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我小的时候,可以用贫困二字来形容我们家。三岁那年,爸妈带着我来到大城市上学,而比我大整整五岁的姐姐则留在了老家念书,由奶奶照顾她。自打我记事起,贫穷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们全家人的心头。那些年,我们蜗居在二十平米的房间里,没有厨房,没有阳台,甚至没有卫生间。我的父母是乡下来的打工人,所以钱并不好挣。说起来,他们与现在社会上的打工人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因此,他们从不会辅导我做家庭作业,也无法支持我去培养一些有用的兴趣爱好。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书包和文具盒总是旧旧的,就连铅笔也没几根新的。因为是外地人,并且家庭条件差,我们班从老师到同学,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及其他个别与我情况类似的学生。好巧不巧,在学习上我竟然严重偏科,语文数学简直学不进去,所以经常被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教育;唯有英语于我而言比较简单,好似生来就能看懂音标,学起来特别轻松。那时的英语老师可是相当喜欢我的。
那时是零几年,学校都要缴纳代办费、书杂费等等。每次开学,我的费用总是不能及时缴纳,当时的我很难受。那时候,我总是低着头,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交完费用,领到崭新的课本,而我只能默默坐在座位上,胸口像堵着什么。每次老师点到我的名字,我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不懂为什么家里总是没钱,也不知道该怎么向父母开口,只能把这份无助和委屈藏在心里。
不记得是几年级发生的了,那件事让我深受打击,直至今日仍不能忘怀。
我在班里结交了三个好朋友,由于我们几个家住得很近,所以几乎每天放学都结伴而行。其中一个外地女同学长得像是混血儿,很好看;她家里是做生意的,家境很好,住在环境相当不错的小区;我有一次去她家里玩过,她家的客厅超级大,卫生间竟然还有一个大浴缸,那时的我都羡慕死了。另外两个女同学也都是本地人,家庭条件也比我好。不过她们都没有排斥我,我们一直很要好。当然,这是我以为的。
直到后来某一天,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并不要好。
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天空灰蒙蒙的,仿佛随时会下雨。放学铃声一响,同学们三三两两地结伴离开,我也与往常一样,和她们三人一同出了校门。走着走着,她们三个忽然对我说,她们有事情要去旁边巷子里商量,让我等一下;于是,我就待在原地,等着她们回来。
我也不知道究竟过了多久,我只记得当时天快黑了,我一个人在那,有点害怕。我想我们该回家了,不如我去催一下吧?于是我朝着那个巷子走了过去。
可当我来到巷子里却发现,一个身影都没有,她们早已不见了……
当时我只觉得心里有块大石头,压得我喘不了气,我仿佛看到周围有一群人在笑话我,在嘲笑我被好朋友抛弃了。她们去哪儿了?她们是不跟我玩了吗?我很伤心,我很想哭。可来来往往那么多人,我不能哭,太丢人了。
还没走到家,我就想明白了,其实她们是排斥我的。我想,一定是因为我家里穷,但也可能是因为我语文和数学成绩不好吧?那我以后还跟她们讲话吗?还是绝交吧?可要是她们来跟我讲话,我理不理呢?到底该怎么办呢?要是我家里很有钱就好了,那我一定会有很多朋友的,不是吗?
后来不知怎的,她们又开始跟我说话,跟我一起回家了。只可惜,她们在我心里已不是最要好的朋友了。
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但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问过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因为我并不想知道。小时候的我本就因为家里条件差而感到自卑,这件事让我内心愈加自卑与愤恨,原来遭人嫌弃是这种感觉。我想我再也不会跟这种人做朋友了。
时隔多年,我已不再是小时候的我了。初中毕业后因为偏科严重,最终我选择念五年制大专学校,并选了英语专业,我想应该朝着自己的强项去学习和发展。我的父母倒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毕竟少念三年高中也能省不少钱。
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那时深受班主任喜爱。班里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同学,大家和睦相处,根本没有人歧视外地人,也没有人嫌弃谁家里条件差。但确实有一些像地头蛇一样的学生欺负过我,当时我心里也害怕过,不过我知道她们也不敢把我怎样,只是吓唬我罢了。
那些年,家里条件并没有宽裕多少,所以平时的生活费也不多,寒暑假我和我的好朋友甚至会出去打工赚零花钱。那段日子不说记忆犹新,总之也是青春的一段美好回忆。在那几年我也交到了真心相待的好朋友,当然也谈过几次恋爱。但我心里总在期待,总在幻想,什么时候能变成有钱人呢?
在 2011 年的暑假开始之前,学校通知我们即将升四年级的同学可以开始实习了。我和我的同学们都高兴坏了,终于不用每天早起了!再也不用背书和考试啦!我们彻底解放喽!大家都兴奋地交流想要实习的单位,有些人担心找不到好的实习单位,有些人甚至并不想去实习;而我却十分期待未来的实习生活,实习意味着工作,工作意味着有工资拿,这还不好?
可谁会知道,在后来的几年里,我曾无数次地遐想过,要是还在学校念书就好了,要是不用打工就好了……
这是我第一份正式的工作,至今都记忆犹新。
那年 11 月 1 日,我和我的同桌一起入职了一家肯德基门店。在那几年,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国外餐饮品牌席卷着中国大部分城市,一时之间成了国内年轻人和有钱人的消费热点。对于 80 后、90 后来说,肯德基和麦当劳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生日派对、考试奖励、周末聚餐,都离不开这两家餐厅。
这些快餐店每每到了工作日用餐时间,及周末、节假日,餐厅里都会挤满各式各样和各个年龄段的人。有三三两两的中小学生,有打扮潮流的小姐妹,有染着黄头发的时尚小伙,还有带着小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更有谈情说爱的情侣们,他们频繁光顾着快餐店,让其他类型的餐饮店都黯然失色。他们会点上一份只要 15 元的工作日套餐,也可能点一个儿童套餐,只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个制作不那么精良的小玩具,人多的时候也会点一份相对优惠的全家桶,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地一起享用。
虽然以前也在酒店里打过寒假工,但我必须承认,进入这家肯德基门店才真的让我接触到了社会。餐厅员工有比我大几岁的经理姐姐,也有比我大几十岁的后厨大叔,还有比我小几岁的骑手小弟,大家都在认真工作,辛苦赚钱。原来店长这种高高在上的职位,也能跟我们这群学生嘻嘻哈哈,还一起在休息室里吃着家里带来的盒饭。这种大家庭的氛围,让我的实习生活充满乐趣!
入职后我只是最低等的服务员岗位,但仅仅三个月后我就升到了训练员,也就是优秀到可以培训新人的员工。我做了大半年的训练员,带出来好些徒弟。我记得最辉煌的时候,餐厅柜台上有五个负责点餐的服务员,他们不约而同地喊我“师父”,争先恐后地找我配餐、改单、开机等等,一时间我都不知道该先回应谁。虽然那时的高峰期也非常累,但是听到他们一个个这样喊,我的内心非常高兴和有成就感。原来小小的服务员工作,也是可以开开心心的。
这些国外餐饮品牌都是按时薪计算工资的,那时候肯德基每小时 9.3 元,而麦当劳是 9.2 元,这一毛钱的差异,竟也成了我们骄傲的谈资。那时候,排班经理一般都会控制非正式员工的工时,不宜太多。而由于我的工作能力较强,我的工时从每个班 4-5 个小时,慢慢加到了 6-7 个小时,因此每月实发工资大约是 1500 元左右。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是不少零花钱呀。
我从来不带饭,因为我觉得有点丢人,这似乎是那些叔叔阿姨才做的事情。我们的休息时间通常很短,只有 15 分钟,当天工时长的话,才有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所以我们这些年轻人都会直接购买店里的工作日套餐,是的,员工并不能免费。虽然价格在当时并不算便宜,但胜在方便快捷,而且同事们总是会给我一些“特殊照顾”。做汉堡的大哥会帮我挑一大块肉放进去,炸薯条的妹子会给我多塞一些,甚至可乐也能少加冰多加汽水。这样的工作餐,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我总是毫不吝啬地享用餐厅的炸鸡、甜品和饮料,于是乎,我很快加入了他们——传说中的“月光族”。
发薪日在每月月初。每到月底,我的钱包总是空空如也。伙食费、交通费、电话费,偶尔还要买买衣服……这些固定的与随机的支出让我过得并不痛快。我逐渐意识到,实习生的自由的月光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它让我失去了财务自由,也让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不安。我开始担心,钱用完了该怎么办?
而就在这时,意料之外的,我的经济状况有了一个新的变化,或者说,我的人生出现了一次重大转折。
那时店里有一位经理小姐姐对我很好,她跟我亲姐姐一样大,那时候她单身,经济独立,工作也有前景,以后肯定是要当店长的。我真的很羡慕她!她偶尔会请我去外面餐厅吃饭,不忙的时候会和我说说笑笑,还会给我带一些好吃的糕点零食,有时下了班我们还会一起逛逛街喝喝茶。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期待已久的模样……
这天刚下班,大约是下午三点钟,我们一起在休息室换下了工作服。她忽然对我说要请我喝星巴克咖啡,我心里感到很意外,因为我知道星巴克是比较贵的咖啡品牌,是我从来没有喝过的。我开心地答应了她。
星巴克咖啡店跟我们餐厅在同一商场内,其实就在斜对面。每当我上班后站在柜台时,第一眼看到的总是斜对面的星巴克。那扇玻璃门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边是忙碌的我们,一边是悠闲的他们。我常常在工作的间隙,透过窗户望过去,看着那些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手里捧着印着绿色标志的纸杯,谈笑风生地走进走出。
听说,那里随便一杯咖啡就要好几十块钱,相当于我半天的工资。我忍不住想象,那杯咖啡究竟是什么味道?是苦的,还是甜的?为什么它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那么多钱?有时候,我会偷偷数一数,一天有多少人走进那扇门,仿佛这样就能离那个世界更近一点。
终于,我们走进了星巴克,其实那时我的心里竟还有点忐忑,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踏进这家咖啡店,作为一名消费者,虽然并不是我来买单。我寻思着可不能表现出我是第一次喝星巴克的样子,那样定会让人瞧不起,于是我故作镇定地环顾四周,假装是要寻找一个好位置,其实我是想看看这些喝星巴克的人都是什么样子。
他们看上去好像都是社会精英,每一个人的举止都透着一股从容与自信。有的人单独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放着一台苹果品牌的笔记本,屏幕上的光芒映在他的脸上,显得专注而沉稳。这个牌子我知道,比国内所有电子设备的品牌都贵,能用得起的绝对是有钱人。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仿佛在书写着某种重要的文件,或是处理着足以影响某个行业的决策。还有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人一杯星巴克,桌上还摆着一块精致的小蛋糕。她们聊着笑着,偶尔低头抿一口咖啡,偶尔抬头对视一眼,眼神里满是轻松与愉悦。那种惬意,仿佛时间在她们身边都放慢了脚步,连空气都变得温柔起来。另一边,取餐台前站着一位西装革履的男人,他的目光时不时瞥向手表,显得有些焦急。咖啡做好后,他迅速接过,转身大步离开,连一秒都不愿多停留。那一定是工作十分忙碌的高管职工,连在这么优雅的环境里休息片刻都成了奢侈。
我装作不经意地望着这一切,心里不禁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他们的世界似乎离我那么近,却又那么远。或许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们一样,从容地走进那扇门,点一杯咖啡,坐在窗边,享受属于自己的片刻宁静。
突然,有人轻轻推了推我的手臂,将我从纷乱的思绪中拉回现实。原来是经理姐姐,她微笑着对我说:“轮到我们了。”我愣了一下,随即跟着她走到点餐台前。
抬头看向菜单,我的目光在价格表上扫过,心里不由得一惊——最便宜的咖啡竟然也要 27 元!我下意识地抿了抿嘴,努力控制住自己的表情,不让惊讶显露出来。耳边传来经理姐姐的声音,她点了一杯 30 元的拿铁,语气轻松自然,仿佛这价格对她来说再平常不过。我犹豫了一下,也跟着点了一杯 30 元的卡布奇诺,虽然不知道它和拿铁有什么区别,但至少价格上不会显得太突兀。
点完单后,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菜单,心里暗暗感叹:星巴克真的很神奇,它不卖小杯饮品,而是从中杯开始定位——中杯、大杯、超大杯。我盯着那个“超大杯”的字样,心里嘀咕着:这“超大杯”看起来也没多大啊,甚至还没我们肯德基的大杯可乐大呢。
“您好,两杯共消费 60 元,请问怎么支付?”柜台点单小姐姐熟练地询问道,声音清脆而职业。这时,经理姐姐从钱包里抽出一张银行卡,轻轻递了过去。我站在一旁,心里有些疑惑:为什么不用现金呢?还得输密码,不麻烦吗?但看她动作娴熟,显然早已习惯了这种支付方式。
我们走到取餐台前,等待咖啡制作。星巴克的咖啡都是现做的,需要等上几分钟。我趁机偷偷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环境,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的香气,耳边是轻柔的音乐和人们低声交谈的声音。
“丹姐,你肯定工资很高,真羡慕。还请我喝星巴克,这么贵呢。”我故作轻松地说道,其实心里怪不好意思的。她请我喝这么贵的咖啡,我总得说点什么表示一下。
“没事儿,刷的信用卡,我工资比你们高不了多少。”她笑了笑,语气里带着一丝得意。我注意到她的表情,似乎并不心疼花了这个钱,心里不禁怀疑:她工资不高?肯定是骗我的。
信用卡?我忽然想到,难道她不是用自己的钱付的?那信用卡的钱不也是要还的吗?我心里有些不解,但又不好意思多问,只能默默地看着她。
丹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说:“别想那么多,偶尔享受一下生活嘛。”我点点头,心里却依然在琢磨着信用卡的奥秘。
站在等待区,我偷偷瞄了一眼经理姐姐,她正低头看着手机,神情自若。而我却觉得手里的点单小票有些发烫,仿佛在提醒我,这杯咖啡的价格足够我吃好几顿午饭了。但转念一想,或许这就是星巴克的魔力吧,它让人心甘情愿地为那一份“精致”买单。
我们拿了咖啡就走了,并不是我们不想坐下来感受一下,只是这里已经没有多余的空位了。即使是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星巴克也能座无虚席,真是一家厉害的企业,就像肯德基一样。
走出店门,我回头看了一眼那扇玻璃门,心里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感慨。星巴克和肯德基一样,似乎已经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多忙,人们总愿意在这里停下脚步,享受片刻的宁静。
我低头抿了一口咖啡,苦涩中带着一丝甜味,仿佛在提醒我,生活虽然忙碌,但总有一些小小的美好值得我们去珍惜。
时光匆匆,转眼之间,我毕业了,也顺利成为这家肯德基餐厅的正式员工,并晋升为 IC。IC 是区域值班经理的简称,属于餐厅管理组中最低的管理岗。我的工作职责包括柜台及餐区的工作安排和检查,餐厅现场管理,以及工作时间内员工的工位调整和休息分配。虽然职位不高,但对我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那天,我正在餐厅里忙碌,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我擦了擦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陌生号码。
“喂,哪位?”我接起电话,语气里带着一丝疑惑。
“您好,这里是招商银行信用卡服务中心,请问是高艾凌女士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柔的女声。
“嗯,是的。”我愣了一下,心里有些紧张。
“这边是看到您有申请一张咱们银行的信用卡,致电过来是想和您确认一些信息,您现在方便吗?”
“额,等一下,好了,你说吧。”我快步走到餐厅的角落,找了个相对安静的地方,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
约一刻钟后,电话那头的声音再次响起:“好了,高女士,3 个工作日内会有我行工作人员到您所在的工作单位为您办理信用卡,信用卡额度以审批最终结果为准。感谢您的接听,祝您生活愉快,再见。”
挂断电话后,我站在原地,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就在我毕业后的第二个月,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张信用卡。
从那天起,我和我的信用卡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仿佛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在哪里它就在哪里,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我。它让我快乐,也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安全感。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