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人在靖康,开局唤醒赵云英灵 > 第十三章字字泣血无人识
最新网址:www.00shu.la
    队伍扩大了,村里幸存的加上之前逃难过来的,拢共有四十多个。

    大多人神情麻木,衣衫褴褛,搀扶着受伤的同伴,怀里紧紧抱着包裹,里面或许是旧衣、或许是半块硬饼。

    几个年迈的老人死活不愿离开,枯坐在自家门槛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空飘落的雪片。

    李骁沉默地给他们留下了过冬的黍米,再无二话。此去生死难料,留下,或许还能多熬几天。

    柴门“吱呀”一声,又被风雪推回去,阿妍仍跪在爹娘尸旁,剪刀深深插在韩七咽喉,刃口卷了。

    两个婶子架她,她像木头人,脚尖拖在雪里,划出一条长长的沟。

    “阿妍,走啊!”

    她眼珠动了动,目光穿过众人,穿过残墙,仿佛爹娘还坐在门槛上对着她笑。她回头剪下爹娘的衣角碎布,像抱住最后一点温度,这才踉跄迈步。

    “走!”

    队伍艰难地蠕动起来,如同一条在雪地里挣扎前行的伤蛇。

    三十多个老弱妇孺,掺杂着十个疲惫带伤的汉子,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村外的风雪。

    山路崎岖,积雪没踝。低低的啜泣声在队伍里此起彼伏,又迅速被风声吞没。

    谁能想到,仅仅两个时辰之前,这里还是一个虽不富足却安宁自足的村庄?

    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转眼间,已是家破人亡,亲人永诀,被迫踏上茫茫风雪中未知的亡命之途。

    有人在恍惚间依旧觉得眼前的一切是场噩梦,只盼着下一刻便能惊醒,回到那熟悉的泥坯屋、暖和的火炕。

    耿固和龚弘昌父子警觉地走在队伍最后,不时回头张望,眼神锐利如鹰隼,提防着任何可能尾随的威胁。

    夜幕如同巨大的墨色毡毯,沉沉地压了下来。

    好不容易找到一处背风的陡峭山坳,众人再也支撑不住,纷纷瘫倒在地。

    几块残破的土布被匆匆拉起,勉强遮挡一点风雪。

    一小堆篝火被小心翼翼地生起在凹陷的石窝里,火焰微弱,只敢冒出一点点青烟。这点微光带来的暖意,是此刻唯一的慰藉与奢侈。

    几个妇人支起一口铁锅,将白天从那几匹死去的宋军战马身上割下来的、已经冻得僵硬的马肉块扔进去,又加入几个冻得硬邦邦的萝卜和芜菁(蔓菁),最后撒进一把珍贵的盐粒和几疙瘩腌得发黑发硬的芥菜疙瘩。

    雪水在锅里慢慢融化、沸腾,一缕混合着肉香、土腥气和咸菜特有朽味的古怪气息在冰冷的空气中弥漫开。

    荒山野岭,风雪交加,这混杂着奇怪气息的炖煮,便是活下去的指望。

    篝火的火苗舔着锅底,将李骁的影子投在岩壁上,忽明忽暗像团跳动的鬼火。

    他手里的铜质腰牌被体温焐得发烫,这是从宋军尸体上搜来的,他指腹反复摩挲着正面的刻字——“代州沿边安抚副使・史”,背面则是“宣和四年五月初五”

    “这位史某,怕是位大人物。”

    李全武拄着拐杖凑过来,老仆的睫毛上结着冰碴,说话时呵出的白气立刻凝成雾,“安抚副使,那可是能管一州(如代州)兵马的官。

    李骁对朝廷的官阶不太了解,大致只知道知县、知州、知府,接着便是三省六部的官员,最高者是东府政事堂的宰执相公,人臣之巅。

    接着便是西府枢密院的枢密使、枢密副使等等。

    因为大宋的官阶十分复杂,若是什么秦汉唐朝的,只是看一看就大致了解,而大宋的,不是官场人或者有意做官的人,根本搞不清楚那些弯弯绕绕。

    事实上,自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关于官阶、勋爵、差遣就有了较大的简化,之前的情况还要复杂的多。

    元丰改制后,安抚使成为常设职务,统管一路的军事、治安、边防守备,并兼管民政(如赈灾、安抚流民)。

    在边境地区(如河东、河北、陕西),安抚使权力更大,可节制本路驻军,但重大军事行动仍需朝廷批准。安抚使主军政,转运使主财政,提点刑狱使(提刑)主司法,形成“三司分立”的地方治理模式。

    安抚副使,便是辅助安抚使,分管部分军务,形成牵制。在边境地区,安抚副使可能独立负责某一州。

    通常由从五品至正六品文官或武将担任,如朝请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从五品)。

    如范仲淹、韩琦就担任过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协助主帅夏竦(陕西经略安抚使)负责对西夏防务,那时便是李元昊正式称帝大举入侵宋朝的时候,著名的好水川、三川口、定边寨战役就发生在那时。

    宋人三战全败,死伤数万精锐,关中家家户户挂白幡,哭喊声响彻秦川。

    “信…还没看?”龚弘昌抱着弓箭蹲在火堆另一侧,他儿子正啃着块马肉,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李骁手里的信纸。

    李骁的拇指按在信封口。

    那封口是用红泥封的,上面的印戳已被血浸成黑团,盖着安抚司的大印。

    他知道这信的分量。

    代州沿边安抚副使,既然能管一州的兵马,这样的人物亲笔信,里面藏的绝不会是家常话。

    “打开看看吧。”

    石勇急切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姓史的要是真有要事,说不定就写在信中?万一我们能活着回去,也好将消息带到,不然搞丢了信就麻烦了。”

    李骁打开了信封,只见里面前后三份信,众人围上前来一起观看,上面写道:

    宣和七年九月二十,代州军衙灯下谨呈。

    官家在上,朝廷诸公钧鉴:

    某近三阅边境,频接边报,金人异动已非寻常。

    此非抗初言也。

    自去岁至今日,抗于代州城头望北境,金人虎狼,其迹昭昭,其心昭然,抗已多次具札上奏,今再沥血陈词。

    云州方向哨马回报,完颜娄室部骑兵万余,自上月起每日在桑干河沿岸操练,甲胄映日,尘烟蔽天;

    蔚州榷场忽闭,往日往来的女真商队尽散,唯余细作伪装僧侣,在代州、忻州间描绘地形,某已擒获三人,搜出的地图上,雁门关、石岭关等隘口皆注红圈,旁书“急取”二字。

    更令人心惊者,义胜军中近日逃兵渐多。

    前日捕获的降卒供称,金使已三至其营,许以裂土封侯、子女玉帛。某亲往营中查验,见其甲胄虽齐却眼神闪烁,已非我军模样。

    某去年冬曾上书言边事,未蒙批复,本年八月以来已是第十封,金人粮草已屯至云州,细作潜入如织,小规模袭扰朔州边境者无算,皆掠走粮秣而退!此非寻衅,乃探我虚实也!

    臣日观金人狼子野心,夜察胡马动向,凡具本多次上闻,皆如泥牛入海。

    今云、蔚二州,金人聚兵已逾三万,战马五万有余,粮秣堆积如山。

    细作往来如梭,屡擒获者皆供称金主已定南侵之期...

    今金人磨刀霍霍,河东路如累卵之危。

    抗虽驽钝,愿以残躯守此国门,然孤掌难鸣。

    伏望官家与诸公,速发京畿禁军、麟府劲旅驰援,再拨粮秣百万石、甲胄五千副,加固太原、雁门关防线。

    否则,一旦城破,抗死不足惜,然河东千里江山,数千万生民,将尽入金贼之手矣!

    代州沿边安抚副使史抗叩上

    李骁等人看得目眦欲裂,原来早有人将金贼的动向禀报上去。

    耿固猛地一拍大腿:“狗娘养的!多次上奏!朝廷那帮文官是瞎了还是聋了?金狗都堆到家门口了,还他娘的装聋作哑!”

    朝廷该有准备的,可为什么还是被人一击攻穿了,众人接着往下看第二封信:

    宣和七年十月初五,灯下再呈。

    官家、三省相公钧鉴:

    某之前所呈边警,想必已达天听。

    抗前已累疏,言金人南侵之兆,今不复赘言。

    唯念边军积弊太深,若不速改,纵有援兵,亦难御敌,故再冒死进言。

    然今日再次所书,比金人更令人齿冷,代州军实已不堪一战。

    军饷拖欠半载,禁军每日口粮仅二升粟米,杂以沙土谷壳,士兵多有饿晕于校场者。

    昨日巡营,见一老兵蜷缩于漏风营房,身上单衣补丁叠补丁,冻得青紫如茄,见某竟泣道:“将军,某愿战死,只求死前能饱食一餐。”

    甲胄库中,一万套甲,能披挂者不足三千。

    某亲验之,有的铁甲片锈蚀如泥,抬手即落;有的胸前要害竟以硬纸板糊漆充数。弓弩十张有六张断弦,箭矢多是陶制,涂漆冒充铁镞,射三十步便坠。

    更甚者,代州十八寨烽燧,十有九废。

    宁化寨望楼坍塌,守卒竟拆木柱煨火;连接各寨的驿道桥梁,半数冲垮,粮车难行。

    某上月令修缮雁门关,将官竟盗卖木料换酒,只以茅草覆顶搪塞,如此工事,金人一推即破!

    代州守军虽扩至万余,实则多是流民充数,多日未曾操练。

    某提刀验其武艺,竟有大半人握刀不稳。问及“若金贼至,敢战否”,皆低头不语。

    存者多是老弱,年逾五旬者过半,十五岁童子亦充数,拉弓不及五斗,执枪难稳。

    前次,抗欲加固代州城垣,求拨砖石,转运使答曰“国库空虚,暂候”;求发冬衣,吏曰“先供内廷”。

    边民见此光景,皆曰:“官军不如盗匪,金贼来了,或尚能活。”民心如此,何以死守?

    抗每念及此,寝食难安。

    金贼眈眈,边军如朽木,若朝廷仍视若罔闻,不发粮、不换甲、不惩贪、不增兵,一旦金骑南指,河东必土崩瓦解。

    抗愿以死明志:所言句句是实,若有虚言,甘受腰斩!

    某每夜登城,见北方星火渐密,知金人旦夕必至。

    然军无饷、甲无片铁、卒无斗志,某纵有三头六臂,亦难挽狂澜。

    伏望官家泣血奏请,发内帑充军饷,调良匠修器械,否则河东路必为金人牧马之地!

    史抗再叩——

    字迹至此,忽见数点晕染,似泪痕又似血渍。

    “该死的狗朝廷,我杀你全家!”石勇听人念出来后愤怒异常,眼睛通红。

    众人皆是气愤难耐!

    一时死寂,只有烛火噼啪作响,每个人心里都像压了块石头。

    史抗的焦急,他们懂,可朝廷的冷漠,更让人心寒。

    李骁接着看第三封信:

    宣和七年十一月初十,代州城破前一刻。

    稽古、稽哲吾儿:

    展信时,父恐已在阵前。

    今晨金贼攻城,炮石如雷,城堞崩摧。

    某登楼而望,见义胜军竟在东门竖降旗,引金骑入城,某早知其不可恃,却奈朝廷不听,痛哉!

    汝母已自缢,勿悲。

    爹守代州三载,上言百次,终无援至。非爹不力,实朝廷抽尽边骨,徒留空壳耳。

    今士卒持木棍迎敌,饿极啮雪,冻极抱石。

    他们在死战,为大宋,为百姓,爹岂能独生?

    某少时读《春秋》,知“君辱臣死”;今为宋臣,守土有责,断无屈膝之理。

    汝二人突围,若有幸得脱,切记:勿念家仇,当念国恨。

    金贼残暴,所过之处白骨盈野,汝等若能南奔,见张孝纯府尊,可告之代州之失,非战之罪,实乃积弊难返,军无饷则散,器不精则溃,吏贪腐则民叛,此三者,非一日之寒也。

    某占卜六壬,知今日必殉国。

    然死得其所:生于斯,守于斯,葬于斯,乃吾幸也。

    汝等若遇南逃士卒,可告之史抗虽死,代州尚有热血未冷。

    若朝廷能幡然醒悟,整武备,黜奸佞,终有驱金贼之日。

    刀声已近,不多言。

    汝等切记:生为宋人,死为宋鬼,勿负家国!

    汉人之骨,不可弯;大宋之土,不可失。

    若有来日,必复我河山!

    父史抗绝笔

    (信末有血指印)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