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勇力之约林基甸第一次见到约阿施,是在城郊的“橡树农场”。盛夏的阳光炙烤着麦田,她蹲在酒榨旁记录小麦的出油率,笔记本上的字迹被汗水洇得模糊,身后忽然传来带着麦香的声音:“这台酒榨的压榨力度没调好,每百斤小麦要多损耗两斤,你看压力表的指针已经偏了。”
她回头,撞进一双盛着坚定光的眼。男人穿件浅灰色短袖,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上串着的木质念珠,怀里抱着本翻旧的《士师记注释》,书脊内侧贴着张泛黄的经文卡片,写着“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我叫约阿施,”他指了指她手里的记录本,“你是农科院来做‘古法榨油’研究的?看你调设备的手法,像是第一次接触酒榨。”
林基甸愣住。作为“传统农业技术传承”项目负责人,她最近总陷在实践困境里——改良的古法榨油技术推广受阻,农户抱怨“效率低、不赚钱”;在农场做实验时,一台酒榨突然故障,导致半天的成果付诸东流,连导师都劝她“放弃小众方向,回归现代技术研究”。她像个躲在酒榨旁的胆怯者,直到上周在教堂听到牧师讲《士师记》6章,那句“你靠着你这能力去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吗?”像声号角,才让她来这处以“橡树”为名的农场,想在“传统与信仰”中找回前行的勇力,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林基甸,”她攥紧手里的钢笔,指节泛白,“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基甸能从‘至微小’的人成为勇士,而我连推广一项技术都做不到?就像神说‘耶和华与你同在’,可我却总觉得自己没能力。”
约阿施把《士师记注释》放在酒榨旁的石桌上,弯腰调整压力表:“基甸最初也觉得自己不行,他躲在酒榨旁打麦子,连面对米甸人的勇气都没有——可神看他,不是看他的能力,是看他的心。”他从背包里取出一张手绘的“基甸与米甸人作战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基甸的军队部署、米甸人的营地位置,甚至“火把与空瓶”的战术细节。“你看这战术,”他指着地图,“基甸只用三百人就打败了米甸大军,不是因为人多,是因为他顺服神的带领——神的勇力,从来不是让人靠自己,是让人靠祂的应许。”
他的话像凉风拂过麦田,慢慢驱散了林基甸心里的焦虑。那天他们在农场待了一下午,夕阳把麦田染成金红色。她说起项目推广的无奈:为了说服农户尝试新技术,跑了十几个村庄,却只签下两家;为了修复故障的酒榨,熬了三个通宵查资料,却还是找不到关键问题。约阿施则讲起他的经历——五年前放弃城市的IT工作,回到祖父留下的农场,最初连分辨小麦品种都要靠老账本,靠“神必带领”的信念慢慢摸索;有次遭遇蝗灾,他和信徒们一起祷告,后来来了一群益鸟,竟奇迹般控制住了虫害。“你看那片橡树林,”他指着远处,“是我祖父种的,当年差点被台风刮倒,可它现在长得比任何树都粗壮——神的带领,往往在看似绝望的时刻显现。”
“下周农场要办‘勇力见证会’,”约阿施收拾工具时忽然说,“会邀请不同行业的人分享‘从微小到勇敢’的故事,农场的橡树下会挂‘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的经文。你要是有空,来做分享嘉宾吧,或许能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你要的勇力。”
林基甸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宿舍翻看基甸的故事,看到“基甸求神用羊毛显兆”的记载,忽然想起自己的项目——她总在担心“技术不行”“农户不接受”,却忘了像基甸那样,带着信心迈出第一步。于是周六清晨,她带着修改后的技术推广方案,走进了农场的见证会现场。
见证会的气氛格外热烈,分享的人里有从摆地摊做起的创业者,有克服口吃成为讲师的青年,还有像林基甸这样在专业领域受挫的研究者。当一位曾因车祸失去左腿的农夫说“我以为再也种不了地,可靠着神的勇力,我现在能用假肢操作农机”时,林基甸忽然明白:“勇力”不是没有恐惧,是带着恐惧仍顺服;“大能”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是靠神的差遣与带领。
从那以后,林基甸成了农场的常客。她会在周末跟着约阿施操作酒榨,把改良技术与农户的实际需求结合;约阿施则会陪她走访村庄,用“基甸的故事”帮她鼓励农户。他们的相处像基甸与神的关系,在彼此的生命里成为“勇力的伙伴”,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神的预备。
深秋的时候,林基甸的“传统农业技术传承”项目终于有了突破——不仅有二十家农户签下合作协议,她改良的古法榨油技术还获得了“非遗创新奖”。约阿施在农场的橡树下向林基甸求婚了,他手里拿着一枚用麦秸秆编织的戒指,内侧刻着“勇力之约”四个字:“基甸,神让我们在麦田与酒榨旁相遇,是要我们一起成为‘勇力的见证者’,像基甸那样,从微小中活出神的大能,把‘靠神得胜’的信念传给下一代,你愿意吗?”
林基甸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农场的麦田里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士师记》6:14-15:“耶和华观看基甸,说:‘你靠着你这能力去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吗?’基甸说:‘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那天的阳光格外温柔,麦田里的麦穗随风起伏,像在为新人祝福,亲友们唱起《靠主勇力》,歌声在田野里久久回荡。
婚后,他们一起扩建了“橡树农场”,增设了“勇力课堂”,既推广传统农业技术,也向农户分享“靠神得胜”的真理。课堂的墙上挂着四幅经文拓片:“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你靠着你这能力去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吗?”“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
有天下午,一个年轻农户来课堂咨询:“我想种有机蔬菜,可大家都说风险高,我怕赔本,不敢尝试。”
约阿施蹲下身,指着墙上的拓片说:“基甸最初也怕,可他顺服神的差遣,最终得胜——你想种有机蔬菜,这或许就是神放在你心里的感动。不用怕风险,先从小面积试种开始,像基甸先求神显兆那样,一步步验证,神必带领你。”
林基甸则拿出技术推广方案,翻到“风险控制”的页面:“我们设计了‘保底收购’模式,你种出的有机蔬菜,我们会以合理价格收购,降低你的风险——就像神给基甸‘三百人’的信心,我们也会给你实际的支持,让你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年轻农户拿着方案,眼里泛起光:“我想试试!”林基甸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胆怯——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勇力之约”的传承,是像基甸那样,把“从微小中靠神得胜”的信念代代传递,让每一代人都知道,无论自己多平凡、多渺小,只要顺服神的差遣,就能活出祂赋予的大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勇士。
很多年后,林基甸和约阿施的儿女也成了农业工作者。儿子林勇力接过了农场的管理工作,继续推广传统农业技术;女儿约恩典则成了一名乡村牧师,像父亲那样,用“基甸的故事”鼓励困境中的人。他们的女儿在一次讲道中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种庄稼的技术,更是‘勇力之约’的真理——神看我们,不是看我们的能力大小,是看我们是否愿意顺服;人类繁衍的意义,就是让这份‘靠神得胜’的勇力代代传递,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微小中,活出神的大能。”
每年盛夏,林基甸和约阿施都会带着子孙们在农场的橡树下祷告,感谢神保守农场的见证,也感谢祂赐下“勇力之约”。风吹过麦田的声音,像在诉说着古老的得胜故事,经文“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的回响,在田野的上空轻轻飘荡——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勇力之约”,在时光里永远坚固,永远鲜活。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