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入秋后的银杏巷,空气里开始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清代文人故居修缮完工后,林夕和晨光又花了半个月时间,按照沐倾城寄来的资料布置室内 —— 堂屋摆放着仿制的清代八仙桌和太师椅,墙上挂着苏家当年的书画临摹件;东厢房改成了史料陈列区,玻璃展柜里整齐摆放着苏家的书信、账本和那片青花瓷片;西厢房则布置成临时体验区,放着文房四宝,供游客体验书法绘画。开馆前一天,居民们自发来到故居帮忙打扫。王奶奶拿着抹布,仔细擦拭着八仙桌上的雕花:“明天开馆,可不能让游客看到一点灰尘。” 李叔则带着几个年轻居民,在故居门口挂起了红灯笼,青石板路上也铺上了红色的地毯,一派喜庆的景象。
林夕和晨光忙着核对开馆流程,突然听到巷口传来熟悉的声音。两人抬头一看,竟是周教授提着一个旧皮箱走了过来:“听说故居今天要布置最后一遍,我特意赶过来看看,顺便给你们带了点东西。” 他打开皮箱,里面是几本清代文人的诗集和一套泛黄的线装书,“这些都是我收藏的老书,放在故居里展览,能让游客更了解当时的文人生活。”
林夕惊喜地接过书:“周教授,您怎么还特意跑一趟,太谢谢您了。” 周教授笑着说:“我早就想来看看修好的故居了,再说,这么有意义的事,我可不想错过。”
当天晚上,林夕和晨光坐在故居的堂屋里,借着柔和的灯光整理周教授带来的老书。晨光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锦盒:“明天开馆,我有件礼物要送给你。” 林夕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枚银戒指,戒面上雕刻着故居的轮廓,旁边还缠绕着银杏叶的花纹。“这是我特意找工匠定制的,” 晨光握住她的手,“之前那枚戒指是承诺,这枚戒指,是想告诉你,以后每一个重要的时刻,我都想和你一起在银杏巷度过。”
林夕眼眶一热,将戒指戴在无名指上,与之前的戒指叠在一起,正好组成了 “光与影” 的图案。她靠在晨光肩上,看着窗外挂着的红灯笼,轻声说:“有你在,有银杏巷在,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第二天一早,银杏巷就热闹起来。居民们穿着整齐的衣服,早早地在故居门口等候。附近社区的居民、老建筑保护爱好者,还有不少媒体记者,都闻讯赶来参加开馆仪式。沐倾城虽然没能回来,但特意委托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送来一个巨大的花篮,花篮上写着 “祝银杏巷清代文人故居开馆大吉 —— 沐倾城”。
上午九点,开馆仪式正式开始。周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上台致辞:“银杏巷清代文人故居的修复,不仅是对一栋老建筑的保护,更是对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这正是我们当代人需要学习的。”
随后,林夕走上台,向大家介绍了故居的历史和修复过程:“从发现故居的历史价值,到寻找传统工匠,再到居民们齐心协力参与修缮,每一步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未来,我们会定期在这里举办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老巷的故事,爱上老巷的文化。”
仪式结束后,游客们有序地走进故居参观。在史料陈列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着苏家的书信,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过,我们家祖上就是从银杏巷迁出去的,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这么多当年的物件。” 林夕连忙上前,和老人聊了起来。原来,老人的祖上正是苏家的旁支,当年因为战乱迁到了外地,这些年他一直四处寻找祖上的遗迹,没想到在银杏巷找到了归宿。
在体验区,孩子们围在书桌旁,拿着毛笔认真地练习书法。一位年轻的妈妈笑着说:“现在的孩子很少接触传统文化了,能在这么有氛围的地方体验书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 林夕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样子,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妈妈学画画的场景,心里充满了欣慰。
中午时分,王奶奶和几位居民推着餐车来到故居,给大家准备了免费的茶水和点心。“大家辛苦了,吃点东西歇歇脚。” 王奶奶热情地招呼着游客,“这些点心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有桂花糕、绿豆酥,都是老巷的味道。” 游客们接过点心,品尝着地道的家常味道,纷纷称赞:“这味道太正宗了,比外面买的还好吃。”
下午,故居里举办了第一场文化讲座,邀请了当地的文化学者,为大家讲解清代文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成就。讲座结束后,游客们还意犹未尽,围着学者提问。林夕和晨光则在一旁,耐心地解答着游客关于银杏巷历史和 “光影回廊” 设计的问题。
傍晚时分,游客渐渐散去,居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收拾着故居里的桌椅,打扫着地面的卫生。王奶奶看着收拾干净的故居,笑着说:“今天真是太热闹了,看到这么多人喜欢我们的老巷,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李叔也说:“以后我们要把故居打理好,让更多人来银杏巷,了解我们的文化,爱上我们的家乡。”
林夕和晨光站在故居门口,看着夕阳下的银杏巷。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晃,青石板路上还残留着游客的脚印,老银杏树的叶子开始泛黄,落在地上,像是给巷子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周教授走过来,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今天的开馆仪式很成功,你们为老建筑保护做了一件大好事。”
就在这时,林夕的手机响了,是沐倾城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沐倾城站在国外一座古建筑前,背景里传来悠扬的钟声:“林夕,开馆仪式顺利吗?我看基金会工作人员发来的照片,很热闹啊。” 林夕笑着说:“特别顺利,还有一位苏家的后人特意赶来,看到了祖上的物件,特别激动。”
沐倾城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欣慰:“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们一定能做好。我这边正在考察一座百年教堂,打算纳入基金会的保护项目,等忙完了,我一定回银杏巷看看。” 挂了电话,林夕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无论身在何处,沐倾城始终牵挂着银杏巷,牵挂着老建筑的保护。
晚上,居民们在银杏树下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祝晚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家常菜,聊着白天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巷子里。王奶奶端着酒杯,站起来对林夕和晨光说:“丫头,小陈,谢谢你们为银杏巷做的一切。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故居,没有这么热闹的银杏巷。”
林夕和晨光也站起来,举起酒杯:“其实我们没做什么,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守护银杏巷,让这里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晚宴结束后,林夕和晨光手牵手走在青石板路上。月光洒在巷子里,给老建筑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晕。林夕看着无名指上的两枚戒指,轻声说:“你说,多年以后,会不会有人像我们守护苏家故居一样,守护着银杏巷,守护着我们的故事?”
晨光停下脚步,将她拥入怀中:“一定会的。因为这里不仅有老建筑,有传统文化,更有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牵挂。这些情感,会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银杏巷最珍贵的财富。”
夜风拂过,带来阵阵银杏叶的清香。林夕靠在晨光怀里,看着满天的繁星,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期待。她知道,银杏巷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她和晨光的故事,也会像这银杏巷一样,在时光的流逝中,愈发温暖,愈发长久。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