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四叔说,我们家祖上是清朝宫廷密探,专门掌管朝廷秘密机要,至于是什么机要,四叔无从得知。我问过爷爷,爷爷告诉我,祖上是专门研究大型陵墓的,通过寻觅风水宝地,建立新的皇陵,从而稳固江山,泽被后世。不过四叔不那么看,他觉得清政府并不是什么研究风水,而是要挖别人的祖坟来还自己的外债。传闻清朝有十二大密探。这十二大密探按照十二生肖排序,相互间并不隶属联系,只对皇帝负责。晚清时,十二密探一直被慈禧掌控,到了清灭亡时,各大密探就不知所踪了。家中的说法是十二密探在清朝灭亡的时候,有的回到老家,有的依附军阀,有的改行,有的出国留洋了。
祖上李乘风是清朝十二大密探其中一员。他深知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一旦离京,必被追杀,所以悄悄回到了老家徐州,希望安享太平晚年。可秘密还是被传了出去,袁世凯派人找到祖上,将十二大密探名单公布出来。祖上无奈,只好再次秘密去了北京。袁世凯雄心壮志,野心勃勃,但不知天命。祖上尚未到京,袁世凯即病死,于是他再次回到老家。
这次,祖上没有再去徐州,而是去了距离徐州不远的安徽省灵璧县。因两地隶属不同省份,军阀没有再找到祖上。祖上找到一座李姓村庄,因同是来自山西大柳树,很快续上了辈分,并办置了一处宅子,从此安居下来。
民国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大家缺衣少食,为了维持生计,祖上购买了几百亩土地,在当时看,也算是大户了。抗日战争时期,家业传到了太爷爷那一辈。太爷爷是一个爱国青年,组建了一个自卫队,参加了国民党组织的徐州会战。抗日战争结束后,太爷爷不满当时现状,毅然拒绝了当时国民党提供的职位,回到了家里。
淮海战役后,徐州被解放,太爷爷深知国家土地政策,因此把家里的三百亩土地交出去,因为是主动交付的,村里也没有为难我们家。建国后,家里一天不如一天,已经看不出地主的痕迹了。由于出身不好,反倒是比一般人家穷苦得多。爷爷说,要论出身,我们家反倒像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
不过,也是因为祖上有了大内密探的历史,我们家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故事要从一九五三年开始说起。
五三年的时候,虽然是解放后第四年,但是经济上依然不如意。城市居民节衣缩食,农村是饥一顿,饱一顿,困难时期,村里每一家都有人饿死。
在历史教材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课文长篇累牍地去描述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但是有的历史事件持续了几十年、几百年也不会被史学家们提起。回忆历史,往往那些越是记忆深刻的事件,描述的文字越少,比如某个历史年份发生自然灾害饿死了多少人,从来没有人做过准确统计,或者说根本无从统计。
我住的村子叫作全集村,当时全村一千余人,是全镇最大的自然村。村子人多,自然饿死的人也多,开始是老人,后来是中年人。
位于村子东南角有一处洼地,不断有死人被扔进去,老一辈的人都叫那里是“乱坟岗”。赶上大旱,天气炎热,瘟疫滋生,死人就更多了。每年扔到乱坟岗的死人数不胜数,家里有张席子的还裹着席子,没有席子的干脆只穿件破旧单衣,把厚实的留给活人。
那个年头死的人多,乱坟岗对于我们村的人来说是禁地,晚上没有人敢去。乱坟岗怪事多,传闻晚上有冒着蓝光的鬼火追着人乱跑,甚至还有人在乱坟岗唱歌。这些怪事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是村民亲眼所见,但是具体情况是什么样,时隔这么多年,也无**证了。
隔壁村是方圆五十里最穷的村,人多地少,每年到四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没吃的,我们那里叫作闹春荒。一九五三年那年,黄淮地区异常干旱,粮食大幅度减产,所有的粮食都被吃光了,地里刚出的绿芽被掐了炖汤喝,连树叶都成了奢侈品。危难之际,村干部决定带领全村出去要饭,这在当时绝对是壮举,但是也绝对不是个例。可是人刚到县城就被县里面的领导给拦了下来。村干部说村里已经没有任何能吃的了。县领导说他不管,但是绝对不能集体讨饭,说集体讨饭是给新中国抹黑。
县领导叫人架着村干部,将这些人赶回了村子。村民回到村子后,没有粮食吃,就全部活活饿死了。之后这个村子连续好几年没有人去,镇长觉得村子邪气太大,就在那里建了一所小学,希望借以化解邪气。
经济不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经济不好有经济不好的好处,那就是娶媳妇容易。虽说爹妈心疼闺女,总盼嫁个好人家,可是困难时期养个闺女不容易,自己都吃不上,又拿什么去养个闺女。
越是动乱越是争相嫁女。很多家庭主动说亲,小姑娘十五六岁就嫁出去了。不过我们家经济条件比较差,就算是到了这个环境,爷爷到了二十八岁也没有讨到老婆,一直是光棍汉。我问爷爷,为什么家庭条件好的时候不娶一个。他回答说,当时没有想到家里突然会落魄。本来还是少爷,第二天就成了地主阶级走资派了。从前说亲的踏破门槛,现在踏破门槛去说亲,悔的肠子的都青了。
要说结婚有时候讲究的是缘分,强求不得。
我的爷爷叫李长德,长是他的辈分,28岁那年春节,生产队发猪肉,每人二两。我们家当时就三口人,太爷爷、太奶奶和我爷爷,所以我们家分到了六两猪肉。这六两猪肉对于一年到头不沾荤腥的村民来说,实在是太馋人了,恨不得一口吃到肚子里。
如果是别人家,早就在年前就炖了,而我们家要留着年后招待亲戚,所以不舍得吃。过年的时候,一向精于计算的太奶奶突然大方起来,她并不像别的妇女那样,把肉切得很碎,而是将肉整个炖了,装在盘子里。亲戚来的时候,谁都不好意思去夹肉,结果这块肉一直保存到了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的那天晚上,门外响起了敲门声。爷爷打开堂屋正门,看到一个老汉饿倒在了自家门前。爷爷是个热心人,偷偷将那六两肉拿给了老汉。那老汉吃饱后却不走,而是在我们家住下了。太奶奶和太爷爷知道后没有责怪爷爷,还给老汉加了两床被子。
第二天,老汉和太爷爷聊起了天,先是聊些村子里的事,说年头不好什么的,跟着又说起了我们的老宅子,说设计挺独特,最后老汉看见我爷爷要去整理菜地,突然想起了什么,才向太爷爷问起爷爷:“老弟,你这娃年龄不小了,是不是还没有结婚。”
我太爷爷说:“家里太穷,谁能看得上我这儿子。”
那老汉一拍大腿,说:“别人看不上,我能看上。我有个闺女,还没有嫁人,长得也算俊,你们不嫌弃,就让她就嫁给你儿子。”
就这样,爷爷娶了我奶奶。对于他们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传奇。奶奶家在河南洛阳的,姓邱,名叫名居,据说我奶奶年轻时候特别漂亮,嫁给我爷爷也是村里议论了好长时间的话题。有人说,爷爷是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也有人说,爷爷本来就有少爷命,也有人说,好人终究是有好报。
不过这个话题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那个时候依旧吃不饱,饿死的人的事还经常发生,大家都没有心思关心别人家的事。但是似乎从那以后,我们家就好了一点,有时候还能接济下邻居。从当时的情形看,奶奶家还算是比较宽裕的,自从她嫁入我们家,我们家步入了玉米面时代。
奶奶带来的嫁妆比较丰厚,我们家的确小康了一段时间,可是这个情况只维持了两年。1955年冬天,由于大旱,粮食减收,村子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断粮了。到了腊八的时候,很多人开始逃难了,留在村子里的都是年老的、走不动的和那些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的小孩。很多家庭分崩离析,各逃各的,顾不了全家,过年的时候能回来就回来,回来不了就只能等着夏天收麦子的时候回来,免得拖累家人。至于老人孩子,只能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到腊月二十四,村子里每天都传出饿死了人的消息。因为奶奶预先在床底下藏了两口袋红薯白干,一家人勉强支撑。据爷爷说,那个时候是奶奶最瘦的一段时间。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