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宅女穿异世,影视炸场 > 第三十四章 年轮上的刻度
最新网址:www.00shu.la
    立冬前的最后一个晴天,青峰山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光秃秃的枝桠在蓝天下画出清晰的轮廓。夏听听踩着满地枯叶走进时光故事馆,发现沈砚正用软尺丈量展柜里那株“故事草”的标本——它在霜降时完成了最后的生长,叶片上的紫斑定格成清晰的“兵”字与“和”字,像把《草木兵》的结局刻进了脉络里。

    “省博物馆的人说,要给它做个3D模型,”沈砚的指尖划过标本的叶脉,“放在‘丝路兰草’特展的收尾处,旁边标注‘2023年,青峰山的故事结晶’。”

    张姐抱着本厚厚的影集进来,封面上烫着“兰草坡纪年”四个字。“这是把大家的照片都整理了,”她翻开第一页,是《草木兵》开机那天的合影,夏听听举着场记板,沈砚扶着陆明远的旧摄像机,背景里的兰草刚没过脚踝,“你看这张,再看最新的,坡上的草都漫到半山腰了。”

    最新一页是重阳节播种的场景,几百只手在土沟上方交叠,阳光透过指缝落在种子上,像撒了把碎金。照片边缘有行小字,是那位南疆考古老人写的:“年轮会记得,哪年的春天,来了远方的种子。”

    午后,“少年故事队”的孩子们扛着梯子来到老槐树下。小宇爬上梯子,用红漆在树干新长出的年轮旁画了个小小的摄像机,旁边写着“第5年”。“沈老师说,每圈年轮都是山的日记,”他对着树干喊,“我们要让日记里记满故事!”

    树下,秦老正带着几个银发老人写“故事长卷”。宣纸在坡上铺开,从老槐树一直延伸到时光故事馆,老人们用不同的字体写着与青峰山相关的故事:有位曾是陆明远剧组的场务,写“1997年,陆导为等一场雾,让全剧组在山坳里吃了七天馒头”;有位守林员的后代,记“爷爷说,沈曼青女士总在兰草坡写生,画稿背面都写着‘待续’”。

    罗森骑着摩托车从书法小镇赶来,车后座绑着个木盒,里面是套新刻的“故事印章”。印章上的图案各不相同:有兰草缠绕的摄像机,有驼铃与钢笔的组合,最特别的一枚刻着“此心安处”,正是夏听听当年写在访客登记册上的话。

    “给‘故事邮局’盖戳用的,”他拿起“此心安处”的印章,在张空白的兰草叶上盖了下,墨色的印记在阳光下慢慢变干,“以后寄出去的故事,都带着青峰山的印。”

    傍晚,意大利纪录片导演的剪辑团队来了。他们扛着设备在兰草坡架起轨道,要拍一组“时光对比”镜头:让夏听听站在当年陆明远拍《东山雨》的位置,穿着与沈曼青相似的蓝布衫,手里举着那支晋代毛笔,背景里,孩子们举着“故事长卷”走过,镜头从夏听听的肩膀摇向远方,与陆明远旧胶片里的画面重合。

    “这是纪录片的最后一组镜头,”导演举着对讲机喊,“要让观众看见,故事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

    拍摄间隙,夏听听望着坡上的兰草。风过时,草叶翻动的弧度与陆明远笔记里画的分镜完全一致,她突然想起刚穿来时的那个清晨,自己缩在林娜的公寓里,对着空白的剧本发愁,那时绝不会想到,五年后,会有一群人陪着自己,在山的年轮上刻下故事的印记。

    暮色里,剪辑团队播放了纪录片的样片。画面从1998年的沙漠开始,陆明远举着摄像机对沈曼青笑,然后镜头一转,是夏听听在兰草坡喊“开机”,接着是巴黎的展映、北非的绿洲、重阳节的播种……最后定格在老槐树的年轮上,新画的摄像机图案在夕阳下闪着光。

    “字幕就用那句,”夏听听指着屏幕,“‘故事的终点,是新故事的起点’。”

    离开兰草坡时,夏听听最后看了眼老槐树。新画的摄像机图案旁,红漆还在慢慢渗入木质,与年轮里的养分融在一起。她知道,这棵树会记得:有个叫夏听听的姑娘,曾在这里续写别人未完成的故事;有群来自远方的种子,在某个秋天扎了根;有无数双手,曾为让故事延续而交叠。

    时光故事馆的灯亮起来时,张姐正在整理新到的邮件。最厚的一封来自巴黎,是皮埃尔寄的,里面装着《草木来信》的精装版,扉页印着青峰山的航拍图,标注着“故事发源地”。夹在书里的还有张照片,塞纳河畔的兰草已经结籽,个法国小女孩正用小布袋收集种子,布袋上绣着“青峰山”三个字。

    夏听听把照片贴在“兰草坡纪年”影集的最后一页,旁边留出大片空白。她知道,空白处会慢慢被填满:明年春天的新芽,远方种子的开花,孩子们在年轮上画的第6个标记……就像老槐树的年轮,会一圈圈向外生长,把更多的故事,刻进青峰山的岁月里。

    而她,会一直在这里,做那个给年轮添刻度的人,直到兰草坡的风,把所有未完的故事,都吹成圆满的形状。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