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林舟把最后一页评审意见塞进打印机时,办公室里弥漫着速溶咖啡和旧纸张混合的味道,隔壁工位的张老师敲键盘的声音像密集的雨点,偶尔夹杂着几声对学生论文的低声抱怨。这是他入职江城科技大学文学院的第三个月,也是他作为 “学术孤儿” 在科研雨林里艰难摸索的第三个月。博士毕业时,导师握着他的手说 “以后靠自己了”,林舟当时还没太明白这句话的重量。他的导师是个老派学者,一辈子埋首古籍,人脉资源稀薄得像冬日的阳光。读博三年,他没参加过一次像样的学术会议,没认识过一个圈里的 “大佬”,甚至连毕业论文的外审专家,都是导师托了三次关系才找到的。如今成了青椒,看着同办公室里那些要么有 “长江学者” 导师背书,要么家里有学术渊源的同事,林舟才真切感受到,自己就像被扔进亚马逊雨林的迷路者,手里只有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刀,连辨别方向的指南针都没有。
那天下午的教研室会议,系主任李教授宣布了年度考核指标:三年内至少发表两篇 CSSCI 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一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否则就要面临 “非升即走” 的结局。林舟攥着笔的手微微出汗,他抽屉里还压着三篇被拒的论文,最长的一篇已经修改了七遍,投出去的期刊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只收到一句 “研究视角缺乏创新性” 的笼统回复。散会时,教古代文学的王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几分似真似假的关切:“小林啊,年轻人底子好,但也得懂点‘规矩’,光闷头写可不行。” 林舟笑着点头,心里却像被针扎了一下,他知道王老师说的 “规矩” 是什么,可他连入门的门径都摸不到。
晚上回到出租屋,林舟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搜索 “学术孤儿”,跳出的定义让他鼻尖一酸:“在学术圈内因缺乏人脉、资源或导师支持而被边缘化的研究人员,包括青年教师、博士生等群体。” 下面的评论区里,满是和他一样的人:“博士毕业两年,一篇核心没发,感觉要被单位淘汰了”“导师不管不问,申请课题连推荐信都找不到人写”“参加学术会议,别人都在交换名片,我只能坐在角落里假装记笔记”。林舟看着这些文字,突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挣扎。他想起白天王老师的话,想起考核指标的压力,决定不能再这样被动下去,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得学着适应这片 “雨林” 的法则。
一、找棵 “大树”:访问学者的破局之路
林舟第一次听说 “找大树” 这个说法,是在一个深夜的学术论坛上。一个匿名用户分享自己从学术孤儿到青年拔尖人才的经历,第一条就是 “想尽办法傍上有资源的大佬”。当时他还觉得有些功利,可当自己投出去的第八篇论文又被拒后,他不得不放下所谓的 “学术清高”,开始认真琢磨这条路径。
他翻遍了国内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学者名单,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南京大学的周明教授身上。周教授是业内公认的权威,不仅有 “长江学者” 的头衔,手里还握着好几个重要的课题项目,更关键的是,周教授每年都会招收一两名访问学者,而且不排斥背景普通的青年教师。可怎么联系上周教授呢?林舟手里只有周教授发表在期刊上的邮箱地址,连一个中间人都没有。
那段时间,林舟几乎把周教授近五年的论文都读了个遍,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甚至连周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论文都下载下来研究。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邮件,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周教授研究方向的理解,还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合作研究思路,最后才小心翼翼地表达了想申请访问学者的意愿。邮件发出去的那天晚上,林舟失眠了,他既怕石沉大海,又怕得到的是敷衍的拒绝。
没想到三天后,他竟然收到了周教授的回信。邮件很短,只有两百多字,但语气很温和,说他提出的研究思路很有价值,让他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和研究计划。林舟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他立刻请假回了一趟老家,把父母攒的五万块钱取了出来,访问学者没有工资,还得自己承担学费和生活费,可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破局机会。
准备材料的过程比他想象的更艰难。周教授要求研究计划必须结合当下的学术热点,还要有具体的可行性分析。林舟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修改了十几遍才敢发给周教授。中间有一次,周教授指出他的研究方法存在漏洞,林舟连夜坐高铁去了南京,在周教授的办公室外等了三个小时,才得到十分钟的指导。那天南京下着大雨,林舟从周教授的办公楼出来,浑身都湿透了,可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他知道,自己离那棵 “大树” 越来越近了。
三个月后,林舟收到了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录取通知书。出发去南京的前一天,他请办公室的同事吃饭,王老师端着酒杯意味深长地说:“小林啊,你这步棋走对了,以后可得多跟周教授走动走动。” 林舟笑着点头,心里却很清楚,这只是他在雨林里找到的第一处水源,后面的路还长得很。
二、向外突围:学术会议上的 “破冰”
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日子,让林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周教授虽然忙,但每次组会都会带着他们这些访问学者一起参加,还会把他们介绍给其他高校的学者。林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学术圈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审稿意见,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但他很快发现,光靠周教授的介绍还不够。周教授门下有十几个学生和访问学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还得靠自己主动。于是,他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从最初的不敢说话,到后来能主动找同行交流,林舟花了整整半年时间。
记得第一次参加全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时,林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不仅把自己的论文打印了几十份,还准备了精心设计的名片。可到了会议现场,他还是慌了神。看着那些在会场上谈笑风生的学者,有的是名校的教授,有的是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十几篇论文的青年才俊,林舟手里的名片都被攥得皱巴巴的。他在会场里转了半天,也没敢把名片递出去一张,最后只能坐在角落里,默默听着别人的发言。
会议的茶歇时间,林舟看到周教授正在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教授聊天,他深吸一口气,端着咖啡走了过去。“周老师,刘老师,您好,我是林舟,是周老师今年带的访问学者。” 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紧张,“我之前读过刘老师关于乡土文学研究的论文,特别受启发,这是我的论文,想请您多提提意见。” 刘教授接过论文,翻了几页,笑着说:“年轻人有想法,这个研究视角挺新颖的,回头我仔细看看,有什么问题再跟你联系。” 林舟连忙递上名片,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从那以后,林舟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会提前了解参会学者的研究方向,准备好针对性的交流话题。有一次,他在一个关于 “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 的会议上,遇到了《文艺研究》的编辑张老师。林舟知道《文艺研究》是 CSSCI 顶级期刊,他之前投过两次都被拒了。会议间隙,他主动跟张老师聊起自己对新媒体文学的研究,还结合自己的论文谈了一些看法。张老师听得很认真,最后说:“你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下次可以把论文直接发给我,我帮你看看。”
那次会议结束后,林舟把自己修改好的论文发给了张老师。两个月后,他收到了《文艺研究》的用稿通知。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周教授时,周教授笑着说:“你看,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学术圈虽然讲究人脉,但更看重真才实学,你有实力,再主动一点,自然会有人愿意帮你。” 林舟点点头,他知道,自己已经慢慢学会了在雨林里寻找食物和水源,不再是那个只会被动等待的迷路者。
三、向内扎根:熬夜改稿的 “笨功夫”
成为访问学者后,林舟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记得刚读博时,导师跟他说过:“靠山山倒,依墙墙塌,再厉害的导师也不能替你写论文,最终还是得靠自己。” 这句话,成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座右铭。
在南京大学的一年里,林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写论文和申请课题上。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去图书馆占座,一直待到晚上十点闭馆,回到宿舍后还要继续修改论文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候思路卡壳,他就拿着草稿纸在校园里转圈,直到想出解决办法才回去。有一次,为了修改一篇关于现当代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论文,他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实在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脸上还沾着墨水。
那段时间,周教授的组会每周都会如期举行,每次林舟都会带着自己写好的论文初稿去参加。组会上,其他同学和访问学者的批评意见往往很尖锐,有时候会把他的论文批得一无是处。有一次,一个博士生指出他的论文在数据论证上存在漏洞,还举了好几个反例,林舟当时脸都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他知道,这些批评是宝贵的,能帮他发现自己看不到的问题。
组会结束后,林舟会把大家的意见一条一条记下来,然后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有一篇论文,他前前后后修改了十五遍,从研究框架到论证方法,几乎改了个遍。最后一次修改时,他发现自己之前引用的一个重要文献有误,为了核实这个文献,他特意坐高铁去了上海图书馆,在古籍部里泡了整整一天,才找到准确的出处。当他把修改好的论文发给周教授时,周教授在邮件里回复:“这篇论文已经达到了核心期刊的水平,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除了写论文,林舟还积极申请各种课题。他先后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等多个课题。起初,他的申报书要么因为选题不够新颖被淘汰,要么因为论证不够充分被拒。但他没有放弃,每次收到拒稿通知后,他都会认真分析评审意见,然后修改申报书。有一次,他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进入了复评,但最后还是因为 “研究方法创新性不足” 被刷了下来。那段时间,林舟很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科研。
周教授看出了他的情绪低落,找他谈了一次话:“做科研就像挖井,很多人挖了几米就放弃了,可只要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挖到水。你现在的问题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还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再坚持坚持,总会有收获的。” 听了周教授的话,林舟重新振作起来。他结合自己在新媒体文学研究方面的积累,重新调整了课题选题,还邀请了周教授和刘教授作为课题指导专家。半年后,他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终于获批了。
拿到立项通知书的那天,林舟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电话里,他的声音忍不住有些哽咽。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课题的获批,更是对他这段时间所有努力的肯定。在学术雨林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付出 “笨功夫”,才能让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才能在风雨来临时不被轻易打倒。
四、功利性科研:先 “活下去” 再说理想
林舟从南京大学回到江城大学后,很快就面临着职称评审的压力。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要在两年内评上副教授,否则就要被调去行政岗位。可当时他手里只有一篇《文艺研究》的论文和一个教育部课题,距离评副教授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那段时间,林舟很纠结。他一直想做关于 “民国时期通俗文学传播” 的研究,这个方向虽然冷门,但却是他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可他知道,这个方向的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职称评审的要求。而当时学术界的热点是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很多学者都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出成果快,还容易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办公室的张老师看出了他的纠结,私下里跟他说:“小林啊,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学术理想,可理想不能当饭吃。你现在最重要的是评上副教授,先‘活下去’,才能谈以后的研究。” 张老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理想中的林舟。他想起自己读博时,为了凑学费和生活费,每天晚上都要去兼职做家教;想起刚入职时,因为没有核心论文,连参加学术会议的资格都没有。他知道,对于他这样的学术孤儿来说,没有资格谈纯粹的理想,先解决 “温饱问题” 才是硬道理。
于是,林舟暂时放下了自己喜欢的民国通俗文学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 “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 这个热点方向上。他每天都会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还会去各大文学网站收集数据。有一次,为了研究某网络文学平台的用户阅读习惯,他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在平台上 “潜水”,还加入了十几个读者群,收集了近千份有效问卷。
很快,他就写出了一篇关于 “网络文学用户阅读偏好与批评导向” 的论文。论文完成后,他把论文发给了之前认识的《文艺理论研究》的编辑李老师。李老师很快就回复了他,说论文的选题很贴合当下的学术热点,数据也很翔实,只是在理论深度上还需要加强。林舟按照李老师的意见,又补充了大量的理论分析,还引用了几位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个月后,这篇论文顺利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了。
可没想到,这篇论文却给他带来了一些非议。有一次,在学院的学术沙龙上,教文艺理论的赵老师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有些年轻老师为了评职称,专挑热点写论文,这样的研究没有学术价值,纯粹是投机取巧。” 虽然赵老师没有指名道姓,但林舟知道,赵老师说的就是他。还有一些同事私下里议论,说他 “急功近利”“没有学术操守”。
林舟心里很委屈,他不是不知道热点研究可能缺乏长远的学术价值,可他有自己的苦衷。有一次,他在走廊里遇到赵老师,赵老师又旁敲侧击地说:“小林啊,做学术还是要沉下心来,不要只想着走捷径。” 林舟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赵老师,我知道您说的有道理。可我现在要评职称,要养家糊口,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沉下心来做长期研究呢?如果您觉得我写的论文不好,那您可以指出具体的问题,我会虚心接受。但如果只是因为我做的是热点研究就否定我的努力,我不能认同。” 赵老师没想到林舟会反驳,愣了一下,然后哼了一声就走了。
这件事让林舟明白,在学术圈里,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你指手画脚,但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功利性科研不丢人,只要不违背学术道德,不抄袭、不造假,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存问题,就是值得肯定的。后来,林舟又陆续发表了三篇关于新媒体文学研究的核心论文,还顺利主持了一个省级课题。在职称评审时,他的材料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顺利评上了副教授。
评上副教授的那天,林舟给自己买了一瓶红酒,独自在家喝了起来。他想起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想起那些非议和质疑,心里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暂时 “活” 下来了,以后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在学术雨林里,有时候需要暂时放下理想,学会适应环境,才能有机会实现长远的目标。
五、有底线的任劳任怨:学会对无理要求说 “不”
评上副教授后,林舟在学院里的地位稍微稳定了一些,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院里的一些老教师开始把各种杂事交给她做,比如帮他们整理教学资料、替他们监考、甚至帮他们写年终总结。起初,林舟觉得自己是年轻人,多做点事也没什么,还能和同事们处好关系,所以不管是谁找他帮忙,他都会答应。
可没想到,他的 “任劳任怨” 却让一些人得寸进尺。有一次,教古代汉语的孙老师找到他,让他帮忙写一个关于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的申报书,还说这个申报书很紧急,让他三天内完成。林舟当时正在忙着修改一篇重要的论文,还要准备下周的课程,但他不好意思拒绝,只好答应下来。那段时间,林舟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白天上课、改作业,晚上就熬夜写申报书。可当他把写好的申报书交给孙老师时,孙老师只是随便翻了几页,就说:“你这写的什么啊,一点都不符合要求,我还是自己写吧。” 林舟看着孙老师把他熬夜写的申报书扔在一边,心里又生气又委屈。
还有一次,学院要举办一个学术研讨会,系主任李教授让林舟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包括联系参会学者、安排住宿、准备会议材料等。本来这些工作已经够忙了,可王老师又找到他,让他帮忙给参会的几位 “大佬” 准备礼物,还特意叮嘱要选贵一点的,说是 “为了学院的形象”。林舟算了一下,买礼物需要花两千多块钱,可学院并没有给这笔经费。他找到王老师,说经费的问题不好解决,可王老师却说:“你先垫上,以后再找学院报销。” 林舟知道,学院的报销流程很复杂,这笔钱很可能最后报不下来,但他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这件事让林舟意识到,一味的任劳任怨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甚至会得寸进尺。他决定改变自己,学会有底线地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
没过多久,孙老师又找到林舟,让他帮忙批改古代汉语的期末试卷。林舟想起上次写申报书的事,便笑着说:“孙老师,真不好意思,我这段时间要忙着准备研究生的课程,还要修改论文,实在没时间帮您批改试卷。您可以找学院的研究生帮忙,他们应该有时间。” 孙老师没想到林舟会拒绝,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说:“不就是让你改几份试卷吗?至于这么推脱吗?” 林舟依旧笑着说:“孙老师,我真的是没时间,不是推脱。如果我有时间,肯定会帮您的。” 孙老师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虽然拒绝了孙老师,但林舟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怕影响和同事的关系。可没想到,从那以后,反而很少有人再随便找他帮忙做杂事了。有一次,张老师私下里跟他说:“小林啊,你早就该这样了。之前那些人就是看你好说话,才总把杂事推给你。你现在学会拒绝,他们反而会尊重你。” 林舟点点头,他知道,在学术圈这个复杂的环境里,既要学会与人相处,也要有自己的底线。对于合理的要求,可以尽力去帮忙;但对于那些无理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要求,要学会勇敢地说 “不”。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赢得别人的尊重。
六、与人为善:善良是最珍贵的 “通行证”
虽然在学术圈里经历了很多挫折和非议,但林舟始终没有改变自己与人为善的性格。他相信,善良是一种美德,也是在学术雨林里最珍贵的 “通行证”。
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有一个叫李娜的博士生,因为家里出了点事,耽误了论文的写作进度,眼看就要延期毕业。李娜每天都很焦虑,经常在组会上偷偷哭。林舟看在眼里,主动找李娜聊天,还把自己写论文的经验和技巧分享给她。他帮李娜梳理论文的研究框架,指出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还陪她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在林舟的帮助下,李娜的论文进度很快就赶了上来,最后顺利毕业了。毕业那天,李娜抱着林舟哭着说:“林哥,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回到江城大学后,林舟也经常帮助身边的年轻老师和学生。有一个叫王浩的青年教师,刚入职不久,对课题申报流程不太熟悉,林舟就把自己申报课题的经验详细地告诉了他,还帮他修改申报书。王浩的课题最后顺利获批,他特意请林舟吃饭,说:“林老师,您真是个好人,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您尽管开口。”
还有一次,林舟带的一个本科生想报考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可不知道该怎么准备复试。林舟就给周教授发了一封邮件,询问复试的相关情况,还把本科生的论文发给周教授,请他帮忙指导。周教授很爽快地答应了,还特意给本科生打了电话,告诉她复试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这个本科生顺利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开学前,她特意给林舟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 “良师益友,恩重如山”。
林舟的善良也得到了回报。有一次,他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遇到了一个难题 —— 需要一个重要的文献资料,可他在江城大学的图书馆里找不到。正当他着急的时候,之前帮助过的李娜给他发了一封邮件,说她在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这份资料,已经扫描好发给了他。林舟收到资料后,心里特别感动。他知道,自己当初的一个小小善举,如今却帮了自己一个大忙。
还有一次,林舟在评教授职称时,因为一个评审专家对他的研究方向不太了解,提出了一些质疑。正当他担心评审结果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教授主动给评审专家打了电话,介绍了林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潜力。最后,林舟顺利评上了教授。后来他才知道,刘教授之所以会帮他,是因为之前刘教授来江城大学做讲座时,林舟帮他安排了住宿和行程,还主动帮他整理了讲座的录音和笔记。刘教授说:“林舟是个踏实、善良的年轻人,他的努力和才华值得肯定,我只是帮他说句公道话而已。”
如今的林舟,已经从一个迷茫的学术孤儿,成长为一名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学者。他不仅发表了几十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每当有人问他在学术圈里取得成功的秘诀时,他都会笑着说:“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学会了适应学术雨林的法则,既要努力拼搏,也要保持善良。在学术圈里,人脉和资源很重要,但最珍贵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
窗外的梧桐叶又绿了,林舟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匆匆走过的学生,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自己在学术雨林里的探索之路还没有结束,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他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善良和努力,就一定能在这片雨林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能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学术孤儿,在这片雨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