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福建尤溪县往西北去,山势渐高,云雾缭绕处藏着一座桂峰村。时值民国廿五年秋,一位名叫陈清远的年轻学者,受福建协和大学所托,前往闽中群山间考察乡土文化。他手中拿着一纸泛黄信笺,上书几行诗句:“尤溪耕读久,理窟蔡开宗。肇始衔书凤,印桥明月钟...”陈清远本是泉州人,留洋归来不久,对故乡风物满怀好奇。这桂峰村他略有耳闻,知是蔡氏一族三百余年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以“桂峰八景”闻名乡里。此番行程,除学术任务外,他还有一桩家事待办——祖父临终前交给他一枚青玉印章,上刻“清沅”二字,嘱他若有机会到桂峰,定要寻访一位故人之后。
车马行至山脚便无法前进,陈清远背着行囊沿石阶徒步上山。但见群山环抱中,一片明清古建筑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黄墙黑瓦在秋阳下泛着暖光。村口一株千年银杏正当金黄,树下立着一位白发老者,身着灰色长衫,正是前来迎接他的蔡村长老蔡老先生。
“陈先生远来辛苦。”蔡老先生拱手道,声音清朗。
“晚辈不敢当,能来宝地考察学习,实乃荣幸。”
二人沿石板路向村中走去。陈清远注意到村中建筑非凡,雕梁画栋虽显岁月痕迹,却仍可见当年精致。更奇的是,几乎每家每户门楣上都悬挂着匾额,题着“耕读传家”、“进士及第”等字样。
蔡老先生见陈清远好奇,便道:“我蔡氏始祖自明末迁居于此,世代恪守耕读传家之训。村中现有‘桂峰八景’,每一景皆蕴含先人智慧与教化。”
是夜,陈清远被安排在村中书院住宿。书院建在山腰,推窗可见全村风貌。明月当空,万籁俱寂,唯闻远处隐约水声。他取出祖父那枚印章,在灯下细看。印章底部除“清沅”二字外,还刻有细微纹路,似是地图,又似文字,难以分辨。
次日清晨,陈清远被一阵钟声唤醒。蔡老先生已备好早茶,邀他品茗论道。
“昨夜听闻钟声清越,不知源自何处?”陈清远问道。
蔡老先生微笑:“那便是八景之一的‘印桥明月钟’。村西山涧有座石桥,桥面石板刻有古印纹样,月明之夜,桥下泉水击石如钟鸣。陈先生若有兴趣,今晚月出时分,老夫可带您一观。”
陈清远连忙道谢,随即拿出笔记本,开始请教桂峰村历史。
蔡老先生娓娓道来:“我蔡氏始祖蔡开宗公,明末避乱至此,见此地山明水秀,遂结庐而居。开宗公深信‘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建塾延师,教化子弟。第二代先祖蔡衔书,更是天资聪颖,过目成诵,传说有凤来村,衔书而至,故有‘肇始衔书凤’之说。”
陈清远边记边问:“晚辈来时见村中多处题有‘理窟’二字,不知何意?”
蔡老先生眼睛一亮:“陈先生果然细心。‘理窟’一词出自《世说新语》,意指理义深藏之处。我桂峰蔡氏不仅重科举功名,更重朱子理学。村中建有理窟书院,专讲性理之学。”说着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线装书,“此乃《蔡氏家训》,开篇便是‘尤溪耕读久,理窟蔡开宗’。”
陈清远接过翻阅,发现家训中不仅收录祖训箴言,还有大量关于桂峰八景的诗文。他心中一动,将祖父那枚印章取出,恭敬问道:“蔡老先生可曾见过此印?”
蔡老先生接过印章,端详片刻,脸色微变:“此印从何而来?”
“是家祖父遗物。他临终前嘱我若到桂峰,定要寻访故人之后。”
蔡老先生沉思良久,方道:“印上‘清沅’二字,若老夫所料不差,应是先叔祖蔡清沅之名。叔祖早年外出求学,后失去音讯。传说他有一枚私印,刻有桂峰八景秘钥。”
“秘钥?”陈清远不解。
“此事说来话长。”蔡老先生目光深远,“桂峰八景不仅是景致,更暗含我先祖藏书的线索。明清易代之际,蔡氏为保典籍不散,将万卷藏书分藏于八景对应之处,唯有解透八景真意,方能寻得藏书之所。”
陈清远心中震撼,未曾想这次寻常的考察竟牵扯出如此秘密。
当晚月出东山,蔡老先生果然带陈清远前往印桥。那是一座单孔石桥,桥面石板确刻有奇异纹样,似字非字,似画非画。月光下,桥下清泉潺潺,水击特定石块时,果然发出钟鸣般清音。
“这便是印桥明月之妙。”蔡老先生道,“不同月夜,泉水涨落不同,击石之声亦有高低变化,如天然编钟。”
陈清远蹲身细看桥面石刻,发现那纹路与自己印章上的图案颇有相通之处。他取出印章比对,月光下,印章在桥面投下奇异阴影,与石刻纹路竟完美契合。
蔡老先生见状,抚须惊叹:“果然是天意!先辈传言,八景秘钥分散各处,待有缘人齐聚。陈先生这枚印章,想必就是第一景‘印桥明月’之钥。”
随后几日,陈清远在蔡老先生引导下,逐一探访桂峰八景。
第二景“金鸡馥丹桂”,指的是村南金鸡岩下的一片古桂树林。时值中秋,桂花盛开,香飘十里。岩上有天然石纹,形如雄鸡,日出时分,阳光照射,石鸡宛如啼鸣。陈清远在此遇到了一位正在收集桂花的少女蔡云英,她是村中学校的教师,对桂峰文化如数家珍。
云英告诉陈清远:“金鸡岩下原有理窟书院遗址,先祖在此教授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传说书院藏有朱子手稿,明末为避兵火,转移他处。”
第三景“石笋绮霞峰”是村东一处奇特的石笋群,每当朝霞或晚霞映照,石笋色彩斑斓,如诗如画。石笋间有摩崖石刻,刻着历代文人题咏。陈清远在此发现一首刻诗末署“清沅”二字,诗句暗含方位信息。
第四景“酒座清风雅”指村中古酒坊。桂峰盛产桂酒,酒坊设于山泉旁,取水酿制。坊内有雅座,文人常在此饮酒赋诗。陈清远从老酿酒师口中得知,蔡清沅年轻时曾在此与友人论学,留下一箱笔记,现存于村学校。
在蔡云英帮助下,陈清远在学校藏书室找到了那箱笔记。翻开泛黄纸页,一位满怀理想的青年学子的思想跃然纸上。更令他震惊的是,笔记中多处提到一位名为“陈明远”的泉州友人,正是陈清远的祖父!
原来,蔡清沅与陈明年年轻时在福州书院同窗,结为知交。后蔡清沅回乡从事乡土教育,陈明远出国留学,二人约定以通信保持联系。最后一封信写于民国十年,蔡清沅在信中提及桂峰八景藏书之事,担心时局动荡,典籍散佚,希望老友相助。
陈清远手捧信笺,心潮澎湃。原来祖父临终嘱托,背后竟有如此渊源。
第五景“珠泉涌蜜浓”是山间一处奇泉,泉水甘甜如蜜,泉底时有气泡上涌,如串串珍珠。蔡云英带陈清远探泉时,说起村中传说:珠泉连通地下河,每逢月圆,泉眼会涌出特殊矿物,映月生辉。
是夜恰逢月圆,二人趁夜色前往观泉。果见泉中气泡更多,在月光下晶莹剔透。陈清远偶然发现,泉水映月时,祖父那枚印章上的刻纹在水光折射下,在岩壁上显出模糊地图。
第六景“啸歌三峡虎”指的是村北三道峡谷,山风过时,如虎啸龙吟。峡谷险峻,少有人至。陈清远与村中青年结伴探险,在一处洞穴内发现大量藏书痕迹,但书籍已不知所踪,只留下空箱数只,箱上刻有“蔡氏理窟”字样。
第七景“鸣曲二蟠龙”是村中山溪两道弯流,形如蟠龙。传说昔有高人在此抚琴,引得山鸣谷应。陈清远在此考察时,偶遇一位九十高龄的蔡姓老人,竟是蔡清沅的幼弟。老人听说陈清远是故人之后,老泪纵横,取出兄长遗留的一只铁盒。
铁盒中,陈清远找到了蔡清沅的手绘八景图,以及一份藏书目录。目录显示,蔡氏藏书包括经史子集万余卷,更有朱子学派未刊稿本数十种,弥足珍贵。
至此,八景已访其七,唯剩最后一景“满街熙乐邕”尚未参透。此景指的是村中主街,每逢节庆,村民熙攘,和乐融融。陈清远反复思索,忽有所悟:前七景各有实指,而这第八景“满街熙乐邕”,或许并非实指街巷,而是暗喻蔡氏“诗书传家、邻里和睦”的家风。藏书之处,或许就在村民日常往来之所,最显眼处反而最不引人注意。
重阳节前夜,桂峰村举办一年一度的耕读文化节,村民齐聚祠堂,祭祀先祖,表演传统歌舞。陈清远作为贵宾受邀出席,见祠堂内悬挂着一幅巨大匾额,上书“满街熙乐邕”五个大字。
祭祀仪式中,族长引领村民诵读家训。当读到“历历皆文化,满街熙乐邕”时,陈清远忽然心念电转,注意到祠堂布局特殊,八根主柱的基座上,分别刻有八景图案。他悄悄取出印章,比对“印桥明月”柱基,发现基座一侧有不易察觉的暗格。
仪式结束后,陈清远将自己的发现告知蔡老先生。经族长同意,几位长老一同查看暗格,发现内藏一把古钥和一卷绢书。绢书上,蔡清沅亲笔写道:“余知年事已高,恐不久人世,特藏钥于此。八景藏书,分藏八处,总钥在祠堂‘满街熙乐邕’匾额之后。望后世有缘人得之,使典籍重见天日,惠泽学林。”
众人架梯查看,果在匾额后寻得一匣,内有八景藏书处的详细地图。原来蔡氏先祖为避战乱,在村周山岩间开凿密室八处,分藏典籍,以免一朝尽毁。
重阳当日,在村中长老见证下,按图索骥,开启了第一处书库。石室开启刹那,书香扑鼻,但见架列整齐,典籍完好,众人无不激动落泪。
陈清远站在书库前,心潮起伏。一月来,他不仅找到了桂峰八景的文化真谛,更寻回了祖父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蔡云英轻声问他:“陈先生日后有何打算?”
陈清远望着满室典籍,坚定答道:“我将向学校申请长留桂峰,协助整理这批文化遗产。祖父与清沅公未竟之志,我当继之。”
月明星稀,桂峰村重归宁静,唯有印桥泉水击石,如钟鸣清越,回荡在山谷之间,仿佛先贤低语,穿越时空,诉说着耕读传家的不灭理想。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