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左眼见飘心中喜叁 > 第七十七章茶马古道紫衣女飘(一)
最新网址:www.00shu.la
    林砚蹲在大理古城人民路的旧货摊前,指尖拂过一只深褐色的榆木茶箱。箱体裂着细密的纹路,铜扣上绿锈斑驳,却在箱角刻着半朵残缺的紫菀花 —— 这朵花,和她祖母临终前塞给她的那枚银簪上的纹样,一模一样。

    “姑娘,这箱子是老马家传下来的,据说祖上是走茶马古道的赶马人。” 摊主是个穿白族扎染围裙的老太太,手里摇着蒲扇,“要不是家里孙子急着凑学费,我可舍不得卖。”

    林砚的心猛地一跳。她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正是 “茶马古道女性参与者口述史”,可查了大半年文献,能找到的女性记录寥寥无几。祖母生前总说 “你曾祖母是从古道上走下来的”,却从不愿多提细节,只留下那枚刻着紫菀花的银簪,和一句没头没尾的话:“紫色影子跟着,就不会丢。”

    “这箱子我要了。” 林砚掏出钱包,没还价。老太太喜出望外,又从里屋翻出一张叠得发黄的棉纸地图:“这个也给你吧,跟箱子是一套的,上面的字我看不懂,留着也没用。”

    回到客栈,林砚把地图铺在八仙桌上。图纸边缘磨损严重,用毛笔标注的路线从大理出发,经沙溪、剑川、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一直延伸到德钦梅里雪山脚下,每一个驿站旁都画着小小的符号 —— 有的是马蹄,有的是茶篓,还有三个地方,画着和茶箱、银簪上一样的紫菀花。

    夜里,林砚被窗外的风声惊醒。古城的风裹着雨丝,敲得木窗棂 “吱呀” 响,恍惚间,她好像看见窗纸上映着一道紫色的影子:纤瘦的身形,梳着双环髻,手里似乎还提着一盏马灯,影子在雨雾里飘了一下,又忽然消失了。

    她猛地坐起身,拉开窗帘,窗外只有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和远处酒吧街隐约的歌声。“是错觉吧。” 林砚揉了揉眼睛,转身要回床,却瞥见茶箱的铜扣开了道缝 —— 她明明傍晚就锁好了。

    打开箱子,里面除了一层防潮的油纸,还多了一片晒干的紫菀花瓣。花瓣压得平整,像是刚放进去不久,带着淡淡的草木香。林砚攥着花瓣,忽然想起祖母的话:“紫色影子跟着,就不会丢。”

    第二天一早,林砚去了大理博物馆。负责茶马古道展区的老研究员周教授,看到茶箱和地图时,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上:“这是‘林家帮’的标记!”

    “林家帮?”

    “民国初年最有名的女马帮,领头的叫林月,据说每次走货都穿紫色马褂,马队里的女人们也都带紫饰,人送外号‘紫衣帮’。” 周教授翻出一本泛黄的《滇西马帮志》,指着其中一页,“可惜啊,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她们从印度驮茶回来,在梅里雪山脚下遇到雪崩,整支马队都没了消息,连尸骨都没找到。”

    林砚的手顿住了 —— 林月,不就是她曾祖母的名字?

    “周教授,您知道她们为什么要走梅里雪山那条线吗?常规路线不是走怒江峡谷吗?”

    周教授摇摇头:“没人知道。那时候抗日战争刚爆发,听说她们驮的不只是茶,还有些‘要紧东西’,具体是什么,文献里没记载。”

    走出博物馆,林砚站在洱海边,手里攥着那片紫菀花瓣。风从湖面吹过来,带着茶的清香,远处的苍山云雾缭绕,像极了茶马古道上的瘴气。她忽然下定决心:沿着地图走,找到曾祖母的故事,还有那道紫色的影子。

    从大理到沙溪,要走两个小时的盘山公路。车子钻进无量山的深处,路边的植被从青翠的茶树,变成了高大的冷杉,空气里的湿气也重了起来。林砚望着窗外,地图上第一个画着紫菀花的驿站,就在沙溪古镇。

    沙溪比大理安静得多。古镇被黑惠河环绕,一座石拱桥横跨河面,桥栏上刻着 “玉津桥” 三个大字,桥洞下的水流潺潺,带着山间的凉意。林砚沿着石板路往里走,路边的老房子大多是土木结构,屋檐下挂着玉米和干辣椒,偶尔能看到穿着藏蓝色围裙的妇女,坐在门口纺羊毛。

    她按照地图上的标记,找到了一家叫 “马帮客栈” 的小店。客栈的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纳西族男人,叫阿吉,皮肤黝黑,手臂上留着一道长长的疤痕。“你找‘紫衣帮’的线索?” 阿吉听林砚说明来意,倒了杯烤茶,“我爷爷当年是沙溪的马帮向导,他说过,民国二十六年,林月的马队在这里歇过脚,还留下了一匹怀孕的母马。”

    “怀孕的母马?”

    “对,” 阿吉喝了口茶,眼神飘向窗外的远山,“我爷爷说,那天晚上下着雪,林月穿着紫色的马褂,站在客栈的院子里,摸着母马的肚子说‘这孩子要是能生在古道上,也算跟咱们有缘’。第二天一早,马队就走了,往剑川的方向,谁知道再也没回来。”

    林砚掏出地图,指着沙溪的位置:“您知道她们为什么要走剑川吗?我查资料,从沙溪到中甸,走石鼓镇更近啊。”

    阿吉皱了皱眉:“剑川那边有石宝山,山里有个石窟,据说藏着茶马古道的‘路引’—— 没有路引,过不了梅里雪山的垭口。我爷爷说,林月的马队里,有个白族老阿妈,是石宝山石窟的守窟人,她们去剑川,就是为了找路引。”

    当天下午,阿吉带着林砚去了石宝山。石窟藏在石宝山的半山腰,沿着石阶往上走,路边的岩石上刻着许多佛像,有的已经风化,只剩下模糊的轮廓。最里面的一个石窟里,供奉着一尊骑马的女性雕像,雕像的衣服上刻着紫菀花的纹样,手里握着一卷羊皮纸。

    “这就是‘紫衣帮’的路引像。” 阿吉指着雕像,“我爷爷说,守窟人会把路引藏在雕像的底座里,只有‘紫衣人’才能取出来。”

    林砚蹲下身,仔细观察雕像的底座。底座上有一道细小的缝隙,她试着用银簪的尖儿往里撬,缝隙慢慢变大,里面果然藏着一卷发黄的羊皮纸。羊皮纸上用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着,过梅里雪山垭口的时间,必须是 “雪停风静,星子出齐”,还要带着 “三样东西”:一饼百年的普洱茶,一盏马帮的铜灯,还有一束新鲜的紫菀花。

    “紫菀花……” 林砚喃喃自语,忽然想起茶箱里的那片干花瓣,还有夜里看到的紫色影子。

    就在这时,石窟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林砚和阿吉对视一眼,赶紧把羊皮纸收起来,躲到雕像的后面。进来的是三个男人,穿着冲锋衣,背着登山包,手里拿着洛阳铲,看样子是来盗掘文物的。

    “就是这里,我查过资料,石宝山石窟里有马帮留下的宝贝。” 一个戴墨镜的男人说,声音里带着急切。

    “动作快点,天黑前要下山。” 另一个男人说着,从包里掏出锤子,就要往雕像上砸。

    林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刚想站起来阻止,却忽然看到一道紫色的影子,从石窟的门口飘了进来。影子落在那三个男人的身后,像是一阵风,吹得他们手里的工具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

    “谁?!” 戴墨镜的男人转过身,手里掏出了一把匕首。

    影子没有说话,只是往石窟的深处飘去。三个男人对视一眼,犹豫了一下,还是跟了过去。林砚和阿吉趁机从雕像后面出来,悄悄往石窟外跑。

    跑到石阶下,林砚回头看了一眼。石窟的门口,那道紫色的影子又出现了,像是在朝她挥手。她忽然觉得,那道影子不是鬼,而是在保护她,保护茶马古道的秘密。

    回到沙溪,阿吉把林砚送到客栈门口:“明天我陪你去剑川吧,那边的山路不好走,我熟。” 林砚点点头,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接下来的路,不会只有她一个人走,还有阿吉,还有那道紫色的影子。

    剑川比沙溪更冷。车子驶进剑川坝子,路边的田野里种着青稞,远处的石宝山在云雾里若隐若现。林砚和阿吉沿着公路往石宝山走,路边的岔路口,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石宝山石窟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他们刚走到石窟的门口,就看到一个穿着白族服饰的老太太,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串佛珠,嘴里念念有词。老太太的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眼睛却很亮,像是能看透人心。

    “你们是来找‘紫衣帮’的吧?” 老太太看到林砚,站起身,声音沙哑却有力。

    林砚愣了一下:“您怎么知道?”

    “我是石宝山石窟的守窟人,姓段。” 老太太笑了笑,露出一口假牙,“我奶奶就是当年跟林月走茶马古道的白族老阿妈,她走之前,把守窟的责任交给了我。”

    段老太太把他们领进石窟旁边的一间小木屋。木屋不大,里面摆着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铜灯,灯身上刻着紫菀花的纹样 —— 和林砚茶箱上的铜扣,一模一样。

    “这盏灯,是林月留给我奶奶的。” 段老太太拿起铜灯,轻轻擦了擦灯身上的灰尘,“我奶奶说,林月的马队里,有十二个女人,都是从各地逃荒来的,有的是寡妇,有的是被家里卖了的姑娘,林月把她们聚在一起,组成了‘紫衣帮’,靠走茶马古道谋生。”

    “她们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走梅里雪山?” 林砚问。

    段老太太叹了口气,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木箱子,里面放着一叠泛黄的书信。“这些是林月写给我奶奶的信,你看看就知道了。”

    林砚拿起一封信,信纸已经脆得快要碎了,上面的字迹却很工整:“…… 日军封锁了滇缅公路,昆明的医院缺药,我跟印度的商人谈好,驮一批盘尼西林(青霉素)回来,走茶马古道,从梅里雪山过,能避开日军的检查站……”

    原来,曾祖母当年走梅里雪山,不是为了运茶,而是为了运救命的药品!林砚的眼睛湿润了,她仿佛能看到,在漫天的风雪里,曾祖母穿着紫色的马褂,带着十二个女人,牵着驮满药品的马队,一步步往雪山深处走。

    “我奶奶说,林月的马队里,有个年轻的姑娘,是她的侄女,叫阿紫,才十六岁,跟着马队学赶马。” 段老太太继续说,“她们走的前一天,阿紫在石窟里摘了一束紫菀花,插在铜灯的灯座上,说‘等我们回来,这花要是还开着,就说明我们平安了’。”

    林砚想起地图上剑川的位置,画着紫菀花的符号,原来那是阿紫插的花。她掏出那片干花瓣,递给段老太太:“您看,这个是不是当年阿紫摘的花?”

    段老太太接过花瓣,放在鼻尖闻了闻,眼眶红了:“是,紫菀花的香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奶奶守着这盏铜灯,等了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没等到她们回来。”

    当天晚上,林砚住在段老太太的小木屋里。夜里,她又听到了马蹄声 —— 不是幻觉,是从石窟的方向传来的,“嗒嗒嗒”,像是有一支马队,正从古道上走来。她起身走到门口,看到那道紫色的影子,站在石窟的台阶上,手里提着那盏铜灯,灯芯亮着微弱的光,影子的身边,似乎还跟着一个年轻的姑娘,梳着双环髻,手里拿着一束紫菀花。

    “阿紫?” 林砚轻声喊了一句。

    紫色的影子转过头,朝她笑了笑,然后牵着年轻姑娘的手,慢慢消失在夜色里。马蹄声也渐渐远了,只剩下山间的风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狼嚎。

    林砚回到屋里,把段老太太给的书信,小心翼翼地放进茶箱里。她知道,接下来的路,要去丽江,地图上第二个画着紫菀花的驿站,在丽江古城的狮子山脚下。那里,或许藏着更多关于曾祖母,还有 “紫衣帮” 的故事。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