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09章 风暴酝酿
最新网址:www.00shu.la
    民国十九年,七月下旬的南京,暑热难当,却更添几分人心燥动。

    从辽阳刘家窝棚惨案爆发,到花园口捷报传遍天下,这惊心动魄的几十个小时里,坐镇中央、身为国家元首的常主席,真的什么都没做吗?

    当然不是!

    他殚精竭虑,夙夜匪懈,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远见",进行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神操作",最终成功地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

    黄埔路官邸内,常委员长的心情,本应如这七月的流火般炽热而昂扬。

    中原战场上,他的中央军正节节胜利,反常联军已然显出颓势,收复郑州、开封指日可待。

    一份份捷报,似乎正将他推向那“赢得内战,统一全国”的权力巅峰。

    ————————————

    然而,七月十八日夜,东北对日最后通牒及《告全体中华儿女书》的电文如惊雷般传向全国。

    来自东北的急电,如同一盆冰水,夹杂着北国的寒气和血腥味,当头浇下。

    “倭寇制造事端,辽阳刘家窝棚村发生灭门惨案,我交涉警察局长赵大勇及警民五十三人殉国……日方大规模异动,恐有巨变!”

    ————————————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汽灯的光晕下,几位党国元老的面容显得异常肃穆。

    资历最尊的政府元老林森,这位平素温和如古玉的老人,此刻眉宇间锁着深沉的忧戚,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主席,倭寇此番暴行,绝非寻常摩擦,乃是蓄意挑衅,意在鲸吞!

    当此寇深祸亟之际,党内一切恩怨应暂且搁置,共赴国难方为第一要义啊!

    若东北有失,则华北门户洞开,寇骑可直驱南下,届时神州陆沉,我辈皆为千古罪人!”

    ————————————

    监察院长于右任,美髯戟张,性情刚直的他更是按捺不住,声若洪钟:

    “常公!眼下之势,犹兄弟阋于墙,而外侮已破门矣!

    岂能再执着于内争,坐视倭奴屠我同胞、裂我疆土?

    若一味强调‘安内’,恐内未及安,而国已将不国!

    此绝非领袖应有之担当!”

    ————————————

    立法院长邵力子扶了扶眼镜,语气沉痛地补充:

    “总裁,国际观瞻亦不可不顾。

    我若在此民族存亡关头仍汲汲于内战,而坐视地方军民独抗强虏,必遭天下诟病,失尽人心与国际同情啊!”

    甚至一些原本倾向常公的将领,也面露犹疑之色。

    毕竟,日本人的刀已经架到了整个民族的脖子上。

    ————————————

    然而,常委员长面沉如水。

    中原战事的顺利,让他更加坚信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方略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他耐心地听完众人的劝谏,指节轻轻敲击着红木桌面,开始了他的“阐述”:

    “诸公爱国之忧,中正感同身受。然,诸公只见倭寇之凶顽,未见我心腹之患更烈!”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辈,拥兵自重,割据称雄,实为国家统一最大之障碍!

    若此时与倭寇全面开战,则这些军阀必趁我后方空虚,群起而攻之!

    届时,前有虎狼之敌,后有豺豹之患,我军首尾难顾,必致全局崩溃!”

    “反之,若能趁此良机,一举荡平内乱,完成真正之统一,整合全国之力,则将来应对倭寇,方能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此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非是怯战,乃是谋国深远之策!

    些许局部之牺牲,有时亦是为全局胜利不得不付之代价。望诸公体谅操微之苦心!”

    ————————————

    这番"深谋远虑"的歪理,让林森闭目长叹。

    于右任愤而将茶杯顿在桌上,茶水四溅:

    "如此'顾全大局',与割肉饲虎何异?!只怕虎饱而人亡!"

    邵力子则颓然坐下,喃喃道:

    "千古骂名,恐自此始矣……"

    常委员长拂袖而去。

    ————————————

    于是,就在七月十九日当夜,常委员长发出了致张汉钦的第一封电令:

    “沈阳张副司令勋鉴:

    辽阳事悉。倭人横暴,殊堪痛恨。

    然当此国家多难之秋,务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授人以柄。

    一切以大局为重。

    ——操微(常南京字)。”

    ————————————

    七月二十日,清晨八时。

    在奉天,张汉钦那篇宣告"花园口大捷"、号召"血战到底"的《告全国同胞书》,如同惊雷般通过无线电波,震撼地传向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

    几乎就在同一秒钟,在南京,常委员长发出的第二道指令,也通过加密线路,精准地送达了奉天帅府的张汉钦案头。

    “汉钦吾弟:

    闻弟处或有激烈之举,兄心甚忧。倭寇狡诈,意在激我。

    望弟切勿逞一时之愤,而害国家十年生聚之百年大计。

    忍辱负重,相忍为国,方为党国干城之要道。

    切嘱!

    ——操微。”

    【注:1.由官方权威认证的词条“不抵抗政策”——

    明确某人电令:对日军挑衅不予抵抗。

    2.而前几年宝岛解密的部分电文,也证实了——

    直到11月,日军染指山东,某人仍令东北军避免与日军冲突】

    ————————————

    一边是面向四万万国民的豪迈宣告书,

    一边是私下劝阻"勿逞一时之愤"的怯懦退让紧箍咒。

    两封电文,如同冰与火,在时空的某个奇点猛烈相撞。

    ————————————

    当花园口歼敌近七万的详细战报摆在常委员长面前时,他那张脸上先是是不信,继而涌上计划被打乱的恼怒,以及一种被边缘化的极度尴尬。

    尤其是,他刚刚发出的那封"切勿逞一时之愤"的电文,与张汉钦宣告辉煌胜利、赢得万民敬仰的全国通电,形成了史上最惨烈的对比!

    ————————————

    “娘希匹!不知进退!”

    他低声骂了一句,一把将那份详细描述战果的电文抓在手中,狠狠地揉成一团。

    又觉不解气,唰唰几下撕得粉碎,扔在地上,踩了几脚,仿佛这样才能缓解心头那股灼烧般的尴尬。

    ————————————

    奉天帅府。

    张汉钦几乎是发出宣告战果的全国通电的同时,收到了常委员长要求怯懦退让的第二封电令。

    他看着那封字斟句酌、满是“忍辱负重”、“相忍为国”劝诫的电文,再看着战报上“歼敌四万七千”、“敌酋授首”的字样,一股荒谬感油然而生。

    他先是气得想拍桌子,随即却又忍不住摇头失笑。

    ————————————

    “王秘书长,”

    他唤来王树翰,将常委员长的两封电令递过去,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常公如此‘顾全大局’,‘深谋远虑’,实在令人……感佩。你以此为题,写一篇社论,好好‘赞一赞’常公的‘远见’与‘胸襟’。”

    ————————————

    王树翰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刻领会了少帅的意图。

    他扶了扶眼镜,沉吟片刻,便回到书房,一篇堪称民国政论史上绝妙讽刺典范的文章,很快跃然纸上。

    经张汉钦亲自审定后,为免过于冲击刚刚燃起的举国欢庆气氛。

    这篇社论被压至七月二十二日正午十二时,才以“东北政务委员会”名义,通电全国。

    ————————————

    电文标题:《赞顾全大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旷世楷模——常公操微》

    全国同胞钧鉴:

    倭寇犯境,山河震荡。幸赖我前方将士用命,于辽东花园口予敌重创,暂纾国难。

    捷报传来,举国欢腾,然欣喜之余,吾辈更当深切感念一位于幕后运筹帷幄、忍辱负重之舵手——

    我政府主席常公操微!

    ————————————

    当倭贼寻衅之初,凶焰滔天,世人皆曰可战之时。

    唯常公高瞻远瞩,洞悉其奸。

    常公深知,倭寇之目的,在于激我怒而兴兵,乱我‘攘外必先安内’之大局。

    ————————————

    故常公于十八日星夜,急电我东北边防,谆谆告诫:

    "力避冲突,以免扩大。"

    此非怯懦,实乃为国家保存元气之深谋远虑也!

    ————————————

    及至二十日晨,战端已启,风云险恶之际,常公再次驰电,苦口婆心:

    "切勿逞一时之愤,害国家大计。"

    "忍辱负重,相忍为国"

    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此何等胸襟?何等气度?

    ————————————

    古有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兵仙;

    蔺相如避廉颇之锋,乃有将相和之美谈。

    然观常公之忍让,其境界更超古人!

    ————————————

    试想:

    有一户人家,男主人正忙于与族内兄弟分家争产,忽有恶邻欺上门来。

    这恶邻不仅时常在门口撒尿圈地,今日更是变本加厉,竟光天化日之下翻墙入院,将其家中长女拖入厢房!

    女儿哭喊挣扎,家中忠仆上前阻拦,竟被恶邻及其家丁当场乱刀砍死!

    左邻右舍义愤填膺,操起棍棒便要教训恶霸。

    ————————————

    谁知这家男主人闻讯,却急忙拦住众邻居,拱手作揖道:

    "诸位高邻息怒!千万力避冲突!

    眼下我分家之事要紧,若此时与恶邻厮打,岂不耽误正事?

    小女……便让她暂且忍耐,须知切勿逞一时之愤,害家族大计啊!"

    ————————————

    此等"顾全大局"之精神,

    此等"海纳百川"之肚量,

    岂非"有容乃大"之最佳诠释?

    旷古未有之楷模!

    ————————————

    常公之谋,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全局之安稳;不在一时血气之胜负,而在百年国运之绵长。

    其忍常人所不能忍,让常人所不可让,心中所系,唯有党国之前途,民族之复兴。

    此等格局,此等担当,环顾当世,何人能及?

    称之为"旷世楷模",实至名归!

    ————————————

    今幸赖前方将士浴血,侥幸获此小胜,然吾辈更当时时谨记常公之教诲:

    胜利固然可喜,然"攘外必先安内"之根本国策不可动摇!

    唯有内部精诚团结,扫清寰宇,方能最终"外御其侮"!

    ————————————

    谨此通电,非为邀功,实为彰显常公之大德大慧。

    以昭示天下,我国有此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之领袖,实乃民族之幸,国家之福!

    (社论末尾,原封不动地附上了常委员长七月十八日夜和七月二十日晨发出的两封电令全文。)

    ——————

    这篇社论一出,真可谓石破天惊!

    初读之时,许多不明就里的人,见通篇皆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顾全大局”、“海纳百川”等溢美之词,还以为是东北方面真心实意地推崇常委员长。

    然而,当读者目光扫到末尾附上的那两封电令原文——

    “力避冲突”、“切勿逞一时之愤”、“忍辱负重”——

    再回想起花园口那歼敌七万的辉煌战绩,以及这两封电令与捷报几乎同时抵达的荒谬时间点……所有人都愣住了。

    ————————————

    紧接着,许多人下意识地又从头仔细读了一遍社论。

    这一遍,味道全变了!

    ————————————

    那字里行间的“忍辱负重”,分明是在讽刺其软弱退让;

    “深谋远虑”像是在嘲笑其战略误判;

    “顾全大局”简直就是在指控其置民族大义于不顾;

    “海纳百川”更是对其容忍外侮的极致挖苦!

    尤其是那个“老王、妻子、丈夫”的比喻,粗俗却又一针见血,将常委员长政策的荒谬揭露得淋漓尽致!

    ————————————

    表面极尽恭敬褒扬,实则每一个字都像是蘸着辣油的鞭子,抽得人火辣辣地疼!

    这种高级黑、反讽的笔法,让全国稍有见识的读者都看得目瞪口呆,继而拍案叫绝!

    ————————————

    茶馆酒肆,学校机关,人们争相传阅,议论纷纷。起初是窃窃私语,继而便是哄堂大笑和辛辣的评论。

    "以'家'代国,妙啊!"

    "这'男主人'莫不是指…?"

    "那'分家争产',分明是中原大战!"

    "'长女'自然是我东北,'恶邻'就是小日本了!"

    “高!实在是高!这王树翰不愧是刀笔吏出身,骂人都不带脏字儿!”

    “常公这次……可是被架在火上烤喽!”

    “看看!这才是真正的‘相忍为国’!人家东北军忍不了,直接把鬼子忍到海里喂鱼了!”

    “唉,只是这‘大局’……看得让人心寒啊。”

    举国哗然……

    ————————————

    常委员长"忍辱负重"的形象,与张汉钦"气吞山河"的壮举,形成了无比鲜明的对比。

    在北平,一位学者指着报纸对学生们叹道:

    "民心如水,载舟覆舟。自此以后,天下气运,其北移乎?"

    在上海,一位金融大亨合上报纸,对助手低声吩咐:"尽快评估,将部分资金转向东北投资的安全性及前景。"

    在南京,常委员长官邸传出瓷器碎裂之声,据说他整日未曾见客。

    ————————————

    彻底改变华夏命运的巨大变革,已拉开序幕——

    人心的天平,资本的流向,政治的焦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转向那片黑土地~

    一场深刻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