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堑壕大栓与魔法 > 第140章 欧罗巴沸腾了!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在奥匈帝国的外交人员离开贝尔格莱德的当天下午,莫林在曼施坦因的陪同下,离开了繁忙的陆军部大楼,走在大楼前的台阶上。

    这些天,因为一些教导突击营各种行政流程、文书相关的问题,他已经跑了好几趟陆军部,甚至还有一趟总参谋部。

    也是这段时间,莫林才意识到,指挥一个营级部队,除了正常的作战、训练外,大量行政文书工作也是不得不品尝的一环。

    而想到现在终于完成这个月涉及到人事、士兵薪资、晋升考核等事项的工作终于结束后,莫林只觉得整个人神清气爽。

    “长官,您看起来好像很开心的样子。”曼施坦因看着突然间‘精神焕发’的莫林,笑着说道。

    “说真的,我宁愿去强攻要塞,也不愿意趴在桌子上处理文书啊,陆军部的这些文书流程太繁杂了,光一个格式问题就能退回来六次”

    莫林摇了摇头,要不是周围来来回回的军官们都比较沉稳,他甚至都想蹦跶一下。

    好在不管是曼施坦因还是克莱斯特在这方面相对比较熟练,这段时间也算是帮了莫林大忙了。

    再加上搞文书工作确实是枯燥了点,但好处就是.这些天【情报】选项卡里的红点就没被清完过。

    虽然说没有‘新手指引’,但莫林现在倒是大概搞清了关于【情报】的运作方式。

    基本上就是当莫林听到某种被判定为有价值的信息时,金手指会自动辨别真实性,并根据情况显示真实情报,或者显示更加详细的情报。

    就比如莫林在陆军部和总参谋部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听到周围一些人的谈话——哪怕听起来是八卦一样的东西,都有可能转化为【情报】。

    这其中让莫林忍不住感叹的,是萨克森皇帝阿尔伯特二世的心真的很大。

    根据【情报】里面的信息,7月5号接见完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后,他6号就再次离开德累斯顿皇宫,按计划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北海巡游。

    至于原因,则是因为包括小毛奇、法金汉、霍尔维格等人,都告诉他这将是场快速结束的战斗,并不会波及到整个欧罗巴。

    而根据总参谋部的人的说法,总参谋长小毛奇整个7月上半旬都在德累斯顿以外的地区进行疗养。

    陆军大臣法金汉则是在出了趟公差后,就开始了为期两周的休假。

    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帝国的各项决策,都暂时由帝国宰相霍尔维格来主导。

    嗯,大人物都主打一个松弛.

    莫林发现到这两位帝国陆军的领头人物,显然都没有意识到世界大战将要爆发,甚至在这段时间没有参加任何决策。

    【情报】选项卡中这些天刷新的信息里,和萨克森帝国军事调动相关的,就只有一条总参谋部发出的‘建议西部情报站在监视高卢共和国行动时,稍微提高警惕’。

    而欧罗巴的各大主要国家,都在24日收到了奥匈帝国在前一天发给塞尔维亚王国的最后通牒的复件。

    各国反应从关切到愤怒皆有,除了萨克森帝国。

    这段时间里,莫林惊异于萨克森帝国军方和高层的反应之迟钝。

    不仅教导突击营没有收到任何提高战备的命令,整个陆军都没有任何大的动静——包括条顿骑士团也一样,路德维希甚至还趁着休假又来找了两次莫林。

    作为屁股已经暂时坐在萨克森这张铁板凳上的莫林,这些天是真有些慌了。

    周围的国家都已经开始有了动作,似乎就只有萨克森帝国淡定的认为,奥匈帝国会和他们预想的一样快速解决战斗.

    好在,今天再一次来到陆军部后,莫林就从已经混熟的几名军官口中得知,陆军部长法金汉和总参谋长小毛奇都已经返岗,而且两人似乎立马进行了一场会谈来着。

    当莫林和曼施坦因走下陆军部大楼外的最后一个台阶时,【情报】选项卡也再次开始更新信息。

    【塞尔维亚王国拒绝接受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

    【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宣布断交】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下令军队自7月28日起开始动员】

    【萨克森帝国军事情报局,已派出‘危机旅客’前往边境地区】

    看完这几条消息,莫林停下脚步,心中最后的一丝侥幸也烟消云散。

    该来的,终究是来了。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曼施坦因,这位在另一个时空中要成为元帅的人,此刻还是一副年轻作战参谋的模样,抱着一摞刚刚审批下来的文件。

    “曼施坦因.”莫林开口。

    “长官,有什么吩咐?”后者立刻应声。

    “我们回驻地后换身便装,然后去市区溜达一下。”

    曼施坦因愣了一下,这些天顺带兼职莫林司机的他自然没有异议,只是有些好奇。

    “长官,您是想.?”

    “我感觉,可能有大事要发生。”莫林没有过多解释,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去看看市民们的反应,对我们没坏处。”

    “需不需要带上几名警卫的士兵?”

    “不用不用,我今天法术全准备的法师护甲和护盾术,放宽心.带警卫出去太招摇了~”

    曼施坦因虽然不完全明白,但还是点了点头。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其实能从最近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里,嗅到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奥匈帝国,维也纳。

    在等待了48小时,又收到了多份宣称塞尔维亚王国会接受最后通牒的错误报告后。

    晚上7点45分,‘令人失望’的答复终于传到了维也纳。

    而在数小时前,维也纳的各大广场、报社、咖啡馆和啤酒馆里,已经挤满了人。

    在电视以及用于广播的民用收音机还未发明的这个时代,平民想要得知新闻,最好的方式就是上街自行打听。

    约莫上万人聚集在了维也纳国防部外面,当国防部正式对外确认了关于塞尔维亚王国拒绝最后通牒的消息后,一股充满着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气氛笼罩了整个广场。

    人们为哈布斯堡王朝欢呼,为奥地利欢呼,为军队欢呼。

    为如今不可避免的‘惩罚战争’欢呼.

    激昂的爱国旋律开始响彻维也纳的夜空,《守望莱茵河》、《头戴桂冠者万岁》等经典曲目被人们自发的高唱起来。

    而这这些曲目中,最应景的当属《欧根亲王,高贵的骑士》——这首关于1717年贝尔格莱德之围的奥地利老歌,恰到好处的契合了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这场战争的期待。

    “高贵的骑士欧根大公,将要与塞尔维亚人奋勇厮杀!”

    “他会建起一座桥梁,我们会径直跨过。”

    “贝尔格莱德将被我们攻陷!”

    “.”

    随着狂热的气氛达到高潮,人群中一个学生爬上了拉德茨基纪念碑的基台,他当众发表了一场演讲,呼吁集会的人们为了皇帝和祖国,奉献出自己的财富与热血。

    紧接着,有人展开了一面黑金双色的帝国旗帜,大量市民欢呼着开始跟随这面旗帜在环城大道上游行。

    一名咖啡馆的老板,看着街道外的人群,不禁对一位自己的熟客说道:“看看,整座城市都兴奋到沸腾了!”

    熟客举起啤酒杯,大声回应:“为了皇帝!”

    德累斯顿是在晚上9点30分收到消息的。

    当消息在人群中传开时,换上便装的莫林正和曼施坦因在菩提树大街边上的一间啤酒馆中吃着香肠。

    由于纪律原因不能饮酒,只能要了两杯牛奶的两人,也成了整个酒馆仅有的没喝酒的客人。

    在消息正式传开前,莫林觉得他所看到的人群,更多是一种紧张的情绪。

    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压低声音交谈着,时不时看向德累斯顿皇宫的方向,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未知的焦虑。

    酒馆里的气氛也同样压抑,酒保擦拭杯子的动作都显得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太大的声响。

    “长官,您觉得塞尔维亚人会接受吗?”曼施坦因切下一小块香肠,低声问道。

    “不会。”莫林回答得斩钉截铁。

    他喝了一口牛奶,继续说道:“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可能接受那样的条款.或者说维也纳从一开始拟定条款的时候,就没打算给他们接受的机会。”

    曼施坦因咀嚼的动作慢了下来,他若有所思地看着莫林。

    他发现自己的这位上司,似乎总能提前预判到局势的走向。

    就在这时,酒馆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地冲了进来,手里挥舞着一份刚刚印出来的晚报号外——这也许是最晚出版的一份晚报了。

    “拒绝了!贝尔格莱德拒绝了最后通牒!”

    他的一声大喊,让整个酒馆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动作都停滞了,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

    莫林清晰地看到,人们脸上最先浮现出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

    战争,这个在和平年代显得无比遥远的词汇,在这一刻,真真切切地砸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一个中年男人手里的啤酒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碎裂的声音在寂静的酒馆里格外刺耳。

    然而,这种恐惧仅仅持续了不到数秒钟。

    “好!打!就该让奥地利人狠狠地教训那帮塞尔维亚杂种!”

    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猛地一拍桌子,将啤酒沫震得到处都是。

    他的怒吼仿佛一个开关,瞬间点燃了整个酒馆。

    恐惧被一种更加狂热、更加激昂的氛围冲散。

    人们挥舞着拳头,高喊着口号,仿佛即将走上战场的不是他们的儿子、丈夫和兄弟,而是一场无关痛痒的角斗。

    莫林和曼施坦因对视一眼,默默地放下刀叉,将餐费压在盘子下后,便起身离开了这间已经陷入癫狂的酒馆。

    街道上,景象更加壮观。

    之前还只是小声议论的人群,此刻已经汇聚成了无边无际的洪流。

    不知道是谁带的头,有人举起了萨克森帝国和奥匈帝国的旗帜,为两国的皇帝欢呼。

    紧接着,激昂的歌声响起,人群高唱着《守望莱茵河》,浩浩荡荡地走过菩提树大街。

    路旁的其他市民纷纷停下脚步,向他们鼓掌,有些人甚至激动地流下眼泪,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

    莫林和曼施坦因没有说话,只是跟着人群向前走去。

    他们看到,皇宫、选帝侯门和另一侧的俾斯麦雕像下,大量的市民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

    莫林发现他们大多都是血气方刚的中上层阶级青年,穿着普遍都比较体面。

    他们脸上洋溢着一种对战争的向往和期待,仿佛那是一场盛大的节日。

    游行队伍经过奥匈帝国大使馆时,得知消息的奥匈帝国大使特意出现在了阳台上,向着人群挥手致意,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这位大使的举动更是引得人群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欢呼。

    只不过,当队伍经过高卢共和国、神圣布列塔尼亚帝国以及塞尔维亚王国的使馆时,游行就变成了一次喧闹的示威活动。

    愤怒的市民们高喊着侮辱性的口号,将手中的报纸、帽子甚至石块扔向使馆大楼,最终被紧急赶来的骑警用警棍驱散。

    等到莫林和曼施坦因回到驻地时,已经过了午夜12点。

    营区门口的哨兵向他们行礼,周围一片寂静,与市区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走进营房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曼施坦因突然开口。

    “长官,我现在明白您为什么要去市区了。”

    一晚上下来,他的声音也变得有些干涩。

    “市民们的狂热,远超我们的想象。”

    莫林停下脚步,看着他:“你看,我就说我不会莫名其妙带你出去瞎溜达吧~战争,从来都不只是和军人相关的事”

    说完,他便径直走向自己的宿舍,留下曼施坦因一个人在夜色中,久久地思索着这句话的含义。

    接下来的几日,德累斯顿乃至整个萨克森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各大城市,都陷入了一种奇特的亢奋与焦虑交织的状态。

    白天,成千上万的人群聚集在城市的中心广场、政府大楼前,挥舞着旗帜,高唱着爱国歌曲,表达着对战争的支持。

    一些人很兴奋,认为这是一次扬我国威的绝佳机会。

    另一些人则显得忧心忡忡,他们聚集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队——他们大多是家庭中的女性。

    等待着注销账户将纸币换成能带来安全感的金币和银币,然后匆匆赶往商店,抢购任何能够囤积的物资。

    奇怪而狂热的举止,激动的表情,以及街头巷尾的窃窃私语,都暴露出人们在战争威胁迫在眉睫时的紧张情绪。

    但多座城市开始飞涨的物价和商店里空空如也的货架,也最直观地体现了战争阴影下的社会恐慌。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