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四十六章 刘禹锡的“贬谪逆袭记”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在唐朝的贬谪路上遇到刘禹锡,大概率会觉得这人力气有点怪——别人被贬了,不是哭哭啼啼就是唉声叹气,他倒好,在朗州的秋天里对着天喊“秋天比春天还好看”,在和州的破屋子里写“我这房子虽破,可我品德香”,到了苏州还忙着帮老百姓救灾,忙得脚不沾地。

    有人说他“心大”,也有人说他“装的”,只有刘禹锡自己知道:贬谪不是“掉坑里”,是老天爷给了个机会,让他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活成不一样的人。

    今天就聊聊,刘禹锡是怎么在一次比一次难的贬谪里,把“苦日子”过成“精神修行”,最后活成连逆境都打不垮的模样。

    朗州秋夜:别人哭秋天,他偏说“秋日胜春朝”

    第一次被贬到朗州的时候,刘禹锡33岁。正是男人想干一番大事的年纪,却被扔到了这个“连消息都传不出去”的穷地方。

    朗州的秋天不好过。风一刮,树叶哗啦啦掉,江边的草都黄了,连鸟叫都透着股冷清。那会儿的文人,一到秋天就开始“悲秋”,写的诗不是“万里悲秋常作客”,就是“秋风萧瑟天气凉”,好像秋天就是用来哭的。

    有一天傍晚,刘禹锡在江边散步。风裹着落叶吹到他脸上,旁边有个老农叹着气说:“天凉了,收不成庄稼咯,这日子咋过哟。”换作别人,说不定也跟着叹气,可刘禹锡盯着天上看——你猜他看到啥了?

    一只白鹤,从灰蒙蒙的云里冲了出来,翅膀一振,直往天上飞,把那些愁眉苦脸的云都甩在了后面。他一下子就看呆了,心里的堵得慌好像被这只鹤给戳破了,就喊出声:“谁说秋天只能哭?我看这秋天,比春天还带劲!”

    回到破屋子,他就写了《秋词》,第一句就把“悲秋”的老规矩给破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春天是好,花开得艳,太热闹了,热闹得让人慌;秋天不一样,天更高,云更淡,连一只鹤飞上天,都能把人的心思带到云里头去——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多带劲!

    他为啥能写出这话?不是他没吃过苦。朗州的冬天冷得钻骨头,他没钱买炭火,裹着薄被子看书;想跟朋友聊聊天,翻山越岭寄封信,得等半个月才有回音。他不盯着“苦”看,反而盯着那些“亮”的东西:

    - 早上起来,看到院子里的竹子没黄,还绿得精神,他就觉得“这竹子比长安的花还好看”;

    - 傍晚去江边,听到渔民唱着歌收网,哪怕鱼不多,那歌声也透着股活气,他就跟着哼两句;

    - 下雨的时候,他看着雨打在荷叶上,滴答滴答响,都觉得“这声音比长安的琵琶还好听”。

    其实他不是看不见苦,是他不愿意被苦困住。就像那只鹤,别人只看见秋天的冷,他却看见鹤冲破云层的劲儿——人也一样,心里有股“往上飞”的劲儿,再冷的秋天,也能活出春天的意思。

    后来有人问他:“你在朗州那么苦,咋还能这么乐呵?”刘禹锡笑着说:“苦是苦,苦里也有甜啊。你要是总盯着苦,甜就看不见了。”

    和州破屋:被知县刁难三次,他写《陋室铭》怼回去

    贬谪的日子一长,刘禹锡就成了“贬官专业户”——从朗州到连州,再到夔州,最后又被调到和州。本以为到了和州能安稳点,没想到遇到个故意刁难他的知县。

    这知县知道刘禹锡是“被贬的官”,没靠山,就想欺负他。第一次分房子,把他安排在城南的江边,房子又小又潮。换作别人,可能会去找知县理论,刘禹锡啥也没说,还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意思是“我在江边看船,心里还想着国家大事,你这点小刁难,我根本不放在眼里”。

    知县一看,嘿,这小子还挺硬气!第二次就把他的房子调到城北,房子更小了,住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刘禹锡还是没生气,又写了副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我住的地方是小,我心还在长安,想的是给国家做事,你这点小动作,没用!”

    知县气坏了,第三次直接把他塞进了城里一间破得不能再破的屋子——一丈见方,连窗户都漏风,下雨天还漏雨,晚上睡觉能听到老鼠跑。这下连邻居都看不下去了,说:“这知县太欺负人了,你去告他啊!”

    刘禹锡却笑了。他看着这破屋子,桌子上摆着书,墙上挂着古琴,窗外还有几丛竹子,觉得这屋子挺好:“虽然小,虽然破,我在这里能看书,能弹琴,能想事情,这不比那些装满金银珠宝的大房子好?”

    那天晚上,他点着灯,提笔就写了《陋室铭》。开头就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高不高没关系,有神仙就出名;水深不深没关系,有龙就灵验。那房子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房子是破,我住在里面,我的品德能让这房子都变香!

    他还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长着青苔,帘子外是绿色的草,多有诗意;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跟我聊天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那些只会说闲话的庸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我能弹弹琴,看看书,多自在。最后还怼了那些看不起他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没有乱七八糟的音乐吵我,没有烦人的公文累我,这房子就像诸葛亮的茅庐、扬雄的亭子,都是有大本事的人住过的,哪里破了?

    这篇《陋室铭》一写出来,立马在和州传开了。老百姓都夸刘禹锡“有骨气”,连远在长安的文人都听说了,纷纷为他点赞。那知县本来想刁难他,结果反而让刘禹锡出了名,自己倒成了笑话。

    其实刘禹锡不是“傻”,也不是“装清高”。他知道,知县能欺负他的房子,却欺负不了他的“心”。房子再破,只要心里有“德”,有“理想”,就不怕别人看不起;日子再难,心里有“底气”,就不会被刁难打垮。这就是他的“精神超越”——你能改变我的处境,却改变不了我的心态。

    苏州救灾:当刺史不搞虚的,百姓喊他“刘三贤”

    贬谪了二十多年后,刘禹锡终于被调回了中原,后来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这时候的他,已经快六十岁了,头发都白了,一到苏州,就立马忙了起来——因为苏州刚遭遇了一场大旱灾,老百姓快没饭吃了。

    他到苏州的时候,街上到处是逃荒的人,有的老百姓抱着饿得哭的孩子,跪在路边求粮食;有的田地干裂得能塞进手指头,庄稼全枯死了。以前的官员遇到这种情况,要么向上级哭穷要救济,要么就不管不顾,等着朝廷派人来。可刘禹锡没等,他一上任就干了三件事:

    1. 开仓放粮:他把苏州官仓里的粮食拿出来,分给最穷的老百姓,还规定“老人和孩子多给点,壮劳力少给点,能自己找活干的先给种子”,不让粮食浪费。

    2. 减免赋税:他给朝廷写奏折,说“老百姓都快没饭吃了,哪还有钱交税?请朝廷免了苏州今年的赋税,等明年收成好了再交”。朝廷一开始不同意,他就一次次写,直到朝廷批准。

    3. 修水利:他带着老百姓挖水渠,把长江的水引到田里,还教老百姓种耐旱的庄稼,说“今年旱了,咱们得想办法,明年就不怕了”。

    那几个月,刘禹锡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跟着老百姓一起挖水渠、分粮食,晚上还在灯下统计灾情,常常忙到半夜。有一次他累得晕倒在田埂上,老百姓把他抬回家,给他熬粥,说:“刘大人,您歇歇吧,我们来就行。”刘禹锡醒了就说:“我是苏州的刺史,你们的日子过不好,我怎么能歇着?”

    过了半年,苏州的灾情终于缓解了。老百姓有饭吃了,田里的庄稼也长起来了,街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老百姓都特别感激刘禹锡,把他和以前治理苏州特别好的韦应物、白居易放在一起,称为“苏州三贤”,还在苏州建了“三贤祠”,供奉他们的画像。

    有人问刘禹锡:“您都快六十了,还这么拼命干嘛?”他说:“我当这个刺史,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老百姓能好好过日子。以前我被贬的时候,老百姓帮过我很多,现在我能帮他们,当然要拼命。”

    后来到了晚年,刘禹锡退休了,住在洛阳的小院子里,还是没闲着。他想起在贬谪路上,看到很多老百姓因为没钱看病,小病拖成大病,就开始收集各种治病的药方,不管是民间的偏方,还是用过的药方,都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了一本《传信方》。这本书里的药方都很简单,老百姓能看懂、能用上,比如治咳嗽的、治腹泻的,帮助了很多人。

    有人说:“您都退休了,还管这些干嘛?”刘禹锡笑着说:“我这辈子,当官没当多大,写诗也只是爱好,可要是能帮老百姓多做点事,就算没白活。”

    贬谪二十三年,他活成了“逆境里的修行者”

    有人算过,刘禹锡从33岁第一次被贬,到56岁回到长安,整整贬谪了23年。23年啊,人生最好的时光,他都在走贬谪的路,住破屋子,吃苦日子,可他从来没抱怨过“老天爷不公”,也没说过“我这辈子完了”。

    他在朗州写《秋词》,不是“装乐观”,是他真的从秋天里看到了“冲破云层”的希望;他在和州写《陋室铭》,不是“装清高”,是他真的觉得“品德比房子重要”;他在苏州救灾,不是“装好人”,是他真的把“老百姓的日子”放在心里。

    他的“精神超越”,不是“逃避苦难”,而是“直面苦难,然后把苦难过成修行”——

    - 别人把贬谪当“惩罚”,他把贬谪当“看世界的机会”,所以他能在巴渝听到民歌,写出《竹枝词》;

    - 别人把破屋当“羞辱”,他把破屋当“修心的地方”,所以他能写出《陋室铭》,成为千古名篇;

    - 别人把退休当“养老”,他把退休当“继续帮人的机会”,所以他能写出《传信方》,惠及百姓。

    晚年的时候,刘禹锡坐在洛阳的小院子里,看着窗外的竹子,手里拿着《传信方》,想起二十多年的贬谪日子,笑着对朋友说:“以前觉得被贬是苦,现在想想,要是没那些日子,我也写不出那些诗,也帮不了那些老百姓,说不定变成了长安城里一个混日子的官了。”

    逆境就像一面镜子,有的人照出了“抱怨和软弱”,有的人却照出了“坚强和通透”。刘禹锡就是后者——他没被贬谪打垮,反而在贬谪里活成了更好的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不仅照亮了自己的日子,还照亮了后来无数在逆境里挣扎的人。

    直到现在,再读《秋词》,还能感受到那种“秋日胜春朝”的底气;再读《陋室铭》,还能明白“惟吾德馨”的珍贵;再想起他在苏州救灾的样子,还能知道“当官要为老百姓做事”的道理。

    这就是刘禹锡的厉害——他不仅是个诗人,更是个“逆境里的修行者”,用自己的日子告诉我们:再难的路,心里有光,就能走下去;再苦的日子,心里有坚守,就能过成诗。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