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4更结束,继续求月票!)这堂课是勒南教授的《十九世纪法国文学思潮综述》。
果然,课程一开始,就成了索菲娅·伊万诺夫娜——或者说索芬·伊万诺维奇——的个人秀场。
勒南教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关于浪漫主义的兴衰、关于现实主义的崛起、关于雨果与巴尔扎克的比较、关于福楼拜的“客观性”原则……
她几乎都第一时间举手,或者不等点名便直接起身回答。
必须承认,作为从小接受最顶尖法式教育的俄罗斯贵族,她的根基极为扎实。
她的法语近乎完美,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对文学流派的特点、作家生平的轶事如数家珍。
她的回答是如此结构清晰,辞藻华丽,几乎可以和巴黎最好的那些沙龙里的讨论相媲美。
“……因此,我认为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情节过于依赖巧合,削弱了的艺术性……”
她侃侃而谈,目光不时扫过莱昂纳尔,带着明显的挑衅。
勒南教授虽然对她这种抢答和略显卖弄的风格不甚满意,但也不得不承认其回答本身的质量。
加上院长的特别交代,所以他也就任由索菲娅自由发挥。
不少学生也听得目眩神迷,为她的学识和胆量所折服。
路易-阿方斯更是几乎要把“崇拜”两个字写在脸上,每一次她回答完,他都带头鼓起掌来。
莱昂纳尔却始终保持着沉默。
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专心写着什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这场“学术表演”漠不关心。
他的这种态度,让索菲娅感到一种被无视的愤怒。
终于,在课程接近尾声时,勒南教授提出了一个颇为刁钻的问题:“我们讨论了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索雷尔的形象。
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后一代青年野心与挣扎的象征,也有人批评他只是一个极端自私的阴谋家。
那么,请问诸位,如何理解于连在法庭上那段拒绝求饶、慷慨陈词的行为?
这是他人性的高光时刻,还是他的个人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又一次虚伪表演?
或者说,这两种解读本身,就揭示了司汤达笔下人物某种更深层的复杂性?”
这个问题立刻难倒了一片学生。
于连这个人物本身就充满矛盾,而法庭上的行为更是其一生行为的浓缩与爆发,极难简单界定。
索菲娅眼睛一亮,立刻起身。
她再次展现了她广博的阅读量和敏捷的思维,从于连的出身、教育、时代背景谈起,分析了其动机,引用了不少评论家的观点。
最后她总结道:“……所以,我认为这既非纯粹的高光,也非彻底的虚伪。
于连深知自己无法被那个虚伪的上流社会所容,他的陈词既是控诉,也是一种自我毁灭式的骄傲宣言。
司汤达的伟大,正在于他揭示了这种野心与尊严、算计与真情交织的复杂人性。”
这个回答堪称精彩,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连勒南教授也微微颔首。
然而,索菲娅并没有坐下,嘴角带着一丝狡黠的笑:“……当然,或许我的理解仍流于表面。
毕竟,于连也姓‘索雷尔’。我想,对于笔下同姓人物的微妙心理,莱昂纳尔·索雷尔先生或许会有更加……感同身受的、与众不同的深刻见解?
我们都很期待您的指教,索雷尔先生。”
她故意拉长了语调,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然后优雅地坐下了。
全场哗然。
索菲娅这么做等于把甘蔗嚼完了再丢给莱昂纳尔,还让他榨出更多汁来。
最恶毒的是,她还将莱昂纳尔的姓氏与于连捆绑,暗讽他或许也有于连式的野心与挣扎。
回答得好,像是印证了她的观点;回答得不好,则立刻丢人现眼。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莱昂纳尔身上。
阿尔贝在一旁急得直搓手,路易-阿方斯则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勒南教授皱了皱眉,他不喜欢莱昂纳尔,但是他同样不想让索菲娅这么肆无忌惮地羞辱一个索邦学生。
何况她是个女人!
他正想叫停,莱昂纳尔却缓缓站起身。
他的表情依旧平静,看不出丝毫的恼怒或窘迫。
他先是向勒南教授微微致意,然后开始回答:“索菲娅女士,感谢您提供了一个如此精彩的开头,你对于连与时代关系的剖析,非常深刻。”
他先礼貌性地肯定了对方,这让索菲娅微微一怔。
但紧接着,莱昂纳尔的语调微微一扬:“然而,我认为您最后那个问题,解答的钥匙是《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
索菲娅一愣,显然莱昂纳尔切入的角度又出乎她的意料。
莱昂纳尔继续说道:“于连在法庭上的陈词,与其说是他人性的高光或是虚伪的极致,不如说是对那个刚刚埋葬了拿破仑英雄主义、彻底被资产阶级庸人占据的‘十九世纪’的控诉!
于连的悲剧在于,他认清了这一切——他看穿了瑞那市长、木尔侯爵这些人的虚伪,看穿了瓦勒诺、弗里莱尔神父这些成功者代表的肮脏——
但他反抗的方式,却仍然不可避免地落入了这个社会唯一的成功之路,同时也是陷阱——那就是成为他们,然后打败他们。”
莱昂纳尔顿了顿,语调开始变得郑重:“他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野心、成功、地位——来进行最后的控诉,这本身就是一种反讽。
所以,他的陈词既是决裂,也是失败。司汤达并非让我们去评判于连是英雄还是混蛋,而是让我们去审视那个制造了无数于连、却又必将毁灭他们的时代。
于连的复杂性,根源在于时代的复杂性。剥离了时代背景,仅仅从道德或个人心理层面去剖析,或许会错过司汤达最深沉的叹息。”
教室里鸦雀无声。
莱昂纳尔的回答,没有纠缠于个人善恶的辩论,而是将问题提升到了社会批判和时代反思的层面,一下子让所有人的思路豁然开朗。
这不仅完美回应了问题,更隐隐指出索菲娅那种过于侧重个人心理的分析,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与浅薄。
他最后看向索菲娅,语气恢复了平静:“至于姓氏的巧合……文学的价值在于普世的人性关照,而非拘泥于某个符号的自我投射。
若执着于此,恐怕反而会窄化我们的视野,错过窗外更广阔的风景。您说呢,索菲娅,或者,索芬同学?”
索菲娅的脸瞬间变得煞白。
她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准备好的所有华丽辞藻,都变得轻飘飘的,毫无分量。
勒南教授轻轻敲了敲讲台:“很好的视角,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脉络结合,正是理解十九世纪文学的关键。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下课钟声适时响起,勒南教授离开了教室。
阿尔贝第一个冲上来:“莱昂,下午就是颁奖仪式,你准备讲点什么?”
(千票加更结束,明天应该还有千票加更,但后天会有吗?)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