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拾穗儿 > 第12章-韧劲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大二那年的秋天来得特别安静,校园里的银杏树仿佛一夜之间被秋风点燃,灿金色的叶片如同碎金般铺满了蜿蜒的石板小径。

    就在这样一个阳光变得清澈而疏淡的季节里,一个消息像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院里悄然荡开涟漪——那位以执着于西部环境生态研究而闻名的张教授,即将组建一个名为“沙漠生态改良”的前沿课题团队,并破格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招募核心成员。

    那张打印精美的招募公告,被郑重地贴在学院一楼大厅最显眼的光洁公告栏上。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高大的落地窗,在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板上投下长长的、温暖的光斑,也为那张白纸黑字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公告上措辞严谨,清晰地罗列着对报名者的期望:扎实的专业基础、初步的科研潜质,以及一项格外醒目的要求——“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投身艰苦地区的决心”。

    拾穗儿抱着几本厚重的专业书,从图书馆回来,习惯性地从公告栏前走过。

    她的目光原本只是随意扫过,却被那“沙漠生态改良”几个字牢牢钉住了脚步。

    她停了下来,转过身,静静地站在那张公告前。

    秋日温煦的阳光透过玻璃,在她洗得微微发白的衬衫衣领上投下斑驳的、摇曳的光影。

    公告上那些严谨的词语,在她眼中仿佛活了过来,“戈壁”、“荒漠”、“节水抗旱”、“土壤改良”……每一个词,都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击着她心底某个沉睡了很久的地方。

    她没有动,只是站着,周遭同学匆匆的脚步声、隐约的谈笑声,仿佛都隔了一层透明的薄膜,渐渐远去。

    她的世界里,似乎只剩下眼前这张纸,和纸背后所指向的那片广袤、荒凉而又充满未知挑战的土地。

    那一刻,她眼前浮现的,不再是窗明几净的实验室,而是记忆中奶奶家屋后那一望无际、在风沙中沉默的戈壁滩。

    她的指尖在裤缝边无意识地摩挲着,内心进行着激烈的交锋。

    那双总是带着几分怯意和审视的眼睛,此刻紧紧盯着“沙漠生态改良”那几个字,仿佛要将它们吸进灵魂深处。

    沙漠,戈壁,那是刻在她骨子里的记忆,是奶奶阿古拉佝偻的背影,是土坯房里摇曳的油灯,是手心里洗不掉的炭黑纹路。

    一种难以言喻的、近乎本能的亲近感与责任感,在她胸腔里涌动。

    可“科研团队”、“精密仪器”、“数据分析”这些词汇,又像无形的壁垒,提醒着她与那些从小接受系统教育、见多识广的同学们之间,依然存在的差距。她能行吗?她配吗?

    犹豫像藤蔓般缠绕着她。直到某个夜晚,她又一次在路灯下苦读,抬头望向北方——那是家乡的方向。

    她仿佛又看到了那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看到了奶奶在风沙中蹒跚拾荒的背影。

    一种强烈的愿望破土而出:她想去了解那片土地,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那片生养了她、却也深深困住了无数像奶奶一样的人的土地,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最终,她带着一份字迹工整、甚至因为用力过度而有些刻痕的申请书,敲开了张教授办公室的门。

    她的陈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戈壁滩最质朴的观察和最真切的渴望。

    张教授静静地听着,目光落在她因紧张而微微颤抖的手指上,落在了那份申请书上某个被泪水微微晕开又干涸的字迹上,缓缓点了点头。

    第一次被允许进入那个传说中的重点实验室,拾穗儿感觉自己像是闯入了一座充满未来感的圣殿。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化学试剂和精密仪器运行时产生的、若有若无的臭氧混合气味。

    取代戈壁风沙声的,是各种设备低沉的嗡鸣、恒温箱压缩机规律的启动声,以及液体在管道中流动的细微声响。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柔和而均匀的光线洒在每一个角落,找不到一丝阴影。

    她的目光,带着几分敬畏,几分茫然,小心翼翼地掠过那些静静伫立的“庞然大物”:闪烁着幽蓝色指示灯、内部结构复杂如迷宫的光谱分析仪;

    箱体洁白、液晶屏上跳动着精确数字的恒温培养箱;还有那些她叫不出名字的、充满了金属与玻璃质感的分离、萃取、观测设备……

    它们沉默着,却散发着知识与技术凝结而成的、冰冷的威严。

    她甚至不敢用力呼吸,生怕自己呼出的气息会干扰到这些精密家伙的运行。

    她的手垂在身体两侧,指尖冰凉,下意识地蜷缩起来,不敢轻易触碰任何东西。

    这些仪器光洁的表面映出她有些无措的身影。

    她脑海里不受控制地闪过一个念头:这一台仪器的价值,恐怕……恐怕抵得上奶奶弯着腰,顶着烈日狂风,在戈壁滩上捡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铁渣铜屑吧?

    这个认知像一块冰,瞬间沉入她的心底,让她感到一种沉重的、源自经济鸿沟的巨大压力。

    她不属于这里的感觉,从未如此强烈。

    团队接手的第一个正式研究课题,是“沙枣树种质资源筛选与抗旱机理初探”。

    沙枣树,这个名称让拾穗儿的心尖微微一颤。

    那是戈壁滩上少数能顽强存活的树种之一,它的果实,那干瘪却甘甜的沙枣,曾是她和奶奶贫苦岁月里难得的甜意,是奶奶偷偷塞在她行囊里的乡愁。

    课题初期的重要任务,是需要连续一周,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记录不同种源的沙枣树幼苗,在人工模拟的、不同梯度湿度环境下的各项生长生理数据。这是一项极其枯燥、却要求高度细致和耐心的工作。

    排班表下来后,拾穗儿默默找到了负责安排时间的学长林哲。

    “学长,”她的声音很轻,带着商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前几天的夜班……能不能都排给我?”

    林哲有些诧异,推了推眼镜:“夜班很熬人的,而且后面还有更重的分析任务,你确定?”

    拾穗儿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恳切而坚定:“我习惯晚上做事,精神好。让其他同学先适应白天的节奏吧。”

    她没有说出真正的理由——夜晚的实验室相对安静,她可以更专注,也可以避开一些或许存在的、好奇或审视的目光,这让她感到更自在。

    于是,接连三个夜晚,当校园沉入梦乡,只有路灯与星月为伴时,拾穗儿的身影便准时出现在实验室那柔和而冷清的光线下。

    她将自己“钉”在实验台前,像一尊沉默的雕像,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连接各个培养箱的传感器显示屏。

    屏幕上,代表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的数字,如同生命微弱的脉搏,一下下地跳动着。

    她需要每隔一小时,就将这些数据工整地抄录在特定的记录本上,并观察幼苗叶片是否有哪怕最细微的颜色或形态变化。

    困意如同潮水,总是在凌晨两三点钟最猛烈地袭来。

    眼皮沉重得像是灌了铅,脑袋一点一点,几乎要磕在冰凉的实验台面上。

    这时,她会用力掐一下自己的虎口,让短暂的刺痛驱散睡意。

    或者,她干脆就允许自己伏在桌面上,闭上眼睛,小憩十分钟。

    设定的闹钟响起时,她又会猛地惊醒,用冷水狠狠拍打脸颊,直到皮肤泛起刺痛的红晕,然后立刻回到岗位,继续那看似永无止境的观察与记录。

    实验室的夜晚格外漫长,也格外寂静,只有仪器运行的微小声响和她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陪伴着她。

    然而,意外总是不期而至。第四天的凌晨,天色将明未明,最是黑暗沉寂的时刻,一阵尖锐、急促的警报声,如同被撕裂的布帛,骤然划破了实验室的宁静!

    拾穗儿像被电流击中,瞬间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动。

    她扑向那个发出警报的、编号为C7的幼苗培养箱。

    液晶屏幕上,代表环境湿度的数据条乱码般疯狂闪烁,最终定格在一个明显错误的极低数值上——湿度传感器故障了!

    冷汗瞬间浸湿了她的后背。这意味着,从这个时间点开始,C7组幼苗的所有湿度环境数据将全部缺失!

    而这一组的数据,对于整个实验的梯度对比至关重要!

    一夜,甚至可能更长时间的坚守,眼看就要因为一个零件的失灵而付诸东流。

    她尝试着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引,进行简单的重启和检查,但毫无作用。

    复杂的电路板和精密的探头,对于只学过基础物理的她来说,无异于天书。

    无助和焦虑像冰冷的藤蔓,缠绕住她的心脏,越收越紧。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窗外的黑暗开始透出微光。她死死咬着下唇,几乎要咬出血来。不能就这么放弃!绝对不能!团队的心血,张教授的信赖,还有……还有那些象征着戈壁希望的沙枣树幼苗!

    就在这时,一个近乎固执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照亮了她的思绪。

    传感器坏了,无法自动记录,那就用最原始的办法!戈壁上的生命,不就是在最严酷、最无法预测的自然环境中,靠着自身的韧性挣扎求存的吗?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行动起来。她快步跑到实验室角落,从一个自己带来的、不起眼的帆布包里,取出一个用厚实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袋子。

    解开系绳,里面是她从家乡戈壁滩上特意带回的一捧细沙——那是她精神的锚点,是连接她与故土的纽带。

    她将这捧饱含深意的沙土,小心地铺在一个干净的搪瓷托盘里,用手掌轻轻抚平。

    然后,她回到故障的培养箱前,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打开箱门,取出那几株承载着希望的C7株沙枣树幼苗。

    她的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将它们的根部带着原有的少量基质,暂时移栽到了那个铺着故乡沙土的托盘里。

    紧接着,她拿起了自己的实验记录本和一支笔。

    她不再依赖那个失灵的传感器,而是决定采用最笨拙、却也最可靠的“土办法”——人工模拟、人工观测、人工记录!

    她根据自己对戈壁干旱环境的切身理解,以及前几天记录下的其他正常组的数据趋势,开始人为地控制这个临时“沙盘”的环境。

    她用一个小小的喷雾瓶,极其精细地给沙土补充微量水分,并密切观察幼苗叶片的反应。

    她蹲在地上,蜷缩在实验台下的阴影里,就着实验室冰冷的灯光,眼睛几乎贴到那些稚嫩的叶片上,观察它们是否出现萎蔫、卷曲或是任何细微的颜色变化。

    她的右手紧紧攥着那个小本子,因为用力,指节泛白。笔尖在本子上快速而工整地移动,留下清晰的字迹:

    “【人工控湿记录】C7组补偿数据。时间:04:17,环境:模拟中度干旱(参照B组趋势),叶片观测:轻微卷曲,叶色略暗,预估含水量约0.3%……”

    “时间:05:42,补充微量水分(喷雾1次),叶片观测:卷曲度略有缓解……”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实验室高大的窗户,洒下金色的光斑时,当团队的其他成员因为接到拾穗儿简短的信息而匆匆赶来时,他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幅景象:

    身形瘦小的拾穗儿,蜷腿蹲在冰冷的地板上,像戈壁滩上一株紧紧贴附大地的小草。她的面前,是一个盛着沙土的搪瓷盘,几株沙枣树幼苗顽强地立在沙中。

    她的一只手轻柔地抚摸着幼苗的叶片,感受着它们的状态,另一只手则飞快地在膝头的笔记本上记录着。

    她的脸色苍白,眼窝深陷,眼睛里布满了熬夜留下的、蛛网般密布的红血丝,嘴唇也因为缺水和紧张而干裂起皮。

    然而,当她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望向赶来支援的队友时,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却没有任何疲惫与沮丧,反而闪烁着一种异常明亮、异常坚定的光芒,那光芒纯净而炽热,如同戈壁夜空里最亮的星辰。

    “传感器一时修不好,”

    她的声音因为长时间的专注和缺水而有些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镇定和力量,“但咱的实验数据,不能断,一刻也不能断。”

    她扬了扬手中记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继续说道,语气里甚至带着一丝源自故乡的骄傲:“戈壁滩上的苗子,旱上十天半个月,只要根还在,有点雨水就能活过来。咱们这实验,这点意外,算不得什么。我用这土办法先顶着,数据都记着呢,保证差不了!”

    那一刻,实验室里安静极了。

    所有人都看着这个蹲在地上的女孩,看着她身边那盘来自戈壁的沙土,看着她眼中那混合着疲惫、执着与信念的璀璨光芒。没有人说话,但一种无声的震撼和敬佩,在空气中流动。

    张教授是最后赶到的。

    他静静地听完了情况汇报,目光扫过那个失灵的培养箱,又落在地上那个临时搭建的“人工观测站”上,最后,他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拾穗儿那张写满倦意却目光灼灼的脸上,停留在她膝头那本记得工工整整、甚至画着简易叶片形态图的记录本上。

    他没有先去关心昂贵的仪器,而是走到拾穗儿面前,俯下身,伸出宽厚的手掌,重重地、却充满温度地拍了拍她单薄而紧绷的肩膀。

    收到,我将对这段文字进行润色和丰富,强化情感张力和画面感,突出拾穗儿“韧劲”这一特质带来的震撼与价值。

    “好!好丫头!”

    教授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饱含着难以抑制的赞赏。

    他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发现珍宝般的光彩,目光灼灼地落在拾穗儿身上,仿佛要穿透她单薄的身躯,看清内里那坚韧不屈的灵魂。

    “拾穗儿啊,”

    他向前一步,语气深沉而恳切,“你带来的这股劲儿——这股从戈壁滩的风沙里磨砺出来、从贫瘠土地里生长出来的‘韧劲’,它压不弯、打不垮!这比我们实验室里任何一台进口的精密仪器都更加珍贵!更加可靠!”

    那天,团队最终依靠的,正是拾穗儿用最原始、却无比虔诚的方式记录下的那份详尽而可信的数据。

    那些沾着故乡沙土气息的数字和符号,奇迹般地弥补了高端仪器故障造成的数据断裂,挽救了濒临中断的实验,保障了项目关键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而“韧劲”这个词,也伴随着那个深夜蹲在冰冷实验室地板上、用从家乡带来的沙土默默延续实验的女孩身影,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中。

    它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力量,化作了这个“沙漠生态改良”团队一笔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