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过了腊八,京师的雪下得勤了,偏殿的窗台上,总积着薄薄一层白。朱祁镇晨起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摸枕头边的双枪竹兵——而是先问王振:“宣府有消息没?大同的兵到了没?”“还没呢。”王振帮他穿厚袄,手往他怀里摸了摸,确认装着信和梅片糕的布包还在,“昨儿兵部递了塘报,说兵队走到张家口了,再走三天,准到宣府。”
“三天啊。”他咂咂嘴,走到案边,拿起支小楷笔,在纸上画圈圈——他想画宣府的粮仓,可不知道粮仓长啥样,画来画去,只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圆,旁边点了几个小点儿,当堆在旁边的粮袋。
“画啥呢?”王振端着热粥进来,见他对着纸皱眉头,凑过去看,“这是……太阳?”
“才不是!”朱祁镇把笔一放,有点生气,“是宣府的粮仓!我想画出来,看看是不是跟小山似的,可我不会画。”
王振笑了,放下粥碗,拿起笔,在他画的圆旁边,添了个尖顶:“粮仓是这样的,尖顶,怕下雨漏进去。旁边再画个梯子,兵卒往上搬粮,得用梯子。”
他凑过去看,眼睛亮了:“对!还要画个小兵,站在粮仓门口,拿枪守着,就跟我的竹兵似的!”
“成。”王振拿着笔,慢慢画了个小人,手里举着两杆交叉的枪——跟双枪竹兵一模一样。
朱祁镇看得高兴,抢过笔,在小人旁边画了个小圆圈,当瓦剌的人:“让竹兵扎他!别让他靠近粮仓!”
正画得热闹,锦书顶着一头雪进来了,手里拿着个烫金的小盒子:“陛下,太皇太后让奴才送这个来,说是苏州来的匠人做的,给您玩。”
盒子打开,里面是个竹编的小粮仓——比朱祁镇画的精致多了,尖顶上还编着花纹,仓门能打开,里面放着十几个米粒大的小竹编粮袋,活灵活现。
“哇!”他一把抢过来,打开仓门,把小粮袋一个个拿出来,又一个个放回去,“跟真的一样!太皇太后咋知道我想画粮仓?”
“太皇太后听杨溥大人说了,陛下惦记宣府的粮仓呢。”锦书擦了擦脸上的雪,“还说,等开春瓦剌的事了了,让画工去宣府,画张真的粮仓图,给陛下看。”
“真的?”他抬头,眼睛亮得像灯,“画工画的,是不是比王振画的还像?”
“那可不。”锦书笑着点头,“画工能画粮仓上的砖,画搬粮的兵卒,连粮袋上的字都能画出来。”
他抱着小竹粮仓,乐了半天,又想起啥,把装着陈皮蜜饯的坛子抱过来,打开盖:“锦书,你吃块蜜饯,甜的,太皇太后给的。”
锦书没敢接,笑着推辞:“陛下留着吃,奴才得回仁寿宫复命呢。对了,太皇太后还说,今儿晚膳在仁寿宫吃,炖了鹿肉,给陛下补身子。”
锦书走后,朱祁镇把小竹粮仓放在案上,跟双枪竹兵摆在一起——竹兵站在粮仓门口,像真的在守卫似的。他摸着粮仓的门,忽然问王振:“宣府的粮仓里,是不是也有这么多粮袋?够兵卒吃多久?”
“够吃大半年呢。”王振帮他把蜜饯坛子盖好,“就算瓦剌来抢,也抢不完,再说还有大同的兵守着。”
“那就好。”他点点头,又拿起笔,在之前画的“歪歪扭扭粮仓”旁边,照着小竹粮仓,画了个更圆的顶,“我要多画几张,等画工画了真图,我就跟他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王振笑着应着,刚要收拾画纸,殿外传来小内侍的喊声:“陛下!王公公!兵部李主事来了,说有宣府的急报!”
朱祁镇手里的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晕开个小圈。他抓起案上的双枪竹兵,蹭地站起来:“是不是大同的兵到了?还是瓦剌又来闹事了?”
李主事跑得满头汗,进殿就躬身:“回陛下,是好消息!大同的兵,提前到宣府了!刚递来的塘报,说兵队昨儿傍晚就到了,宣府总兵领着人去接的,老兵们都归队了,没一个耽误的!”
“真的?”朱祁镇举着竹兵,跳了一下,“他们没耽误?那姓王的老兵,见着他娘了没?姓刘的见着他娃了没?”
李主事愣了下,赶紧点头:“见着了!总兵在塘报里写了,老兵们都见着家人了,还带了家里的馒头、咸菜来,说要跟弟兄们一起吃,谢谢陛下恩准他们回家。”
朱祁镇心里暖烘烘的,抱着双枪竹兵,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雪:“他们真好,没骗人,说归队就归队。”
“可不是嘛。”王振凑过来,“都是好兵,有他们在宣府,陛下就放心吧。”
他点点头,又想起晚膳的鹿肉,忽然说:“王振,一会儿去仁寿宫吃鹿肉,你跟太皇太后说,让小厨房多盛一碗,送到兵部去,给李主事吃——他跑这么快,肯定饿了。”
王振笑了:“陛下仁心,奴才记住了。”
朱祁镇又看向案上的小竹粮仓和画纸,嘴角翘得老高——大同的兵到了,粮仓也安全,还有小竹粮仓玩,晚上还能吃鹿肉,今天可真好。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