

    品完茶,又给每人端上来了点心蜜饯,点心是小巧玲珑的“滴酥鲍螺”,也就是一种由奶酥制成的螺形点心,被堆迭成了塔状。

    最后,为每人案头添置了文房四宝,这是为稍后可能即兴赋诗或题字准备的。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