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造个系统做金融 > 089 AI雏形初现
最新网址:www.00shu.la
    陈帆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瞬,目光锁在监控界面上那条短暂跳动的网络请求曲线上。几秒前的卡顿已经消失,系统恢复如常,但日志里残留的调用堆积记录却没被抹去。他翻出最近十分钟的进程调度日志,逐行比对时间戳。

    “又是模型争资源。”李阳凑过来,盯着屏幕,“趋势预测刚跑完一轮,波动率模块紧接着触发全量扫描,情绪分析也同时拉起数据流——三个高负载任务撞在一起,调度队列堵死了。”

    张远从另一台终端抬头:“以前分开跑没问题,现在集群上线了,反而更紧张?”

    “不是资源不够。”陈帆敲下回车,将异常时段的调用链导出,“是它们各自为战。行情变了,有的模型还在延续旧逻辑输出信号,新的又压上来,系统不知道听谁的。”

    他调出昨日一次实盘模拟的操作记录:趋势模型建议加仓某科技股,因子筛选也支持买入,可盘口语言模块捕捉到大单撤单频次上升,情绪指数同步跌破警戒线,两个反向信号直接冲突。最终系统未执行任何操作,错过了最佳窗口。

    “我们得建一个中枢。”他说,“不再让模型单独发声,而是由一个上层机制统一判断,决定哪个信号该被采纳,权重多少。”

    李阳皱眉:“你是说,让系统自己决定‘信谁’?”

    “对。”陈帆拉开一张白板,快速写下六大核心模块名称:趋势、波动率、情绪、盘口、因子、状态转移。“它们各有擅长。牛市里趋势最准,崩盘前情绪领先,震荡期因子有效。问题是我们一直用固定规则切换,滞后于市场变化。”

    张远思索片刻:“如果能识别当前处于什么行情阶段,再动态调整权重……”

    “那就不是工具了。”李阳接道,“是决策者。”

    “先做状态识别。”陈帆落笔回车,调出历史数据对比图,“用MACD斜率和VIX波动率交叉划分五类市场环境——震荡、慢牛、快牛、慢熊、崩盘前兆。每种状态对应一套初始权重模板。”

    他打开配置文件,开始定义参数:

    > 崩盘前兆:情绪模型40%,盘口语言40%,趋势模型10%

    > 快牛行情:趋势模型50%,因子模型30%,其余均摊

    > 震荡市:因子与波动率各占35%,其他辅助修正

    “但这只是起点。”他说,“模板不能一成不变。市场会骗人,模型也会误判,必须加入反馈机制。”

    李阳立刻明白:“让每个模型输出时带上置信度评分?比如趋势模型检测到连续三根K线突破布林带上轨,同时成交量放大两倍以上,才给高分。”

    “没错。”陈帆点头,“高置信度时段自动提权,低分则降权甚至屏蔽。还要加时间衰减因子,避免某个模型因短期强势长期主导决策。”

    张远已经开始整理测试方案:“拿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那段跑一遍。那时候情绪崩得早,趋势最后才拐头,正好检验权重切换是否及时。”

    三人立即分工。李阳负责重构调度引擎,在原有任务队列之上增加融合层逻辑;张远准备封闭测试环境,导入两年历史分钟级数据;陈帆则优化状态识别算法,确保市场分类准确率不低于88%。

    四小时后,第一版融合模型部署完成。李阳启动测试脚本,系统开始逐日推演。

    初期表现平稳。在2001年初的震荡行情中,因子与波动率模型占据主导,趋势信号被弱化,持仓结构趋于保守。进入三月,随着纳斯达克持续拉升,快牛状态激活,趋势模型权重升至55%,系统逐步增持科技板块。

    但转折出现在四月中旬。美股见顶回落,A股情绪指标率先转负,而趋势线仍在高位徘徊。此时融合层判定进入“崩盘前兆”,迅速下调趋势权重至15%,同时将情绪与盘口模块提至35%。

    “减仓指令发出了。”张远盯着交易日志,“但只减了三成,不够果断。”

    陈帆放大时间轴:“问题出在权重切换速度。从趋势主导到情绪接管,中间有两天滞后期。等系统真正反应过来,跌幅已经超过8%。”

    “置信度反馈太慢。”李阳检查代码,“情绪模型虽然报了警,但评分增长曲线太平缓,没能触发快速响应。”

    “加陡评分斜率。”陈帆修改参数,“当VIX单日跳涨超15%,或主力资金净流出连续两小时破百亿,直接给满分置信度。”

    第二轮测试开始。

    这一次,系统在美股暴跌次日就识别出危机信号。情绪模块满评,盘口异动频发,融合层瞬间完成权力移交。减仓指令分三批执行,分别在跌幅5%、7%、9%时触发,节奏精准。

    “最大回撤压到了12.3%。”张远读出结果,“比上次低了五个点。”

    “还不够。”陈帆盯着净值曲线,“真正的考验是极端行情下的自洽能力。它不能只学会逃跑,还得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

    第三轮测试,他们把起点设在2000年底,完整覆盖牛熊转换全过程。

    前半段,系统在慢牛环境中稳步积累收益,因子与趋势协同良好。进入2001年二季度,市场波动加剧,多个模型频繁发出矛盾信号。有一次,因子模型因估值合理建议持有,趋势模型因均线走平提示观望,而情绪指数骤降触发减持。

    融合层没有选择单一路径,而是生成了一个折中策略:减持三分之一仓位,剩余部分维持观察,并提高盘口监控频率。

    “这不是机械执行。”李阳低声说,“它在权衡。”

    第七轮测试结束时,主屏弹出最终报告:全年模拟收益提升14.2%,最大回撤降低6.8个百分点,夏普比率首次突破1.8。

    陈帆滑动鼠标,展开最后一次调仓的决策日志。系统并未采纳任何一个模型的极端建议,而是综合三项中等强度信号,做出渐进式应对。这种非线性的判断方式,已超出程序预设的规则边界。

    “它开始自己做选择了。”李阳看着代码运行轨迹,“不再是我们在教它怎么想,而是它在学着像人一样权衡利弊。”

    张远靠在椅背上,望着监控大屏上平稳跳动的资源曲线:“以前我们怕它出错,所以层层设限。现在……是不是该换个思路?”

    “什么意思?”李阳问。

    “我们一直在防它犯错。”张远指着决策日志,“可真正的智能,是不是也该允许它冒险?比如在极度悲观的时候,逆势加仓?”

    陈帆没有回答。他的手指在键盘边缘轻轻敲击,像是在计算某种节奏。

    李阳忽然调出后台日志:“你们看这个。”

    他放大一段系统内部通信记录。在一次市场突变中,情绪模型输出置信度下降,但融合层未立即调低其权重,反而短暂维持高位,直到盘口数据确认恐慌蔓延。

    “它记住了上次误判的代价。”李阳说,“在等证据。”

    房间安静下来。服务器风扇声均匀低鸣,机柜指示灯有规律地闪烁。

    陈帆重新打开权重配置界面,删掉了所有静态阈值。取而代之的是一组动态学习参数,允许融合层根据历史决策效果,微调未来权重分配策略。

    “让它试。”他说,“从今天起,每次调仓都记录结果,做得对就强化路径,错了就修正。不设上限。”

    李阳输入命令,提交新版本核心模块。系统弹出权限确认框,要求二次验证。

    陈帆输入密码,按下回车。

    进度条缓缓推进,配置加载完成。主控台跳出一行新提示:

    【决策融合层 v1.0 | 状态:运行中 | 自主学习模式:启用】

    张远站起身,走到大屏前。实时行情图上,一只前期热门股正出现大单密集撤单现象,情绪指数缓慢下滑,趋势线尚未破位。

    融合层开始计算。

    权重分布图快速变动:情绪模型占比从20%升至38%,盘口语言模块同步上浮,趋势权重缓降,因子模型保持稳定。

    三秒后,系统生成第一条融合指令:

    减持目标仓位的40%,保留底仓,三小时内若无反转信号,则执行第二阶段减仓。

    指令尚未执行,停留在待确认队列。

    李阳看着那条静静等待的命令,忽然开口:“你说它现在是在思考吗?”

    陈帆的目光落在屏幕上,那条未发出的指令像一道悬而未决的判决。

    他的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