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十九章春闱!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嘉佑二年,二月初一,大吉。

    日光初绽,暖阳洒落,却异常的压抑。

    无它,举子实在太多了!

    贡院议门,目之所及的学子,都是历经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四次大考的天骄。

    这些人,都是故乡万里挑一的人才,凤毛麟角一样的存在。

    然而,此刻却比比皆是。

    人们常说:是金子就会发光!

    但很可惜,汴京照耀着天子光辉,遍地金光。

    举子,仅仅是入场卷。

    一位位郡县备受尊崇的饱学之士,不辞千里赶赴汴京安,置身于这殿试考场,最终成为了人堆里毫不起眼的小透明。

    这种转变,很是让人不适。

    不到汴京,不参与春闱,真的很难体会到饱学之士多如牛毛的震撼冲击。

    举子自是博学,为一县少有的人才。

    可惜,这是春闱大试。

    “咚!”

    “咚!”

    “咚!”

    鼓声不止,江昭也不禁为之震撼。

    一场春闱,四十万考生选出过万举子,再次选拔出三四百位进士,一甲三名,二甲往往是五六十人,三甲则是三百人左右。

    四十万考生,仅录取三四百人!

    千里挑一吗?不,不是!

    实际上,是要成为前百分之零点一。

    这是两个难度。

    龙门炮响,举子们缓步走进考场,心里怀揣着的一腔热血,隐隐间已经凉了大半,隐含的则是对未知和害怕失败的惶恐。

    科考三年一次,人生又有多少个三年呢?

    “走吧!”

    江昭望向淮左举子。

    一行人点了点头,纷纷上前排队。

    验明正身,搜检防弊,领号舍签,唱名入闱......

    历经千百年的春闱科考,流程已然相当流畅,不到两柱香,江昭已然进入了号舎。

    他的运气不错,号舎相对干净。

    春闱大试,累计三场九天,第一场考帖经墨义,第二场考策问时务,第三场考论、判、诏、诰、表。

    九天,时间上相当充裕,江昭也不着急,认真的打扫了卫生,烧起炭盆,戴好护膝,熬煮了一碗羹汤入肚。

    时值二月初,气温仍是偏低,一杯羹汤入肚,立刻暖好了身子。

    九天的科考,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好好吃饭喝水,有益于保持科考状态。

    过了一会儿,江昭打开了考卷,第一场考的是经义题。

    既考验圣人之学的理解,也考验学子破题答题的水平。

    “《尚书·洪范》云:皇建其有极。”

    就这么一句话。

    要求则是须引《洪范》《中庸》《孟子》三经为据,自由答题。

    江昭抬了抬眉头。

    “皇建其有极”,这句话并不完整,真正完整的应是: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

    典型的君王之道!

    这句话说的是君王要不偏不倚,中正中庸,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最高准则,治政天下,黎民百姓也将以君王的准则为准则。

    也即,以君王为施政主体,聚五福于黎民百姓。

    破题并不难。

    汉唐注疏,孔颖达曰:大中至正。

    这句话注重无偏无党,也就是破题的关键。

    扣准“建极”二字,建极也即治政总纲。

    区分“敛”、“敷”二字,敛即聚拢天德,敷则是实施教化。

    当然,除了这几个字,其它方向也可破题,无非是狭窄一些。

    这一题,真要是作答并不难,难的是要答出水准,答出高度。

    沉吟了一会儿,江昭欣然提笔:“臣闻《洪范》九畴,皇极居五,乃圣人敷锡厥庶民之枢机也。”

    一句话,堂皇正大,点名主旨。

    “夫皇建其有极者,非特谓垂拱......”

    “孟子曰:尧舜之道......”

    “今陛下绍统垂裳,若欲追三代之风,当法《洪范》惟辟作福之诫。昔光武.....”

    “臣草茅新进,罔识忌讳,敢竭刍荛......”

    一杯羹汤入肚,江昭如有神助,文采飞扬。

    不多时,一张书着漂亮馆阁体的文章,已然作好。

    江昭笔锋悬停,又暗自斟酌起来。

    一篇本就上佳的文章,修修改改了好几遍,越发不俗。

    三日一过,就是第二场考试,也即策问时务。

    这是最受官家和考官重视的一场。

    一个人的策论水准,往往透露出着这人是否有治政能力。

    而春闱选出的举子,无一不是要去治政的人才,这一场自然受到高规格重视。

    据说,这一场一直是官家或宰辅大相公出题。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然,今江淮水患频发,流民日增;西北榷场萧条,边储不继。何解?”

    江昭精神大振。

    这一题有意思。

    既得有大局观,又得切实可行。

    切实可行,这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都是一头抹黑。

    从未观政,何谈治政?

    也正因此,江昭非常喜欢。

    越是难,就越是容易让他拉开与别人的差距。

    否则,五年观政,岂不白干?

    “臣对:臣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兵者国器,器利国威。

    今江淮潦灾,饿殍塞途;西北烽警,戍卒寒衣。此二患并起,若筑堤壅川,水溢必溃;若剜肉医疮,疮痍愈深。臣谨稽旧典、酌时宜,条陈三策以对。

    其一,安民在急,可疏江淮之壅滞。仿耿许以......

    其二,铸嘉祐之隆平.......

    其三,西北之边备......

    民瘼不恤,则边烽虽靖而国本摇;兵备不修,则仓廪虽实而外侮至。若行常平、屯田、市易三策,则江淮流民化为编户,西北戍卒皆为锐士;更以中枢统筹、御史监察为纽......”

    号舎,唯余作答的沙沙声。

    一张卷子答满,江昭吹干墨迹,长长舒了口气。

    一摸额头,已然大汗淋漓。

    相比起其他举子,他的作答好就好在切实可行,这也是观政五年的优势。

    那些没有真正治理过的举子,太容易把事情理想化,无一例外!

    这也是策论几乎拉不开太大差距的缘故。

    往年的策论,考官几乎都是挑挑拣拣,勉强选一些不那么理想化,又不失大局观的策论排在前列。

    江昭又一次斟酌起了语句,连着修改了两三遍,再答策问。

    翌日午时,江昭不急不慢的交卷。

    第二场既过,科考事宜已经过了七七八八。

    第三场的论、判、诏、诰、表,含金量甚至还不如第一场的帖经墨义。

    也因此,这一场举子往往是走个过场。

    当然,哪怕知道第三场含金量不高,江昭也并未有半点松懈。

    这是态度问题。

    这种题,几乎不可能拉开什么差距,江昭也就中规中矩的答题。

    于是乎,历经九天六夜,三年一度的春闱大试,就此完毕。

    举子考完,收卷弥封,誊录对照,押送朱卷,呈递内堂,也意味着考官的工作正式开始。

    往后的阅卷过程,门道可不少。

    这一次,十七位考官,翰林院出两人,科道两人,六部十三人。

    这些考官,几乎都是三鼎甲亦或是庶吉士,学识渊博,相当不凡。

    而这一次的主副考官,来头更是不小。

    主考官欧阳修,添为刑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妥妥的正二品大员。

    此外,欧阳修还是这一代的文坛领袖,仕林声望斐然。

    一般来说,春闱主考官与副主考官是正二品大员与正三品大员相搭配。

    这一次,因礼部尚书韩章尚未入京的缘故,其举荐了丁忧完毕没多久,官复原职的礼部左侍郎王尧臣为副主考官,官家欣然应允。

    副主考官王尧臣,添为礼部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正三品大员。

    无论是欧阳修,亦或是王尧臣,都是仕林声望上佳的人物。

    二月十日,大吉。

    以主考官欧阳修与副主考官王尧臣为首的十七名考官,于至圣先师像前烧香,行三叩九拜大礼。

    其后,一齐盟誓:文章优劣为据,绝无偏私,寒门贵胄,试卷弥封,皆以才学取士,锁院期间,不通书信,不会私客,杜绝请托。若有负圣托,徇私舞弊,甘受天谴。倘违此誓,人神共戮,子孙不昌。

    这都是老规矩,欧阳修与王尧臣都是官场老油条,哪怕两人此前都并未主持过春闱,却也并不影响两人熟悉流程。

    该走的流程走完,主考官欧阳修开始谈起取士要求,以及相对重视什么样的卷子。

    这也不稀奇,几乎历任考官都有自己的偏好,以此相对倾斜排名。

    但无一例外,起码不能太过假大空。

    这些卷子,可都是要呈递官家检验,要是官家察觉取士的质量不高,那就得让人重新批卷,考官也会受到惩罚。

    也因此,不管考官相对的偏好是什么,起码卷子的整体质量不能差。

    欧阳修强调了几个点:言之有物,字迹简洁,经世致用,言简意赅。

    也即要说事要说到正点上;反对浮华的骈文,青睐于简洁质朴的文章;重视实用之学,策论部分需结合时政,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文章不要写的太啰嗦。

    欧阳修说得差不多,王尧臣又补充了一些要求,主要是着重于一些常规的避讳,特别是圣人名讳,一旦有人冒犯,无论文章怎样的好,通通不取。

    历年都有一些不注重细节的人,落败于此。

    如此,正式开始阅卷。
最新网址:www.00shu.la