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定例之约海若第一次见到陆雅各,是在海滨小镇的潮汐观测站。仲秋的海风卷着咸湿的气息,她蹲在礁石上记录海浪数据,笔记本上的曲线歪歪扭扭,身后忽然传来带着海风清冽的声音:“今天是大潮期,浪高要按农历十五的引力系数校准,你现在的数值差了0.3米。”
她回头,撞进一双映着碧海的眼。男人穿件藏蓝色冲锋衣,裤脚沾着海沙,怀里抱着本翻旧的《海洋动力学》,扉页夹着张塑封的经文卡片,上面印着“我以永远的定例,用沙为海的界限,水不得越过”。“我叫陆雅各,”他指了指她笔记本上的错误数据,“你是市海洋局的观测员?看你记录的手法,像是刚轮岗过来的。”
海若的指尖骤然攥紧笔杆,指节泛白。作为海洋生态研究员,她最近像被卷进了风暴潮——负责的“海岸带保护项目”因连续暴雨数据失真,合作的渔民抱怨“监测不准害我们少捕鱼”,连领导都找她谈话,说“再出问题就换项目组”。她像块被海浪冲刷的礁石,在现实的冲击下没了棱角,直到上周在镇上教堂看到墙上的经文“波浪虽然翻腾,却不能逾越”,才想起这个守着“永远定例”的观测站,想来找找数据异常的原因,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海若,”她声音轻得像退潮时的细浪,“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按流程监测,数据却总出问题?就像我想守护这片海,却连最基本的观测都做不好。”
陆雅各把《海洋动力学》放在观测站的石桌上,弯腰捡起一块被海浪磨圆的鹅卵石:“你看这石头,被浪冲了十几年,却始终没被卷进深海——因为海有界限,浪再大也越不过沙的定例。”他打开观测站的老记录仪,屏幕上跳出近十年的潮汐数据,“我在这里守了八年,再大的风暴潮,也没越过圣经里说的‘沙的界限’。数据不准,或许是你太急着要结果,忘了海洋有自己的定例。”
他的话像退潮后的阳光,慢慢晒干了海若心里的焦虑。那天他们在观测站待了一下午,夕阳把海面染成熔金,海浪拍岸的声音伴着经文的低语,在礁石间回荡。她说起在实验室熬到凌晨的日子,说起看到渔民失望眼神时的愧疚;陆雅各则讲起观测站的过往——五年前台风“海燕”过境,巨浪冲毁了观测站的围墙,他抱着记录仪在礁石上守了一夜,靠着“波浪不能逾越定例”的信念撑到天亮。“你看那道沙堤,”他指着远处的海岸,“当年被浪冲垮了,我们跟着圣经里的定例重新堆筑,现在成了最坚固的防线。神既然为海立了定例,就不会让我们的努力白费。”
“下周有场小潮,”陆雅各收拾仪器时忽然说,“凌晨四点的潮位最稳,适合补测数据。观测站的墙上刻着‘耶和华用能力创造大地’,或许你能在涨潮时,找到你要的答案。”
海若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实验室翻看之前的观测记录,看到扉页上自己写的“守护大海的定例”,忽然想起《耶利米书》10章的“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聪明铺张穹苍”。于是周六凌晨三点,她裹紧冲锋衣,踩着海露未干的礁石,走进了观测站。
陆雅各已经在调试仪器,观测站的石墙上,果然刻着深色的经文。随着潮水慢慢上涨,他教海若用老式水位计手动补测,指尖偶尔碰到她的手,两人都会默契地避开,却又在目光交汇时泛起微红。“你看这潮水,”陆雅各指着海面,“不管浪多急,到了沙堤就会退回去——就像神的定例,永远不会改变。之前有个年轻观测员总想‘预测’海浪,我说‘我们不用预测,只要守住定例就好’,后来他也成了最靠谱的观测员。”
海若忽然明白,自己之前太执着于“控制数据”,却忘了像守着沙堤定例那样,顺应海洋的规律。那天补测的数据格外精准,回去后她重新调整了项目方案,把“潮汐定例”纳入生态保护模型。三周后,项目组提交的报告获得了局里的认可,领导拍着她的肩说:“这才是海洋研究员该有的样子——懂大海,更懂敬畏。”
从那以后,海若成了观测站的常客。她会在周末来帮忙补测数据,把实验室的新技术教给陆雅各;陆雅各则会在她加班时,送来刚煮的姜茶和烤鱿鱼,陪她一起分析潮汐规律。他们的相处像潮汐与沙堤,在定例中慢慢靠近,每一个瞬间都藏着对大海的敬畏和对神的信靠。
深冬的一天,小镇遭遇了罕见的寒潮,近海的养殖网箱被冻裂,渔民们围着观测站焦急地问“什么时候能回暖”。海若看着冻得发紫的渔民,心里也跟着发凉。陆雅各却拿出圣经,翻到《耶利米书》10章,轻声念:“耶和华用能力创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聪明铺张穹苍。”他召集大家在观测站的空地上生起篝火,“神既然为海立了定例,就不会让寒冬一直持续。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一起修补网箱,等春天来的时候,一定会有好收成。”
那天他们从清晨忙到深夜,陆雅各教渔民们用废弃的渔网编织防寒帘,海若则联系局里申请应急物资。篝火映着每个人的脸,海浪虽然还在寒风里翻腾,却仿佛被“定例”安抚,渐渐变得平缓。海若看着身边认真教渔民打结的陆雅各,忽然觉得心里踏实——原来面对困境时的不安,往往是因为忘了创造大地的神,忘了祂为万物设立的永远定例。
第二年春天,近海的渔获迎来丰收。渔民们提着装满鱼虾的篮子,来到观测站感谢海若和陆雅各,还在观测站旁立了块石碑,刻上“以永远的定例,用沙为海的界限”。陆雅各走到海若身边,从口袋里取出一枚用海螺打磨的戒指,内侧刻着“定例之约”四个字:“海若,神为海立了定例,也为我们预备了彼此。我想和你一起,守着这片海,守着祂的定例,直到永远。”
海若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观测站的礁石上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耶利米书》5章:“耶和华说:你们怎么不惧怕我呢?我以永远的定例,用沙为海的界限,水不得越过。因此,你们在我面前还不战兢吗?”那天的海浪格外温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新人身上,像神亲手降下的祝福。
婚后,他们一起扩建了观测站,增设了“海洋生态科普角”,既监测潮汐,也向游客和渔民普及海洋保护知识。科普角的墙上挂着两幅经文拓片,一幅是“耶和华用能力创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另一幅是“雅各的份不像这些,因他是造作万有的主”。
有天下午,一群小学生来观测站参观,一个小男孩指着海浪问:“叔叔阿姨,海浪为什么不会把陆地都淹了呀?”
陆雅各蹲下身,指着沙滩上的浪花线:“因为神给海立了定例,用沙子做界限,浪再大也越不过去。就像爸爸妈妈会给我们定规矩,不是要限制我们,而是要保护我们。神的定例,也是为了保护大海和我们。”
海若则拿出海洋模型,教孩子们认识潮汐规律,还把印着经文的小卡片分给他们。孩子们举着卡片在礁石上奔跑,笑声像海浪般清脆。海若看着他们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迷茫——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承接神的定例,守护祂创造的万物,把“永远定例”的真理代代相传,让每一代人都能在风浪中,看见神设立的界限与保护。
很多年后,海若和陆雅各的儿女也成了海洋工作者。儿子接过了观测站的工作,继续守着“沙为海的界限”;女儿则成了海洋环保志愿者,走遍沿海小镇宣传生态保护。他们的女儿在一次演讲中说:“我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监测潮汐的技术,更是对神定例的敬畏——祂创造大海,也为大海立了永远的定例;祂创造我们,也为我们的生命立了定例,那就是在繁衍中传递爱与敬畏,守护这片祂所爱的土地与海洋。”
每年仲秋,海若和陆雅各都会带着子孙们在观测站的礁石上祷告,感谢神保守这片海,也感谢祂设立的永远定例。海风拂过他们的头发,海浪拍打着沙堤,经文“波浪虽然翻腾,却不能逾越”的声音,在海滨小镇的上空轻轻回荡——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定例之约”,在时光里永远坚固,永远安稳。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