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古代儿孙满堂 > 第104章 五郎在读书花钱上开始发力
最新网址:www.00shu.la
    “爹!”

    晚上餐桌上,五郎难得主动开口了。

    “怎么了?”

    “夫子说启蒙的书我已经读好了,接下来要读四书五经。”

    赵清虎吃了一惊,“这么快?”

    他这个半文盲,都没把那五本启蒙读物看完。

    几个意思,王童生的意思,五郎已经把五本启蒙读物读熟了,里面的繁体字也全都认全了,也理解了书本里面的意思?

    要开始读四书五经,这么快的吗?咱家五郎还真的是一个读书的种子?

    “要多少银钱?”赵清虎很快也反应过来了,五郎开口说这个,是要钱买书。

    他们家五郎在读书花钱这条路上,也要开始发力了。

    现在还是四书五经,等他的毛笔字有所长进后,笔墨纸砚要持续不断投入,还需要购买字帖,还有新的书籍。

    一些大儒对四书五经的释义,也是要购买的。

    “四书五经不便宜,镇上的书铺就有,有二两银子的,也有三两银子的。全套买齐了,要用二十四两银子。”三郎帮着五郎回答了这个问题。

    毕竟,去书铺问价格的是他。

    “三哥,我买手抄本就好,便宜点。”五郎立即道。

    赵清虎却摇了摇头,“五郎,你是要正经走读书科举这条路的!印刷版的书好些,不会有错处!而且,你一个读书人,手上全都是手抄本的,难免被人笑话。王童生帮你启蒙,日后你注定要去更好的学堂,总要用上的。”

    赵清虎掏了掏腰包,拿出了三十两银子,给了赵三郎。

    “给五郎买好的,此外,笔墨纸砚也买一些回来,家里面的不够用了。”

    “知道了爹。”

    “谢谢爹!”五郎道。

    “你我父子,不说这些。”

    饭后,赵大郎也主动开口了。

    “爹,山坳里面的水田您怎么想的?”

    “咱们家水稻壮实,目前还是八月底,距离咱们这入冬封冻还有两个多月,我想看看能不能长出二茬稻。”

    “二茬稻?”

    一桌子人,全都懵了。

    啥是二茬稻啊?

    “先让水田蓄水,过一段时间再看吧,反正山坳里面的水田,咱们也不轮种其他作物,就算养不出二茬稻,那就早点去把水田翻了,留下的稻杆就算是肥田了。”

    晚上,赵家的大厅内灯火通明。

    赵清虎把大郎几个全都叫到了大厅,除了他们,还有顾凌轩。

    毕竟,全家上下,明面上,学问最好的,算数最好的就是顾凌轩。

    “秋收完了,咱们家的稻谷也入仓了!接下来,咱们算上一算,家里上上下下,一年需要多少粮食,这些稻谷够不够,要不要再买粮。”

    算全家粮食需求,很简单。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们家目前有人口十四,加上九个奴仆,便是二十三口人。

    算成年人,算上顾凌轩也就十二人,其余的,都算是未成年人口,是十一人。

    成年人口粮,一天需要两斤米,当然了,若是饭菜有油水,米饭会吃的少一些。

    未成年口粮,取一个平均值,一斤半吧。

    顾凌轩扒拉算盘珠子,好一会,才有了结果。

    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三斤!跟赵清虎心算的一样。

    一百斤稻谷,能出六十斤精米,多也多不了多少。

    如此算来,他们家全家若是都吃精米,大概需要两万五千斤稻谷。

    目前,他们家的稻谷,才一万二,距离两万五,差了不少。

    这一算,自家秋收丰收的喜悦,立马没了一大半。

    难怪,农户对粮食如此执着。

    没粮食,那是会饿肚子的。

    “爹!”大郎也急了,看向赵清虎。

    赵清虎摆了摆手,“这个数字,光算了大米,咱们还有小麦,还有粗粮!”

    不用赵大郎开口,赵清虎都知道,这家伙肯定有想法,把豆腐渣晒干,当做储备粮。

    一万多斤稻谷不好弄,但是,一万多斤豆腐渣,他们家的豆腐坊几个月就能出产。

    至于猪,让它们吃猪草去吧。

    赵清虎粗略在心中算了算,不算他空间内储存的粮食,他们家精米还有一千多斤,都是花钱买回来的!

    此外,小麦还有将近两百斤。

    黄豆、绿豆这些不算。

    实际上,精米也不用吃到来年秋收,只要接上冬小麦收获就行。

    还有他期待的二茬稻,实际上,他们家的粮食缺口并没有。

    只是,有精米缺口而已。

    豆腐坊,每天也能收入一些稻谷。

    之前,一斤稻谷两文钱,可以兑换一斤豆腐。

    如今,稻谷价格上涨,到了六文钱一斤,可以兑换三斤豆腐。

    不过,稻谷价格上涨后,用稻谷兑换豆腐的人就少了。

    “大郎,咱们家的仓库还能装多少稻谷?”

    “爹,除了仓库,咱们房子大,多少稻谷都能储存。”大郎道。

    粮食不够,有再多的银钱也没用,镇上的粮价可不稳定。

    “不用慌,实际上咱们家不缺粮食,就是缺精米而已。”

    “那仓库还能存五千多斤。”

    稻谷如今是六文钱一斤,五千多斤,就是三万多铜板,三十两银子。

    “豆腐坊陆陆续续也有稻谷收入,咱们先购买两千斤稻谷吧。”

    赵清虎有了决定,大家再没话说。

    他们家的确不缺粮食,就是缺精米。

    但是,他们这个老爹,除了白面就只吃精米,日常连糙米都不吃。

    五个郎凑在一起,也想商议商议。

    “实际上,咱们一天吃不了两斤精米。”五郎道。

    他们家生活条件好,每餐饭都有荤腥,菜吃多了,饭自然吃的少。

    二郎却摇了摇头,“我一天能吃三斤米。”

    三郎白眼连翻,“你就是个饭桶。”

    四郎道:“爹是往宽裕方向算的粮食,就大狗、二狗才多大啊,天天有豆浆豆花,哪能吃掉一斤半的大米。”

    “可爹年纪大了,吃不了粗粮,需要吃精米细面。”大郎道。

    “没事的大哥,爹算的不错,咱们豆腐坊每个月也有稻谷收入!就算最后青黄不接,咱家粮食总不会缺,大不了花些银钱,买些精米细面回来!镇上粮店的粮食虽然涨价了,可从来不缺粮食。”赵三郎道。

    赵大郎点了点头,如今看来,只有如此了。

    “要不,我偷偷晒一些豆腐渣?”

    “大哥,你可别,豆腐渣偶尔吃一顿,换换口味还行,不能天天吃。”赵三郎连忙劝阻。

    咱们家这条件,没必要盯着豆腐渣,那是猪的口粮啊。

    用爹的话说,咱没苦不能硬吃,天知道日后有多少苦要吃呢,眼下能享福,干嘛吃苦?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