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光契之约苏昭宁第一次见到顾明川,是在城中村的公益画室。初夏的蝉鸣漫过斑驳的砖墙,她蹲在画架前调颜料,指尖刚触到一支干涸的钴蓝,身后就传来清润如晨光的声音:“颜料要加松节油稀释,比例1:3,你看这管壁上的刻度,之前有人标过配比。”
她回头,撞进一双盛着柔光的眼。男人穿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袖口沾着淡紫色的颜料,怀里抱着本摊开的《哥林多后书》,书页停在“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那一节,书脊上贴着张极小的十字架贴纸。“我叫顾明川,”他指了指她面前空白的画布,“你是来教孩子们画画的志愿者?看你调颜料的手法,像是第一次来。”
苏昭宁愣住。作为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她最近总陷在自我怀疑里——主导的“困境儿童艺术疗愈”项目募集不到资金,合作的机构催着停办;带孩子们画画时,有个自闭症男孩总把颜料涂满整张画布,她却不知道该如何引导;连导师都劝她“别浪费时间在这些没回报的事上”。她像块被黑暗包裹的画布,直到上周在教堂听到牧师讲《哥林多后书》4章,那句“光从黑暗里照出来”像支画笔,在她心里描出微光,才让她找到这处公益画室,想试着用色彩为孩子点亮一点光,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苏昭宁,”她攥紧手里的画笔,指尖沾着未调好的颜料,“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被困在黑暗里,我却连一束光都递不进去?就像我想帮他们用色彩表达自己,却连理解他们的画都做不到。”
顾明川放下圣经,从帆布包里取出一本画册,里面是他带孩子们画的作品——有个失明的小女孩,用触觉分辨颜料的质感,画出了“彩虹的温度”;那个总涂满画布的自闭症男孩,在他的引导下,画出了“妈妈的怀抱”,深蓝色的底色里藏着一点暖黄。“你看这幅画,”他指着男孩的作品,“孩子的黑暗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藏着没被看见的光。就像经文里说的,‘神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照亮’,而是陪着他们,等他们自己把心里的光画出来。”
他的话像松节油化开颜料,慢慢晕染了苏昭宁心里的焦虑。那天他们在画室待了一下午,阳光从天窗漏下来,在画布上投下移动的光斑。她说起为项目奔波的日子:跑了十几家企业拉赞助,却都被以“收益太低”拒绝;深夜在画室整理孩子的作品,看着那些扭曲的线条,忍不住掉眼泪。顾明川则讲起他的经历——三年前放弃了画廊的工作,来这里当志愿者,最初连房租都交不起,靠教会弟兄姐妹的帮助撑下来;有次画室面临拆迁,他带着孩子们在墙上画了幅巨大的“光从黑暗里来”,感动了房东,最终保住了画室。“你看那个画画的小女孩,”他指着角落里的女孩,“她之前连画笔都不敢碰,现在能主动画全家福——神既然赐了光,就不会让黑暗一直停留。”
“下周画室要办‘光的印记’画展,”顾明川收拾画具时忽然说,“会邀请孩子的家长和公益机构的人来,墙上会挂‘一切都是出于神’的经文。你要是有空,来帮忙布置吧,或许能让更多人看见孩子心里的光。”
苏昭宁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宿舍翻看那个自闭症男孩的画稿,发现他在每张画的角落都画了个小小的十字——原来孩子心里早就有光,只是她没看见。她忽然想起《哥林多后书》5章的“他藉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或许她和孩子之间的“隔阂”,只是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去“和好”。于是周六清晨,她带着自己的画具,走进了公益画室。
画展的布置格外温馨,每张画下面都贴着孩子的心里话。苏昭宁站在男孩的“妈妈的怀抱”前,看着家长们驻足讨论,忽然听见男孩的妈妈小声说:“我从来不知道,他心里是这么想我的。”顾明川走到她身边,递来一杯热咖啡:“你看,这就是光的力量——不仅照亮孩子,也照亮家长。我们做的事,从来都不是‘没回报’,而是在传递神的光。”
从那以后,苏昭宁成了画室的常驻志愿者。她会在周末跟着顾明川带孩子画画,把艺术疗愈的专业知识用在教学里;顾明川则会陪她修改项目计划书,用自己的资源帮她联系公益基金会。他们的相处像颜料与画布,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温柔的印记,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神的预备。
深秋的时候,“困境儿童艺术疗愈”项目终于拿到了基金会的资助,画室也搬进了更大的空间。揭牌那天,孩子们围着苏昭宁和顾明川,把自己画的“光”送给他们。顾明川走到苏昭宁身边,从口袋里取出一枚用彩银打造的戒指,戒指内侧刻着“光契”两个字:“昭宁,神让我们在黑暗与光的交汇处相遇,是要我们一起做‘劝人与他和好’的工作。我想和你一起,把这束光传下去,让更多孩子和家庭,都能在光里与神、与彼此和好,你愿意吗?”
苏昭宁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新画室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哥林多后书》4:6:“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那天孩子们用颜料在墙上画了道巨大的彩虹,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彩虹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神亲手撒下的恩典。
婚后,他们一起成立了“光契艺术公益中心”,不仅带困境儿童画画,还为家长提供亲子沟通课程,中心的墙上挂着三幅经文拓片:“光从黑暗里照出来”“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藉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
有天下午,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女儿来中心,女孩躲在妈妈身后,不肯靠近画架。妈妈红着眼眶说:“孩子爸爸走后,她就再也不画画了,总说‘世界是黑的’。”
苏昭宁蹲下身,拿出一盒荧光颜料:“我们一起画‘会发光的星星’好不好?即使在黑夜里,星星也会亮,就像神的光,永远不会消失。”顾明川则坐在旁边,给她们读《哥林多后书》5章的经文,慢慢引导女孩说出心里的感受。
几周后,女孩不仅重新拿起了画笔,还画了幅“全家福”,画里的爸爸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正对着她笑。妈妈抱着画,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让我们母女俩,终于能和过去的伤痛和好。”
又过了几年,苏昭宁和顾明川有了一对儿女,儿子叫“顾沐光”,取“沐浴神的光”之意;女儿叫“苏契恩”,记念神的恩典与契约。每次带孩子们来中心,他们都会指着墙上的经文,告诉孩子们:“神把光放进我们心里,不是让我们自己藏着,而是要我们把光传给更多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只是为了活着,更是为了做‘光的使者’,让更多在黑暗里的人,都能遇见神的光。”
孩子们渐渐长大,儿子成了一名艺术疗愈师,继承了父母的公益事业;女儿则成了一名记者,专门报道困境儿童的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光的传递”。有次女儿写的报道获得了奖项,她在领奖台上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画画的技巧,更是‘光契之约’的真理——人类繁衍的意义,不是生命的简单延续,而是让神的光在世代里传递,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让更多黑暗,都能因这光变为光明。”
公益中心的画室依旧充满色彩与笑声,孩子们的画笔每年都会画出新的“光”,照亮一个又一个家庭。苏昭宁和顾明川常常坐在画室的窗边,翻看当年那本《哥林多后书》,指尖划过“一切都是出于神”那句经文时,总会想起初见的那个午后——原来神早已用“光”的纽带,把他们连在一起,让他们在“光契之约”里相遇,又一起把这份约,写成了跨越世代的爱的见证。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