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周昀长出一口气,靠在椅子上,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桌子。虽然之前他说过,这研究生狗都不读。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就凭他现在这个天赋,再加上年轻的身体,简直就是科研圣体。
读研痛苦的最大原因除了某些不当人的导师之外,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出不了成果,只能水水论文混个毕业。
总的来说就是,正反馈没有,负反馈一堆,不痛苦才怪了。
所以他重生的第一想法就是直接找个班上。
但是现在,计划有变。
这样的情况下,读个研好像也不是不行?
如果真的能出成果,读研带来的收益肯定比正常上班大得多。
这时候,周昀不读研的想法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坚定了。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决定,这研,得读!
虽说钱塘大学就是一所普通双非,在几年前的称呼还是一本,也算是不错,当然了,和水木,燕大、浙大这类国内的TOP相比还是相差很多的。
但是!研究生不是本科,如果现在是高考,周昀绝对毫不犹豫地选择复读,因为本科阶段学校本身的层次带来的改变真的是太大了。
可现在是研究生阶段,读过研的都知道,学校层次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并不是起决定性因素的,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你的导师!
如果你的导师很有人脉,在学术圈地位很高,资源很多,那么哪怕学校本身层次一般,你日后的发展也不会差。
当然在大趋势上,越好的学校,导师就越厉害,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就更好这是没错的。
如果周昀再去二战,凭他现在的智商,国内TOP基本都是随便挑,但是这还需要考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和二战所带来的收益。
时间成本就不说了,一年的时间对现在的周昀来说可能就是一篇甚至几篇顶刊论文。
经济成本,二战哪怕是在家复习,也需要父母负担自己的吃穿住行,就算自己能自食其力,边赚钱边考研,但是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无论是燕大还是其他大学,研究生阶段无非就是资源和人脉上的差距,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光靠导师个人就能弥补。
而且理工科更多的还是看你的科研成果,你的成果越牛逼,资源人脉自然会来找你。
对周昀来说,只要选择一个能够在前期为他的科研提供一定资源上的支持的导师就够了,至于学校厉不厉害,真没什么影响。
而且他还有先知优势,至少学院里哪个导师好,哪个导师不好,他是一清二楚,绝对不会踩雷。
恰巧,周昀就知道这么一位有资源又有人脉的老师。
他本身就是“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虽然距离杰青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放在钱塘大学这个双非已经算是很厉害了,而且他的老师是一位院士,人脉可以说是拉满了。
而且这位老师本人也很好,虽然组里有大概二三十个学生,但是这位老师手下是没有小导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比赛还是论文,这位导师基本都是一对一指导。
至于周昀为什么知道的这么清楚,因为上一世他的工位就在这个老师的实验室,可以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既然决定了,周昀就不会犹豫,据他所知,上一世,这位导师的学生名额在暑假之前就已经招满了,如果自己想要成为他的学生,现在就得行动起来了。
而且像这样的大导,除非你的初试成绩非常夸张,否则基本都要再进行一轮面试。
想要通过面试对现在的他来说可以说是手拿把捏,但他想要的可不仅仅是平淡地通过面试。
他想要做科研有一个绕不开的东西就是资源,说白了就是钱!
而且这个钱还不是一星半点,就拿AI领域来说,想要出成果,显卡是必须的,你要是拿CPU跑实验,就算跑起来了,那速度,可能你电脑报废了都跑不出结果,更别说绝大部分的实验没有显卡根本就跑不了。
更别说跑模型需要的都是专业的计算卡,动辄就是几万十几万一张,现在的周昀根本不可能负担得起。
有这个资源且他有机会用的只有自己的导师,而想要让导师给他资源,他就必须要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导师最看重的就是论文,像这种大导,一般的论文可能还打动不了他,至少也得是CCF-B起步。
B会嘛,周昀上辈子也发过,也是凭借这篇论文,他勉强混了个毕业。
只不过他当时发的是个水会,发的也是所谓的水文,把别人的方法拿过来缝缝补补,就算是一篇新的论文了。
比如别人的论文研究的是番茄炒鸡蛋,他的论文就是西红柿炒鸭蛋。
番茄和西红柿有区别吗?显然没有。
鸭蛋和鸡蛋有区别吗?有,但不多。
其实大多数的科研工作真没别人想的这么高大上,“学术民工”这四个字可以很好的概括绝大多数的研究生群体。
不过现在的他大概率是不会再写这样的论文了。
从前他的脑子只能让他从番茄炒鸡蛋想到西红柿炒鸭蛋,但现在他的脑子能让他从番茄炒鸡蛋想到满汉全席。
如果不是能力不够,谁喜欢写水刊?屁用没有还要掏钱交版面费。
他一边想着该选一个什么方向,一边打开电脑。
既然要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点小小的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制作PPT之前,他给导师发了一封邮件,大致意思就是:“我想来老师组里,能力还可以,请老师考虑。”
发完邮件,他熟练的打开空白的PPT模板。
在白色的背景上敲下一行英文。
《AgileEdge: Adaptive Co-Optimization for Pervasive Low-Latency Edge AI》直译过来就是:一种面向边缘AI的自适应协同优化框架。
这是他为自己选择的第一个研究课题,简单来说就是一套让大模型AI在小设备(比如手机电脑)上又快又好地运行的方法。
AgileEdge就是这个方法的名字,至于为什么要用英文,那纯粹是为了装B,毕竟全英文的PPT,更能让导师眼前一亮不是吗?
想好了自己要做什么,PPT的制作倒是简单,科研汇报的PPT并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动画,白底,黑字,加上图片,页数也不用太多。
最主要还是看讲得好不好。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