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 第146章 内定的继承人,权力的分岔口——!!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大宋!

    原本还因“赵大黑墩儿”被调侃而窝火的赵匡胤,忽然瞥见天幕中闪现出新的内容。

    当看到那一排醒目的名字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宋太宗?赵光义?!”

    他怔怔地望着天幕上的字迹,一脸疑惑地转过头,视线落在了自己亲弟弟身上。

    “老二,给朕解释一下——这是怎么一回事?”

    赵光义看到屏幕上的内容那一刻,心中就像被雷劈中一样,脸色唰地变得煞白!

    “官家,不……不是,大哥!你听我说啊——”

    他的语气慌乱,脸上写满了惊惶与纠结。

    一瞬间,他脑海中飞速闪过成千上万的念头。

    赵光义虽然确实心怀帝王之志,但他从未想过会这样被“当众曝光”!

    而且偏偏还是在哥哥面前,天幕直接把他“篡位”的事实揭穿了!

    这不是让他当场社死吗?!

    他心跳如雷,内心翻江倒海,拼命地在思索怎么才能摆脱眼前的死局!

    赵匡胤没有出声,只是死死盯着他,眼神深邃得令人发毛。

    两人之间,空气仿佛凝固了。

    其实,对于把皇位交给谁的问题,赵匡胤早就思考过不止一次。

    是传给儿子?还是……让弟弟接班?

    若说他心中没有偏向,那是不可能的。

    毕竟他是个父亲,自然希望江山传给自己的骨肉。

    但赵光义不同。

    他的地位稳固,党羽众多,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若强行立子为太子,是否真的能顺利传承?

    赵匡胤不是不知道老二的野心。

    可若站在大宋社稷的角度思量,光义这位“晋王”确实是合格的接班人选。

    至少,他有驾驭朝局、稳控政权的实力。

    而且历史上,在五代乱世时期,像开封府尹这种关键岗位的掌权者——

    早就成了皇位继承的热门人选。

    赵光义如今正是开封府尹,又被封为晋王,权势之重,无人可比。

    反观自己的两个儿子——

    赵德昭、赵德芳,尚未被册封为亲王,影响力远远不如赵光义。

    这一切,都摆在赵匡胤的眼前,无法回避。

    如今,天幕将一切摊开来说,倒让他更难抉择了。

    在五代十国那动荡纷争的年代,设立太子本就不是制度上的共识。

    纵观整个五代诸朝,几乎没有哪位皇帝会正式册立太子。

    当时确立储君身份的一种“潜规则”,便是“亲王任京官”。

    也就是说——

    封亲王的同时,兼任京师最高长官——京尹。

    这做法背后,源自五代十国那极度不稳定的政局环境。

    权力多掌握在兵马大将、各地军头手中,朝局更替快得惊人。

    稍不留神,年幼的新君就可能被架空甚至清洗。

    赵匡胤的登基便是典型例子——

    柴荣刚咽气,他便穿上黄袍坐了龙椅。

    或许赵匡胤最初也未必有野心,只是事到临头,挡也挡不住众人的“拥戴”。

    在这样的政局里,谁年轻、谁就危险——老练成熟者才能稳住天下。

    因此,“年长为君”成了当时政坛的一条生存法则。

    赵匡胤自五代乱世中摸爬滚打多年,自然深谙这一铁律。

    他迟迟不肯立太子,也正是因为担心激起朝局震荡,招致不测。

    而赵光义既封亲王、又任京尹,这种配置基本就等于皇储身份的“明示”。

    所以后来赵光义登基,并不令人意外。

    即便站在赵匡胤的内心深处,他终究还是希望江山由亲儿承继。

    但朝堂局势又岂能由一人意愿左右?

    最终是不是亲手把帝位递交给了赵光义,也未可知。

    “光义,你先起来吧。”

    赵匡胤语气低沉地道出这句。

    传位之事,暂且搁置不谈……

    更紧要的,是你这一大串外号怎么回事?

    “外号多,代表你‘事迹’多。”

    赵匡胤眼神凌厉,话锋一转:

    “你这些年,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勾当?”

    你前头那两个不成器的子孙,已经让大宋的颜面跌入尘埃。

    你不会要连最后那点脸,也给糟蹋光了吧?

    赵光义听完这话,才缓缓站起身,袖口偷偷拭了把额上的汗。

    虽然他名义上是“默认”的储君,但真把这事摆到台面上,可就犯忌了!

    若真挑明了,不等于坐实篡位之嫌?那才叫“自找死路”!

    此时,其他皇帝们也饶有兴致地看向天幕——

    因为照以往的规律,外号越密集,瓜越离谱!

    【赵二——!】

    【因赵匡胤被称赵大,故其弟赵光义获封“赵二”。】

    【斧头帮、毒王、绝命毒师】:

    【宋开宝九年十月,太祖赵匡胤召赵光义夜饮。】

    【诡异的是,当夜身强体健的赵匡胤竟突然暴毙,随后赵光义顺势登基,是为宋太宗。】

    【据说当晚宫女透过窗纸看到赵光义一度作推辞状,似不愿接受某事。】

    【而赵匡胤送他离去后,竟对雪地划斧,高呼“好之”二字。】

    【此事便成为后世“烛影斧声”一说的由来。】

    【更有版本传言,赵光义不仅未拒绝,还“斧头见血”,趁机下毒、谋兄篡位。】

    【赵匡胤勇武非凡,曾赤手空拳横扫天下,而赵光义武艺平平。】

    【若真动手,只能靠暗算。】

    【但无论哪种说法,太祖之死都显得匪夷所思。】

    【曾精通医术的程德玄,恰恰那晚徘徊在赵光义府邸门外不去。】

    【更诡异的是,赵光义即位后,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被逼自尽,赵德芳亦英年早逝。】

    【自赵匡胤一脉,自此断绝皇统,太宗彻底掌权。】

    【直至南宋年间,太祖血脉才重新登上帝位。】

    【尽管历史并无铁证如山,但不少后人依旧坚信,赵大之死绝非意外,与赵二脱不开干系。】

    【于是,赵光义也被后人冠上了诸如“斧头帮元祖”、“大宋毒学宗师”等颇具讽刺意味的名号。】

    “烛影斧声”这一神秘事件,自此成为千古谜团。

    无人能说清,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

    赵匡胤骤然离世,究竟与赵光义有没有直接关联,后人始终众说纷纭。

    按理说,在五代那种战乱未平、军头当道的环境里,“长者为君”是一种默认逻辑。

    而赵光义既是晋王,又担任京都最高长官,几乎等同于公开的储君。

    所以他登基,表面上说得过去,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问题就出在——赵匡胤有立儿为嗣的打算。

    这念头一旦浮现,整件事就变得耐人寻味。

    一个早就“内定”的继承人,一个却想传位亲子,权力的分岔口,就此显现。

    至于赵匡胤的“突发暴毙”,最终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疑问。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